..續本文上一頁裏頭的人,厭煩自己的生死、想的痛苦,“欣彼果入”,希望自己做到。打起坐來,我們大家碰到打坐的人:哎,你坐得怎麼樣?“哎呀,就是討厭啊,思想停不了。”你看這個見解觀念,不是想做到無想定去麼?對不對?就是這個觀念,就是想要做到無想。尤其看了《六祖壇經》“無念爲宗”,把無念解釋成無想,是非常錯誤的!不是禅哦!禅不是無想。所以無想定修到了的果報,到達無想天,“故唯有漏”,在佛法裏還是有爲法,是有漏之果,非無漏果,不是羅漢。大羅漢證得涅槃是無漏之果。
“非聖所起。”所以無想定還是凡夫境界,不算是得道的聖人,連羅漢、聲聞緣覺都夠不上,不要說菩薩;不是叁賢,不是十地菩薩的境界,都還夠不上,“非聖所起”。無想定講完了,這一段裏頭以後還有。
“滅盡定者”,進一步講聖人境界,修道的、學佛的,得四禅八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八定。過了八定,第九定——滅盡定。怎麼叫做滅盡定呢?所以大家尤其是出家同學們學佛的,特別要搞清楚,什麼叫做得滅盡定呢?
“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解釋了“滅盡”這個文字。那麼怎麼樣叫做滅盡定啊?學佛的人,佛經裏頭分兩種:有學位、無學位。譬如羅漢果位我們分四果:初禅,初果羅漢,初果叫什麼?你們諸位報告看?(須陀洹)好。二果呢?(斯陀含)啊。叁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四果。初禅可以得初果。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等等這些果位、得羅漢果位,都還屬于有學位、有學的地位,就是說還要用功,有些道理都還不懂,所以叫聲聞衆。怎麼叫做聲聞衆啊?就是說必須要跟著佛、跟著諸佛菩薩隨時要聽課,隨時什麼課都要聽,不聽呀慢慢就退步了,就忘記了。所以要聽聽啊又進步一點——聲聞衆。像這是都屬于佛的聲聞衆,常隨衆。聲聞衆等等還是有學位。到達緣覺、獨覺、辟支佛到阿羅漢境界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所以有學、無學,這兩種。
但是有學位已經證到了初禅,當然沒有到無想定境界,只要心一境性、定生喜樂,這個果報已經是天人果報了,很了不起。但是你要得定,注意哦,我們修持得到初禅,打坐坐得好才定,定中以後得到初禅,你們修道也好學佛也好,覺得身體很舒服,氣脈通了,很安樂,身體很清淨。(那麼)這個色身完了,生欲界初天。欲界天還是六欲天哦!這一生非常持戒,又吃素又持戒,生到六欲天,五百個太太,不得了了。叁百個天人、天女,或者什麼。這一生的修持戒律清淨都沒有了,所以注意呦!所以守戒修道的人,你看位置修得再高,生到……沒有到色界,不到究竟,統統往生在欲界了。欲界也有天人境界哦!啊,天人境界,你說這個果報,福報享完了,下去更厲害。所以我們尤其學佛出家,這些道理要研究清楚哦。戒律守得很好很好,你持到了初禅境界,總是給你戒律清淨吧,定生喜樂呀。就是這一喜樂境界,正是六欲天中,六欲天中的天人。你翻開經典看看六欲天中的天人,變男天人、女天人,飲食男女親愛沒有脫離,而福報更大;福報越大,飲食男女的這個越大,光環越大。你看中國的當帝王也是叁十六宮、七十二院,也不過一百多宮女。雖然多到幾百人,有些皇帝還把她送出去出家了,覺得太不應該了。到天人境界普普通通都五六百人,不得了啊!你說這個福報完了以後,你的果報如何?所以修行呀,你不要看到這些都是最初的佛學,我們大家中國的學佛的人,最初的佛學統統不研究,一來就《金剛經》大乘;大乘啊,你的肉重一點了要“大秤”,還是值錢一點;小秤!(一笑)不行的啊!要把佛學基礎搞好啊!
所以,“有學無學,已伏,”已經完全降伏下去,或者沒有降伏,“或離”,比較脫離一點,無所有的貪。什麼叫“無所有貪”呢?與生命俱來的貪欲、貪念,貪欲之念都不動了,貪嗔癡都沒有了。“已伏或離”,解脫了,無所有了。但是有一點,“無所有貪”到達了什麼呢?四禅天,有天人表注意啊,因爲我想大家不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色界差不多到了頂。但是上面還有個頂高的——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境界大家不能想象。這個定是什麼定?“非想”,照文字解釋“不是想”;“非非想”不能說沒有想。那是什麼東西呀?嘿,那叫做“一靈不昧”,這個是“一靈不昧”。啊,還有一點,非想非非想。“上貪不定”,到達這個無所有處定了,我執沒有了;不但無身見,連“我”都丟開了。你要曉得,身見……[斷錄]
所以,到滅盡定的境界,“無所有貪”。不過有一點,“上貪”。非想非非想處定,叁界天最高處的這一個,想進步的這個貪啊,還不一定,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但是現在沒有了,“由止息想,作意爲先”,因爲他已經停止了一切,自然休息了,無妄想了。注意,將來有分別哦!你說那同無想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他自然休息了。無想定是我們有意修到把他做到了無想,這是自然休息無想。還是起意,要做到自然使他思想停了。止息,換句話說,也帶著呼吸也停止了。但是現生修到無想、滅盡定的人,我們現在肉身修到滅盡定,呼吸一定停止了。停止怎麼測驗呢?那你拿雞毛、燈草放在鼻子上,動都不動,不會有呼吸往來。毛孔的輕微呼吸還有,不過是很少很少,很微弱很微弱。所以你講科學的研究這就很難講了,他的氧氣是自己在體內內在發生氧氣,還是這個氧氣怎麼保留的?所以現在在美國的太空人,都在拼命研究這個打坐、研究瑜伽術。因爲到太空去,萬一氧氣沒有了,能夠一定,可以保留這個氧氣的辦法。所以現在有許多東西不是現在科學所能了解的,特別注意啊。
“由止息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在平常心理行爲不常常起動的,以及恒行的、染汙的、常常起動的這些心念,“心心所滅”,這個心理行爲、心態都沒有了自然滅掉了,所以叫做滅盡定。那叫做無心了,真得到無心了。
那麼得到了無心定呢,你要曉得有沒有離開七識八識啊?七爺八爺還沒有離開呢,呵!七識、八識還在。所以在這個定中,你要曉得呼吸是沒有,身體還暖和的呦!不但暖和,連骨節都軟了,這個人骨節軟了,就像做包子的面團那個樣子,可以那麼軟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得滅盡定。
“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由于爲什麼呢?滅盡定同無想定,無想指的意識上的無想;滅盡定呢?厭惡了感覺、受、感受,身體什麼感覺呀,定中舒服不舒服啊,氣脈通不通啊,這時感覺境界都討厭了,都不要了。我們這個意識思想滅了,感覺也滅了。“由偏厭(討厭)受(就是感覺)想”,所以叫做滅盡這些,得這個定境。那麼“修習此定”也有叁等叁樣,“品別有叁”。
“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這個不要解釋了,同那個無想定一樣。“中品修者,現(現在)不必(不會)退(退步)”。“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就是偶然退掉這個定境,退步了;但是一用心一修,就馬上回來,已經到了中品。
“上品修者,畢竟不退。”都在滅盡定裏。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爲加行入。”他說,要想修到滅盡定,老實講四禅八定的功夫已經到了,到了色界的境界,色界剛才講到無想定,你們看天人表,色界的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也就是有頂天。你們查查佛經,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講過,有頂天上丟一塊石頭,要經過多少百萬億年才到達這個地球,距離有那麼遠。不過現在如果用太空船啊,不曉得要多少年才到達有頂天,應該在銀河系統的、或者過兩叁個銀河系統的那一面。你要看叁界天人表,現在的新的太空科學把釋迦牟尼佛的叁界天人表是越來越接近了,越證明對了。這個所以佛了不起就在這裏,許多東西,現在科學的發展反是證明他的對了。
你們要注意,現在我這一張表,爲了大家製造的方便,所以朱博士再把它修整一下這樣。另外有一個圖表畫得很大,我們自己構想的,沒有辦法印,圓的。那麼它究竟在哪一方、哪一方,你不要光是向上面想,做立體的想,你做立體想也可以。
所以啊,到達色究竟天是有頂天,必須要四禅八定,到色究竟天。這個有頂呢,老實講同身體功夫有關的哦。所以研究唯識你又要研究一個東西喽!我們經典經常講到,普通講教理的不那麼講了,講唯識也那麼講,我們學佛道有個四加行,必須要注意: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加行。所以彌勒菩薩說的《現觀莊嚴論》非常注重這四加行。這四種修行,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種定、哪一個境界,都離不開四加行。要得“暖”。所以,有時候你們打坐起來,覺得,哎喲,流汗!熱得不得了!那是太初步啊,那沒有得“暖”。由這個慢慢慢慢正式歸一了,歸一了以後定了以後,光是暖了,那是得暖。所以叁昧真火是正在安和的狀態。暖、壽、識連在一起的。有暖,所以氣脈,一般人都講氣脈,氣脈沒有什麼了不起哦;就是奇經八脈、叁脈七輪打開了,不過到了有頂境界,暖、頂。“頂”,也可以講,到這個時候,頂輪的脈一定開了的,人的頂輪脈一定打開了。那就是這個肉體同天人境界合一了,頂輪脈打開了。
這個“頂”也可以做有相的方面扯在一起跟你們解釋。搞清楚這個功夫的境界。也可以講理上的境界。到了色界天,因爲頂脈開了,你自己現生這個人肉體坐在這裏入定,如果到達加行“頂”的境界,那麼你坐在這裏已經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有一片光了,都在光明中,就是已經現生到了色界的境界。但是你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偶然看到紅光、綠光、黑光、白光,那個不算的哦!那個是身體內部的氣機的變化摩擦發電來的,那個不是的。你要執著那個光,都會神經了,都會著魔了的。道理是什…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