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說有這個分別心,菩薩道就犯了淫戒。這個女的也講了:“晚鏡偷窺眉曲曲”,到晚上化妝,鏡子裏看來看去,自己畫得漂亮,口紅打得對沒有,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說我犯了。這個春裙、衣服上繡個鳥雙雙、繡鴛鴦,有這個企圖哇,所以說她犯了。
那麼這位師父就問她,你口裏頭這四種惡業(嘴巴的業最重的啊,你要曉得。叁業中嘴巴業最重的呀!四種惡業。)他說你打過妄語,說過謊話沒有?她說犯了:“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才天。”文學家、學問好的、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戒。自己都認爲:哼,我同維摩居士一樣辯才無礙!“詭雲今坐辯才天。”自己前生是歡喜地中來的,初地歡喜地菩薩轉生,所以文學那麼好。她說自己犯了。寫文章[斷錄]……話,都是犯绮語戒,她有犯。“團香製就夫人字,镂雪裝成幼婦詞。”作詩作文章,經常容易犯绮語戒,文字越寫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學啊,不犯绮語戒寫不好文學。她說這些東西我都犯過。幼婦詞,“黃娟幼婦”這是叁國時候楊修講的絕妙好詞。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懶得說了,你們好好去研究,不要認爲大致懂了就行,每一句話都有典故在裏頭。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挑撥離間的兩舌戒呢?她說有啊:“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她說有哇,對文學上的批評就是挑撥離間嘛。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詩人,講自己呀,像我們連我來講佛法的時候,有時候經常都帶出绮語來,這是文學習氣啊。現在帶一個給你聽。有人說這個人詩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詩人,所以就挂了個招牌——詩醫,同他們這幾位醫師一樣,他們醫人家病;他是專門醫人家的詩病。你們詩作不好都拿來我給你們醫。你看這個牛吹得很大!這個犯绮語戒、妄語戒都來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詩都醫了。譬如古人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給它吃減肥的藥。“時節雨紛紛”嘛,何必一定清明呢!“路上行人欲斷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斷魂”,走路的人當然在路上,“路上”兩個字多余,說肥了要減瘦。“借問酒家何處有”哎又肥了嘛!“酒家何處有”這一句話當然在“借問”,所以這兩個字是多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多余了!“遙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頭子也好,指一下就對了。所以這個詩太肥了,所以要把它減了、把它醫一下。像文學上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裏頭我們心裏要檢查,所以一個文人學佛有時候文字都不敢亂寫了,自知犯了兩舌戒。他這裏頭講,他說你有惡口吧?譬如說國罵叁字經啊,女性罵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這些話。她說有哇:“生怕簾開譏燕子,爲憐花謝罵東風。”她說我罵了,犯了惡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過。
好了,這位師父又問:意根裏頭、思想裏頭叁種業你犯過沒有?犯有貪念嗎?她說我犯了:“經營湘帙成千軸,”同我一樣喜歡看書、買書,書買了一千部了,還不夠,看到新書就要買,就是貪嘛!“辛苦莺花滿一庭。”又喜歡想種花,種了這一株了,看到別人那裏聽說有好花,又去弄來,就是貪嘛。她說我犯了。
他問你犯了瞋念嗎?她說犯了:“怪他道韫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钗。”這是唐代一個女詩人崔徽,把頭上玉钗金钗拿來,蔔卦作了一首詞,有名的情詩。她說當時啊,謝道韫,南北朝的謝道韫、女才子,都是文學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她是另外一個身份,但是這首詞都流傳得很廣,她說我看到就不高興,認爲呀女性沒有品德,所以發了脾氣、也罵過。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癡戒呢?她說有犯:“勉棄珠環收漢玉,”鈔票不夠,把那金戒子啊、耳環賣掉,要想買一塊玉來帶帶,她說這就是癡。把這個首飾賣了,買那個更好的戴上;金剛鑽一克拉不夠,要買個叁克拉,就是犯“癡”。她說“戲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來,把這個像林黛玉葬花一樣,那麼沒有錢買鋤頭啊,也把這個口紅去賣了,買些什麼東西來……這都是貪嗔癡,都有。
這個師父一聽,好!你都承認了,從此不要犯!給她授戒了。
我爲什麼講到這裏?好細呀,文學又高。你看心理檢查自己好細呀!這個人是再來人哦,這一種叫做再來人,所謂幾果羅漢再生人間的就是這一類,這個女的,你看她下文。結果家裏給她許配了,許給哪一個呢?也是江蘇人,昆山縣的,姓張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對不起!走了,死了。——再來人。
所以拿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叁返人間、叁果羅漢一返人間、四果羅漢不來了,屬于叁返七返的這一類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檢查自己心理之強——再來人。等到出嫁的以前,當然她是不會去結婚了,可是生在這個人家,吃了人家十幾年的飯,長大了,父母要給她作主,古代嘛沒有辦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裏的時候整個身體還是軟的,沒有僵硬,可見是再來人,定力功夫到了。所以呀,一般人都認爲是神仙、女仙再來。有詩集留下,叫《返生香》。
像這一段,那下面你們自己去看,不相幹了,也有相幹的,自己去研究。所以我常說,要研究佛法要把各方面東西弄清楚一點,像這些句子內在,每一句要講起來……好了,都去了一個鍾頭了。每一句裏頭要倒轉來講,什麼叫“道韫”、什麼叫“崔徽”,崔徽要引了半天的東西給人家,所以,現在講課好痛苦!在我們古代一提這些都曉得了,“道韫”者謝道韫,崔徽是唐代女詩人,作了些什麼句子;什麼叫做“辯才天”,都曉得了,都很清楚。所以過去在大學裏上課,只要帶粉筆就夠了,好辦,因爲大家這些都很熟嘛。現在不同了。
這一段我們引用,你看,這還不是叁界的天人啊;普通人,但是再來人。所以在自己心理上斷叁界見所斷的惑,那麼立刻可以進入了滅盡定,立刻可以進,現生我們也可以。那麼大家用功修持,自己覺得那麼用心。有些人打坐一坐坐了五六個鍾頭也可以坐下去,那是坐腿,那沒有入定。定者,這些結使、心理作用一個都沒有去掉,不行,不能得定,永遠不能得定,只能說你是在靜坐。
靜坐境界多是在色陰、受陰這兩個境界裏轉,在心理內部在轉。尤其你看大家你們學佛,尤其念佛的,就是這一句佛號以外、你念十聲佛號裏頭,自己檢查一下,起多少貪嗔癡慢疑的雜念?如果拿十念、念十聲佛號中間裏頭,都沒有任何一個雜念過來,差不多可以談心境的修定了。乃至最後這個佛號也不起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出來了,就是佛號的那一念的境界淨念相繼,永遠就是這一念,不管生理的變化——這個叫念住,可以達到初禅,就有點相像了,千萬注意噢!所以大家坐在那裏,一天到黑,有些人尤其是我們這裏我們同學們都是在那裏幹靠啊,那裏熬腿啊,真幹靠啊!在那熬腿、硬熬,心理上沒有注意,那就不可以。
當然我們這裏修持的同學們,在心理上多用一分功,你的色陰、生理馬上就變化、就轉。因爲色陰這個身體呀,我們這個身體是心識的“相分”,是它的相分。所以你心理的見解轉了,見分一轉呢相分跟著就轉,你用不著修氣脈。見分轉了,相分當然轉。所以常常同學們問氣脈、問功夫,經常問。這個等到我有空一點嘛,就跟你們談談;沒有空的時候經常幾句話,好像說罵你們、呵斥你們——不是呵斥你們,不要在那裏轉。你不懂,受了呵斥在那裏也不懂:多在心地法門下功夫。我們千萬注意噢!每一堂上課叁界天人表同這個九十八結使表都要帶的。
現在我們還是講滅盡定的道理。“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他說其他的普通一般的異生,其他的外道或者其他的人,不是正修禅定的,他不能夠把有頂心的,有頂心是什麼呢?就是暖、頂、忍,到了色界天的有頂天。換句話,有頂心在四禅八定裏頭是什麼定呢?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如果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呢,他的心、整個的心王及心所,心理所起思想這些狀態停止不了,所以沒有辦法入到滅盡定。必須要伏滅,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禅八定修到最高的有頂、有頂到了頂巅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修到了這個,還要丟掉,才能證入滅盡定。他說其他的異生、下界的衆生修的,不能夠做到這樣。
再說滅盡定,“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他說這個定、滅盡定是羅漢果了,非常微妙。要證到“我空、法空”,大乘菩薩們。你要曉得大乘小乘用功禅定的路線離不開四禅八定,是一樣哦。大乘小乘是用心不同、發心不同,功夫四禅八定是呆板的,這是共法。四禅八定都得不到,連兩個腿都降服不住,坐都坐不下來,然後思想心裏那麼亂,說自己懂了佛法,不犯妄語戒呀?這個妄語戒犯得更厲害哦!你以爲自己沒有說過謊話,以爲如此認爲我在修行,心理上在犯妄語戒,很嚴重哦!
所以他說大乘菩薩要證到“二空”,二空以後,後得智、“應後得”心所引發,才能夠進入滅盡定——修大乘菩薩道。要七地菩薩以上才能得滅盡定果,要注意。[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啊?真的啊?好像一下就到了有頂天。(一笑)
……下八地不是菩薩八地,也通菩薩八地。就是說,非想非非想處定是最高的定了,無色界到了頂點了。跟著下面四禅八定,這個八定,那麼要把……定境界不算究竟啊,修定是修因哦,你們打坐修定,那是指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算果位呦!果位是看你心理行爲這個貪嗔癡慢疑見思惑等等斷除了多少,那叫果位,千萬注意。不要以爲打坐坐得好,有人做到半空中可以坐著了,人可以腿盤起來空中坐著,這算得道得果位沒有?沒有。沒有得道。道在心中,在你這個見思惑、思想雜念、這個貪嗔癡慢疑習氣的轉變。所以我告訴你,善惡是非太分,還是欲界天的天人境界,還是瞋念沒有斷;到色界無色界以上,這個才滅除了,只能說滅除了善惡是非之念而已。你以爲什麼是瞋心啊…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