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入滅盡定。因爲他這個心力大、智慧大、福報大,可以入此定。注意啦!所以,學佛很簡單,沒有別的話,你不要隨便吹牛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諸佛教”,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口口聲聲在書本上轉,學識好、佛學理論講得好,平生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哪裏能夠證道啊!你打坐坐死了,變一塊石頭而已,有什麼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這個,“是諸佛教”哦!至于修定呢也很簡單,“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第六意識先掃幹淨,貪嗔癡慢疑掃掃幹淨,就行了嘛。
所以剛才講行菩薩道,爲什麼還在欲界還有欲?同普通人一樣,男女飲食都有,修惑還沒斷,七地菩薩以上,爲什麼可以入滅盡定?願大、善行大,功德到了智慧也到了。他換句話說,大菩薩提得起放得下,要切斷就切掉了,才能夠起此定。
“論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你,已經到了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的菩薩,才能夠可以進入滅盡定。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但是菩薩地不一定哦,剛才引用了彌勒菩薩的話,現在玄奘法師又引一段,在哪裏他沒有講,你要佛經看多了你就懂了,《楞伽經》告訴你。只要真菩薩發心的人、初地菩薩,如果要進入滅盡定就可以做到、修到了,永伏一切煩惱,等于大阿羅漢。所以十地菩薩是有次序的。但是,你看在《楞伽經》上說,初地等于十地,十地等于二地,二地等于八地,八地等于六地,六地等于五地,搞了半天一地也不地!——就是一個心地。所以《圓覺經》上告訴你“本無次第”,“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圓覺經》上的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圓覺經》有這一段,你們自己去翻哦。就是說本無次第。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所有行大乘菩薩道修的人,在十地當中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都做得到。
“經說”佛經上講,“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好了,把滅盡定、無想定交代完了。
現在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唯識學講第六意識,同我們最切身有關的,我們現在大家在念佛、打坐、修密,修顯教修密宗一切修行,是不是從意、心意下手啊?對不對?所以先要認識意地的修持。
意地,我們引用禅宗六祖的話,講修行,六祖怎麼說?“六七因上轉”,修行第一步先第六意識這個心念在轉。“五八果上圓”,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證果的時候才會圓滿。所以你要曉得前五識包括身識,你說氣脈真正地通啊——除非你證果了,就懂了。所以先從心理意識。那麼心地的意識,所以我帶領大家先認識,不要搞錯了,(認爲)無念就是定。如果(認爲)無念就是定,無想定、無記、滅盡定叁個境界不認識清楚,往往在昏沈無記中,自己以爲在入定,不得了!那修的果位是什麼?來生變豬。不但不會證聖果,而且變畜生,因爲把昏沈當定了。因此剛才有人問,爲什麼從這裏講起?重點在這裏。你知道吧?現在了解了吧?剛才有人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很重要,爲什麼我偏偏要從這裏講起呢?
現在再講意識地,還有五位很重要。無想定講了,意識地五位是什麼?哎,張照顯,你說五位是什麼?“無想”,我給你報;第二個,“滅盡”;第叁個,“睡眠”;“悶絕”等等,這五位要記得。現在跟著下來,睡眠,什麼叫睡眠?睡眠也等于無想,這就是說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你千萬不要認爲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自己當成是無心,“我已經得了無心定了。”有些人做事,或者罵你打你一下,“哎呀,對不起啊,我無心的。”——沒有無心的事,絕對有心。但是那是無記,不叫做無心。無記是介于善惡兩者之間。所以我們有時候普通腦子呆呆的,讀書也讀不下去,悶悶的,那是無記。所以你們打坐把無記當成無心,不得了啊!那錯誤大得很啊!千萬注意啊!所以剛才告訴一個道友,你學佛多少年,爲什麼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呀?你以爲自己空了?你通通在無記中,來生要變豬哦!真的呦!你看那個豬啊、牛啊吃飽了“哼哼哼”就睡覺了。真的啊!我是有講有演、叫做講演,給你們講老實話哦。嚴重告誡!因爲我這樣我就沒有責任了,不然不告訴清楚就有問題。所以無心、無想、滅盡、睡眠、悶絕,五位。
睡眠在這裏沒有講,其它佛經告訴你。那麼睡眠分兩種,一種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身體不健康需要睡。一種是心疲勞,心理的不健全、意識不清明,所以要睡眠。所以修行到家的人沒有睡眠的,告訴你。所以有些人用功到了,“哎呀,我失眠了。”我一看,是用功有一點進步他自己當成是失眠。尤其加上現在的醫藥,“哎呀不得了,自己找藥吃啊。”我都……沒有辦法,你去找醫生去吧。修行人,自己爲了斷除睡眠想盡辦法都想不到,爲什麼怕自己失眠呢?而且我告訴一個朋友,你失眠了叁十年有什麼不好呢?你活了六十年等于人家活一百二十年。因爲普通人一半(時間)都在床上,糟蹋了的麼。睡眠是習氣啊,睡眠是一種生存——哎,你們不要亂記!記下來,身體不好還拼命不要睡眠,那病了不要怪我。那要功夫到了才行。
“此睡眠時”,他說睡眠的時候,“雖(然)無彼體”,睡眠沒有自體,就是睡眠。“而由彼似彼故”,就是它睡眠這個境界好像是無心,其實不是。睡眠就是睡眠,不能叫無心;它的本位就是睡眠。“假說彼名”,所以他屬于第六意識的五位裏頭。
“風熱等緣,所引身位。”爲什麼要睡眠?風,風就是什麼?氣不對了。所以人爲什麼會打呵欠?疲勞了、要睡了打呵欠,腦子裏氧氣不夠了,就是風大、氣不夠了,他腦神經細胞要休息了。腦子裏頭氧氣不夠就疲勞想睡了。所以打阿欠,打阿欠是氧氣不夠了,裏頭碳氣太多了。所以功夫到了的人,氣機充滿,喉輪脈打開、氣脈打開,自然沒得睡眠了。所以修道到家的人,身輕如葉,晝夜長明。晝夜長明就是沒有睡眠,永遠是清醒的。所以佛者覺也,永遠是清醒的。所以睡眠這個位子,“風熱”體能的體溫,或者這個人的體溫太高了太低了生病了,發燒就要睡了。高燒,體溫增高。“風熱等”,《成唯識論》這裏頭很多,地、水、火、風哪一樣不平衡,他就要睡眠、昏沈了。“風熱等”,你注意“等”哦,這地、水、火、風四樣,四大哪一點不調和,就昏沈愛睡了,帶動你第六意識也昏沈了。“風熱等緣,所引身位”,所以身體睡著了。
“亦違六識”一睡眠了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不清明了,“故名”所以叫做睡眠。
“極重悶絕”,說睡眠呢也可以叫——其實呀跟悶絕倆差不多,同昏過去了、死過去了差不多,睡眠是個小死。所以學佛的佛的弟子們戒律,睡眠要你心能觀太陽而睡,慢慢練習自己第六意識永遠清明。當然,你們這些同學們大概都有經驗,觀太陽月亮,一觀到右側而臥,很容易睡著了,然後睡得很舒服,第二天:哎喲老師啊,觀太陽睡得好舒服啊!你說該不該打?對,就是因此……但是,講現在醫學呢?很好。醫學告訴你,你真睡不著,觀足底心,觀大腳指頭,有一塊黑點、黑洞,慢慢地要這個黑洞慢慢慢慢上來,就睡著了,沒有失眠了。可是我不主張你哦,話跟你講了,就是爲了救治你們身體,常修的結果容易進入無明,不好。
“或此俱是觸處少分。”所以睡眠,人睡著了,不能叫無心哦,就是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它屬于“觸處”,色聲香味“觸”身體方面的,觸處不發生作用了。但是不發生作用,“少分”還發生,你睡著了,一個蚊子來咬你,你會“啪”去打,那麼說你是有意識啊?沒有。意識有,在什麼?在無記裏頭住的。
無記有無記果報,所以,你打了這個東西呢,將來你把它打死了,所以我們人有時候走路,忽然碰牆上擦掉一塊皮,也就是受無記果。一切皆有果報。所以這個睡眠是觸處的、少分的。
“除斯五位,意識恒起”,除了無心、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五位以外,我們這個意識總歸在的,你空不了,意識沒有辦法空得了。
那麼有人問了,“正死生時,亦無意識”。死去了斷了氣,那一個悶啊!那叫大悶絕,那個時候有沒有意識?沒有。什麼時間呢?醒轉來、起來,中陰身來了,這就是中陰身,意識生起了。所以剛死過去那一陣是悶絕了,其悶絕位。
“何故但說,五位不行。”他正死了的時候,意識也沒有,爲什麼只講五位呢?
“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他說有人說,這個生死也算一位、算六位嘛,死的時候應該講出來,爲什麼不講,只說五位有呢?他說“彼說非理”,另外一派講,這個不合理、不合邏輯。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但說六時,名無心故”,現在告訴你怎麼樣才修到無心位?所謂一切無心。怎麼叫無心位?無心位啊,就是沒有意識現行,那只有這六樣。六時是什麼?無余依涅槃、無心、無想、滅盡,包括這個睡眠、悶絕,死亡不屬在內。他說死亡已經是另外一個名稱叫死亡。所以啊,他說只講意識無心,“前五位”。所以,我們歸納一句話,禅宗祖師也告訴你,“莫道無心便是道”,不要認爲無心就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真正學禅的大宗師,像臨濟、沩山禅師都是唯識學的大師,他們都是學過唯識來的,所以悟道的成就那麼高,教理通達得很。這些人《五燈會元》、《指月錄》、《傳燈錄》上沒有,你就要看臨濟的傳記了,他先是學教理的啊。“及無余依”,這是六位。
“應說死生,即悶絕攝”,所以說在理論上,生死交關這個時候,屬于悶絕這一位。
“彼是最極悶絕位故”,死是意識完全斷絕了,是最高的悶絕位。
“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所以現在只講五位是無心位,這個沒有錯誤。
“此顯六識”,這一段就告訴第六意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所以像我們睡眠、悶過…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