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5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都是瞋心,我看得慣、看不慣都是瞋念。這個我看不慣;這個壞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無色界都沒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斷惑”這個貪嗔癡慢疑要怎麼樣轉變呢?不是你打坐就斷得了的,要修,要在行爲上修。不在行爲上修,斷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爲呀。要“修所斷惑”。

  “(其)中要全斷欲余伏”,這個叁界九地還剩余下來有一點力量,或者斷了;然後才能夠開始進入滅盡定的境界。就是說從非想非非想以下這些人,要怎麼樣可以進入滅盡定呢?完全斷除了欲界的“余伏”,欲界的等等的剩余的習氣——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斷了,才能夠證入滅盡定的境界。

  他說:“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欲界裏頭見思惑的種性,尤其是兩種、二性,有兩個心理的種性,我們任何人有的,最繁複、最複雜,自己檢查不出來的。哪兩種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爲什麼不直接講成“惡”呢?比惡又不同一點,惡性有時候自己心裏起個惡念,惡念還容易檢查到。好像並不是惡念,是“不善”,並不是善念。

  “有覆”,有蓋覆的心理,譬如昏沈了、散亂了、愛睡覺了,這都屬于蓋覆,蓋覆的心理。

  “不善及有覆二性”,蓋覆就是無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們還不講別的蓋覆,一般人學打坐,一坐起來就是睡眠、昏沈把你蓋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業力,或者是有風了、或者有病了,體能不夠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欲念發動了、各種動了,都給你蓋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這兩種種性——阿賴耶識種子的爆發“繁雜”,障礙了你的滅盡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見思惑、無明不斷,說自己能夠已經到了羅漢果,我也常常聽人家講;我碰到一個人,他說自己得了羅漢了。我說我沒有看見,我只菜市場看見蘿蔔,沒有看見羅漢。——那麼容易呀?羅漢!要注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實實。總而言之給大家講,記住: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聖位的人……(卷十一終,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二)

  

  ……犯了癡戒。慢心,有道人會犯這個慢心哦。不會有這個慢心:嗨,覺得我啊吊兒郎當沒有什麼;說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蘿蔔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業的種子,這二性繁雜,障定了。

  “唯說不還,叁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

  唯有第叁果羅漢到達了不還天、不還果了,叁果羅漢在無色界中證果了。換句話所以你要注意,也包括這個色身,我們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們打坐修定氣脈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是與色界相近了。再進一步光明也沒有了,空即是我、我即是空——在無色界中。

  所以,你還在身上搞氣脈,“哎呀,任脈通了,什麼腰通了,頭頂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裏頭搞。爲什麼?四個東西:憂喜苦樂,功夫進步一點就高興,不進步一點就煩惱——心理上。氣脈通了:哎喲好舒服啊!氣脈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這裏頭轉,都在欲界裏頭滾。以如此的修持,以爲自己得道證果,你想想看,這是什麼果報?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叁果羅漢不還果,及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道,到了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前天我聽顯明法師講《法華經》,告訴你們什麼叫有學、無學位,講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講了。到了無學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薩,才能得滅盡定,還沒有到涅槃哦。滅盡定你注意哦,上次講過,“相似涅槃”。

  “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所以叁乘無學以及叁果羅漢們,他們有自己心靈的感應。一動念,要入滅盡定,就超過了,“生上八地”。但是這個定,其實是後得智起來的,得滅盡定。我們現在用第六意識思想妄念起的,不是後得智起的,不能進入此定;思想分別妄念都空了,那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後得智才能進入此定。這是一派的理論,玄奘法師也把它拿來放進來,給大家參考;有一派修持的經驗如此說。

  “有義”,另外有一派,這些大師們修持證果的經驗,“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要斷除了四禅天以下的余惑、“余伏”,及余的習氣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斷除了,“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夠進到滅盡定的境界。

  “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爲什麼呢?在四禅天的境界,“變異受俱”,這變異生死的感受。什麼感受?我們這個感受最厲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與快樂,苦樂兩個相對,剛才講過憂喜苦樂這四種,你看在我們心理上幾時完全沒有過?我們心理隨時在這四種裏頭變化,在變異。一下高興;不高興的時候呢?不舒服,不舒服就是憂愁;樂極就生悲;悲極了發瘋了又生樂——那個非量境界的樂。悲痛到極點有時哈哈大笑,那已經神經了,是非量境界的樂;但是也算樂。人都是憂喜苦樂在“變異受俱”,這都是煩惱的種子,這些東西障礙定力是最強的。心理不平衡,心不得定。

  “彼隨所應,生上五地。”四禅以上的“五地”,叁界天人表上面,, 四禅天上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皆得後起”之以後才能夠進入滅盡定。

  “若伏下惑”,斷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這些見思惑(貪嗔癡慢疑)伏下去,才能夠生起這個定,“能起此定”。

  “後不斷退”,那麼得了這個定以後,永遠不會退墮了。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他說,所以前面這一段這一派所講的理論,必須要升到高一層的境界,才能夠把下一層的種子發現。這個道理怎麼樣說?等于說我們打坐的學佛的人,今天進步了一點,才覺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個念頭很不對呀。進步了、上地了一點點,發現下面、昨天的錯誤,對不對?那麼,這是一派的說法,剛才前面一派,“生上地者”這個。那麼,另一派的說法不是的,就要當場自己檢查出來這個心理境界,現在自己這個功力境界在哪裏;已經到哪裏,趕快丟掉,才能夠上進。簡單告訴你就是這樣,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說,生在上地以後,斷了下地這個習氣,“斷亦無失”,他說這種理論也沒有錯誤。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這叫做“觀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論辯上在討論、邏輯地討論。討論了“證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經驗是如何。

  “如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因爲生了上界以後,再進一步了,才能夠斷除第七識的與生俱來的我執的煩惱。所以功夫禅定修行不進步,你想斷除自己的煩惱是做不到的。換句話說,注意哦,我們再放下經本研究,你說修行人勢利不勢利呀?非常勢利。修行人現實不現實?非常現實。你不進一步,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現在的錯誤,你看多現實!不積極地求上進,你永遠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勢利呀!這就是真現實。所以儒家的道理也一樣,你們《大學》都念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爲日新電影院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進步。如果滿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墮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隨時隨地是在上進的,要有這種精神才叫精進修持。停留到這一秒鍾的成就爲滿足,就是退墮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無學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時在求進步;只有明天,沒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數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這一段,我們剛才都簡單明了把意思給你講過了,我們不在文字上玩了。因爲我現在我也在發心,不過我的發心不知道有結果沒有,我正要把這個譯成白話。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譯出來整個變成白話,你們一看就懂了,免得那麼痛苦。給玄奘法師那個骨頭一樣在啃啊,一個字一個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准備爲大家、爲未來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現在每天都抓住夜裏抓住精神搞它一個鍾頭;朱博士正好在這裏,叫他整理,他已經整理十幾張紙出來了。那麼這一段暫時不講。

  道理講完了,現在繼續下去,這是論辯的道理。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薩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經證到聲聞、羅漢的果位了,後來馬上回心發大心、發菩提心,轉入大乘菩薩道的人。他說這一類的人,因爲他小乘的功夫四禅八定都到了,定力已經到了,再發心做大乘菩薩道回心向大,所以大菩薩們他在任何時間要入滅盡定就入滅盡定,隨時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假使不是呢,不是從小乘裏頭轉過來的大乘菩薩;換句話學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學佛、規矩修,先學人乘十善業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禅八定之初禅;再修好了,就聲聞緣覺。這就等于我們現在的讀書,幼稚園、小學、初學、高中、聯考到大學、轉研究所,讀大乘,就是規規矩矩一路進修。當然,也有聰明人半路插過來讀大乘,那麼定力都沒有修過的,沒有修過四禅八定、一點定力都沒有,那只要心發的大,心發的大是什麼?——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爲自己“我是學大乘”,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點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面包吃,造了罪孽;雖然只偷一口面包吃,盜戒犯了,哪裏容易學大乘!所以他假設不是這樣正科生轉過來,“若不爾者”,那麼是大心菩薩,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永遠降伏了一切根本煩惱。大菩薩不一定哦,還有欲界的煩惱沒有斷,修惑雖然沒有斷,在大菩薩的大願力與善行之下等于已經斷了,隨時可…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