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5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都是瞋心,我看得惯、看不惯都是瞋念。这个我看不惯;这个坏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无色界都没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断惑”这个贪嗔痴慢疑要怎么样转变呢?不是你打坐就断得了的,要修,要在行为上修。不在行为上修,断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为呀。要“修所断惑”。

  “(其)中要全断欲余伏”,这个三界九地还剩余下来有一点力量,或者断了;然后才能够开始进入灭尽定的境界。就是说从非想非非想以下这些人,要怎么样可以进入灭尽定呢?完全断除了欲界的“余伏”,欲界的等等的剩余的习气——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断了,才能够证入灭尽定的境界。

  他说:“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欲界里头见思惑的种性,尤其是两种、二性,有两个心理的种性,我们任何人有的,最繁复、最复杂,自己检查不出来的。哪两种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为什么不直接讲成“恶”呢?比恶又不同一点,恶性有时候自己心里起个恶念,恶念还容易检查到。好像并不是恶念,是“不善”,并不是善念。

  “有覆”,有盖覆的心理,譬如昏沉了、散乱了、爱睡觉了,这都属于盖覆,盖覆的心理。

  “不善及有覆二性”,盖覆就是无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们还不讲别的盖覆,一般人学打坐,一坐起来就是睡眠、昏沉把你盖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业力,或者是有风了、或者有病了,体能不够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欲念发动了、各种动了,都给你盖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这两种种性——阿赖耶识种子的爆发“繁杂”,障碍了你的灭尽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见思惑、无明不断,说自己能够已经到了罗汉果,我也常常听人家讲;我碰到一个人,他说自己得了罗汉了。我说我没有看见,我只菜市场看见萝卜,没有看见罗汉。——那么容易呀?罗汉!要注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实实。总而言之给大家讲,记住: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圣位的人……(卷十一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十二)

  

  ……犯了痴戒。慢心,有道人会犯这个慢心哦。不会有这个慢心:嗨,觉得我啊吊儿郎当没有什么;说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萝卜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业的种子,这二性繁杂,障定了。

  “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

  唯有第三果罗汉到达了不还天、不还果了,三果罗汉在无色界中证果了。换句话所以你要注意,也包括这个色身,我们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们打坐修定气脉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没有身体的感觉,就是与色界相近了。再进一步光明也没有了,空即是我、我即是空——在无色界中。

  所以,你还在身上搞气脉,“哎呀,任脉通了,什么腰通了,头顶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里头搞。为什么?四个东西:忧喜苦乐,功夫进步一点就高兴,不进步一点就烦恼——心理上。气脉通了:哎哟好舒服啊!气脉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这里头转,都在欲界里头滚。以如此的修持,以为自己得道证果,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果报?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三果罗汉不还果,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道,到了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前天我听显明法师讲《法华经》,告诉你们什么叫有学、无学位,讲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讲了。到了无学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萨,才能得灭尽定,还没有到涅槃哦。灭尽定你注意哦,上次讲过,“相似涅槃”。

  “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所以三乘无学以及三果罗汉们,他们有自己心灵的感应。一动念,要入灭尽定,就超过了,“生上八地”。但是这个定,其实是后得智起来的,得灭尽定。我们现在用第六意识思想妄念起的,不是后得智起的,不能进入此定;思想分别妄念都空了,那个“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后得智才能进入此定。这是一派的理论,玄奘法师也把它拿来放进来,给大家参考;有一派修持的经验如此说。

  “有义”,另外有一派,这些大师们修持证果的经验,“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要断除了四禅天以下的余惑、“余伏”,及余的习气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断除了,“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够进到灭尽定的境界。

  “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为什么呢?在四禅天的境界,“变异受俱”,这变异生死的感受。什么感受?我们这个感受最厉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与快乐,苦乐两个相对,刚才讲过忧喜苦乐这四种,你看在我们心理上几时完全没有过?我们心理随时在这四种里头变化,在变异。一下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呢?不舒服,不舒服就是忧愁;乐极就生悲;悲极了发疯了又生乐——那个非量境界的乐。悲痛到极点有时哈哈大笑,那已经神经了,是非量境界的乐;但是也算乐。人都是忧喜苦乐在“变异受俱”,这都是烦恼的种子,这些东西障碍定力是最强的。心理不平衡,心不得定。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四禅以上的“五地”,三界天人表上面,, 四禅天上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皆得后起”之以后才能够进入灭尽定。

  “若伏下惑”,断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这些见思惑(贪嗔痴慢疑)伏下去,才能够生起这个定,“能起此定”。

  “后不断退”,那么得了这个定以后,永远不会退堕了。

  “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断亦无失。”他说,所以前面这一段这一派所讲的理论,必须要升到高一层的境界,才能够把下一层的种子发现。这个道理怎么样说?等于说我们打坐的学佛的人,今天进步了一点,才觉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个念头很不对呀。进步了、上地了一点点,发现下面、昨天的错误,对不对?那么,这是一派的说法,刚才前面一派,“生上地者”这个。那么,另一派的说法不是的,就要当场自己检查出来这个心理境界,现在自己这个功力境界在哪里;已经到哪里,赶快丢掉,才能够上进。简单告诉你就是这样,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说,生在上地以后,断了下地这个习气,“断亦无失”,他说这种理论也没有错误。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这叫做“观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论辩上在讨论、逻辑地讨论。讨论了“证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经验是如何。

  “如生上者,断下末那,得生惑故。”因为生了上界以后,再进一步了,才能够断除第七识的与生俱来的我执的烦恼。所以功夫禅定修行不进步,你想断除自己的烦恼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注意哦,我们再放下经本研究,你说修行人势利不势利呀?非常势利。修行人现实不现实?非常现实。你不进一步,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现在的错误,你看多现实!不积极地求上进,你永远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势利呀!这就是真现实。所以儒家的道理也一样,你们《大学》都念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为日新电影院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进步。如果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堕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随时随地是在上进的,要有这种精神才叫精进修持。停留到这一秒钟的成就为满足,就是退堕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无学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在求进步;只有明天,没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数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这一段,我们刚才都简单明了把意思给你讲过了,我们不在文字上玩了。因为我现在我也在发心,不过我的发心不知道有结果没有,我正要把这个译成白话。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译出来整个变成白话,你们一看就懂了,免得那么痛苦。给玄奘法师那个骨头一样在啃啊,一个字一个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准备为大家、为未来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现在每天都抓住夜里抓住精神搞它一个钟头;朱博士正好在这里,叫他整理,他已经整理十几张纸出来了。那么这一段暂时不讲。

  道理讲完了,现在继续下去,这是论辩的道理。

  “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萨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经证到声闻、罗汉的果位了,后来马上回心发大心、发菩提心,转入大乘菩萨道的人。他说这一类的人,因为他小乘的功夫四禅八定都到了,定力已经到了,再发心做大乘菩萨道回心向大,所以大菩萨们他在任何时间要入灭尽定就入灭尽定,随时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假使不是呢,不是从小乘里头转过来的大乘菩萨;换句话学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学佛、规矩修,先学人乘十善业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禅八定之初禅;再修好了,就声闻缘觉。这就等于我们现在的读书,幼稚园、小学、初学、高中、联考到大学、转研究所,读大乘,就是规规矩矩一路进修。当然,也有聪明人半路插过来读大乘,那么定力都没有修过的,没有修过四禅八定、一点定力都没有,那只要心发的大,心发的大是什么?——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为自己“我是学大乘”,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点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面包吃,造了罪孽;虽然只偷一口面包吃,盗戒犯了,哪里容易学大乘!所以他假设不是这样正科生转过来,“若不尔者”,那么是大心菩萨,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永远降伏了一切根本烦恼。大菩萨不一定哦,还有欲界的烦恼没有断,修惑虽然没有断,在大菩萨的大愿力与善行之下等于已经断了,随时可…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