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54

  ..續本文上一頁去了、昏過去了,這意識斷了,其實在第八阿賴耶識意識種子沒有斷,所以一醒來又起。

  “由此不說,入無余依”,所以這個不叫做無余依定。

  有學心理學的人,到這裏有沒有問題啊?我看有問題。潘明定,你說,有沒有問題呀?沒有想到?我替你提。

  “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就是說六識在這個悶絕斷過去了以後,拿五位裏頭悶絕來講,等到清醒過來第六意識還存在,對不對?好!但是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現象,一個人絕對昏過去了、受了大刺激以後,醒了以後忘失了記憶,那你就問我了:第六意識還在不在呀?洪醫師怎麼說法?洪醫師啊,你是怎麼說法?(洪醫師答話。)第六意識還在。受了重大的刺激悶過去了,醒過來記憶忘卻了,有時候個性都變了,但是他的意識本位沒有變,這個叫什麼?“變異受”,意識的變異受。那麼現在心理學上就是人格的變換。意識還是那個意識,“變異受”,人格的變換。那麼如果用治療的辦法、醫學幫忙這個第六意識恢複,那很麻煩了。如果腦神經沒有受損壞,用別的方法、用各種方法容易恢複;假定腦神經受了損壞,第六意識所依賴的機能受了中斷,那個意識要使它恢複境界呀,要最高定力的人,在他那個非量境界裏頭指示他、引導,可以恢複意識的清明。這不是現在醫學所能了解了。你記住,將來作實驗的時候曉得,啊。剛才我就交代了啊,這些問題你們平常問過我,我沒有時間答複你,現在告訴你了。

  跟著下來,“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他說,這五位,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等等五位,一切異生(衆生)裏頭有四,除了得滅盡定的人。聖人、得了道的人得了滅盡定啊,只有後面叁種,無想定的境界會有,滅盡這些有。

  “于中如來,自在菩薩”,修持到了佛地的境界,或者證得菩薩境界,不管哪一地,就是心念得自在者,只有“存一”,只有什麼?涅槃境界,意識證入涅槃是絕對清淨,也沒有睡眠了,不需要睡眠;也沒有悶絕了,沒有無明;更不會走錯誤路子進入無想定的境界,而且不需要滅盡定,自性涅槃。這是第六意識的道理。

  所以,“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所以說,這個八個識,一切衆生心一動,心就是心王了、八識心王,心王一動,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末那識我識,這兩個馬上就變動。換句話說,你們要體會,有些人修定力比較高一點,在定中,我常常問你們,爲什麼要出定呢?還是腿麻了,還不是腿麻?——心要出定,心的定力不夠。就是一切有情啊,心一動,末那第七識這兩個就動了,意識跟著動。

  “若起第六,則叁俱轉。”假設第六意識動了,那麼後面兩個第七第八(識),前面前五識,這叁位,前五識、第七、第八(識)都跟著動。

  至于其他的識變,識是表層哦、意識中間哦,其他的識變,“余隨緣合”而來,譬如我只用眼睛看的時候,耳朵不一定聽,耳識不起作用;光想聽人家:哎呀這個家夥講什麼?自己眼識就閉起來了,這時耳識起作用。“起”,或者前五識五個都起,那麼四個“俱轉”,四個跟著轉。乃至用意久了……[斷錄]

  所以現在我們由無想定介紹起,講到第六意識怎麼樣修到這無心境界,因此講無想定、滅盡定這一段,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義”講完了,第六意識的“轉義”。所以現在我們曉得了,爲什麼講這一段,叫大家修行用功在心地上、意識上特別留心啊!心行的貪嗔癡慢疑,檢查又檢查、仔細更仔細。大家貪嗔癡慢疑你絲毫沒有動搖,那怎麼樣能夠成道啊!在見解上思想上呢?邪見、邊見你看都一點都沒有動啊!見取見、禁戒取見更厲害,都沒有動過啊!所以,把這一講關于文學性的特別發給大家,要大家注意,你不要當文學境界看,裏頭引的都很多。所以我們在這裏不管你男女老幼,許多講修持的人,哎呀,一到某個時候,那個瞋心習氣爆發,貪嗔癡慢的爆發,比一切沒有修行的還厲害!你們特別要珍重哦!你說我對不起啊,你說這是我當時功夫的過程啊!你這個過程一犯,那個因果是多重啊!你以爲過了就算了呢?千萬注意啊!那麼這一章東西裏頭大家帶回去研究,尤其前面這一段,這位葉女士、葉瓊章、葉小姐,所以我斷她是再來人也。在中國曆史上古書上這些再來人記載很多。她到那個時候,嘿!她走了。她也用不著……現在的人要吃安眠藥來抗拒這個家庭、反對婚姻啊,她不需要,她也沒有抗拒。好嘛,你說嫁給誰就嫁給誰,到時間她就回去了。你看她的境界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到這裏爲止,不能繼續了。下個禮拜叁、禮拜天還照舊。

  把兩張表啊都帶來了啊,“叁界天人表”同“九十八結使表”,非常非常重要噢!希望大家都帶著,如果沒有的話,找旁邊有的人坐到旁邊去。這兩張表很重要,今天就要討論到了。

  我們現在《成唯識論》先提出來的是第六意識的有關于修持的這一部分。我們人要修持,一切都在意識上起修。不只佛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學、一切的學問,講人生的修養,就是如何修善,怎麼作善,這是佛教的佛所教的修養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偈子,大家要記住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大家必須要記得的啊!我們再講一道,好象黑板上都有過的,都要記下來,千萬不要靠筆。照我們老一輩子讀書的方法,靠腦子、不靠本子,靠本子記錄啊,你的意識已經不行了,覺得已經記好了交給本子了,自己決不肯用心。所以現在人讀書讀了半天,非常用功,花的精神花的很多,而不能夠把學問會之于心,就是不用記憶這個辦法。據我的經驗、幾十年經驗,因爲新舊的教育、文武的教育,差不多我都受過了,所以要記一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的教育不外乎這個,不管大乘、小乘。另外,我們修持學佛必須要了解一切佛法、一切宗教、一切學問建立在叁世因果,尤其是佛強調這個六道輪回,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所造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不會喪失的;“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因緣會遇的時候,包括了無盡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不一定的。所以人生的遭遇,有時候不是前生、大前生的事,不曉得自己無量劫來的因果。這兩個偈子一定要搞清楚。

  現在我們曉得,這兩個偈子是一段,基本上要了解。不管你學禅宗密宗、什麼宗、什麼高遠的思想、思想怎麼樣高遠,都逃不出這個範圍:“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修證的法門,淨,不是清靜的靜,是幹淨的淨,“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的教化講來講去就是這麼一個東西。

  那麼我們這個意啊,怎麼樣能夠淨?絕對的幹淨,不是普通的清靜、靜下來的靜,不是動靜那個靜。同染汙相對的,幹淨那個淨,白淨。

  那麼我們現在曉得《成唯識論》是特別先提出來這一段來研究。有五位這個意識,同前面五個識幾乎相同,重點還在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兩種定叫做無心定,我們都聽過的,注意啊,我再給大家、今天要討論作功夫的啊、實證,不講理論了,就是所謂講證成道理,如何證果成功的這個道理;不是觀待道理,不是光講邏輯。不講因明了。

  意、這個意識有五種位置上不起作用,都叫做無心定:一個是無想定,一個是滅盡定。無想定要注意!大家特別千萬注意,這個同自己作功夫、尤其作功夫的人注意啊!這個無想定不屬于四禅八定裏頭的,要注意哦,四禅八定沒有它。

  那這個天人表上有四禅八定,你可以査。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叁禅離喜得樂(也稱離喜妙樂)、四禅舍念清淨,這是四禅;加上四個定境: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做四禅,就是包括了八個定境。

  前面四禅的定境在什麼?只有一句話:“心一境性”。這個心就是意識心,就是一境、一個東西、一個境界了。那麼沒有無想定哦。所以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無想天。叁樣了啊,兩個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

  滅盡定呢,不屬于四禅八定,是九次第定、第九位了,四禅八定另外的。滅盡定得了,是阿羅漢果;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大菩薩、是佛。小乘的果位到了滅盡定到了極點了。

  所以我們曉得,這個意識這個狀態,所以大家打坐,說思想覺得自己空了、覺得自己有什麼感覺——統統在意識裏頭玩!沒有逃出了意識。你意識根本不要說空,你幹淨都幹淨不了!不要在那裏自欺了。打坐境界坐得好有什麼用?氣脈通了又有什麼用?那個意識在那裏玩貪嗔癡啊。但是有沒有用呢?我們再來討論。先認清楚我們講過的課。

  這叁種以外的意識,這叁種,普通還不有,無想定果然不屬于四禅八定、不屬于九次第定的範圍;但是你要修持到完全意識不想,不容易哦,做不到哦!做到了,那已經超過叁禅以上,到四禅天的境界了。我們如果借用中國道家的話來做一個方便法的說明,就是做了神仙,不當正位的人,不歸位,沒有階級、不想做官,等于我們做人一樣不想做官,也不想當皇帝——散仙、散位的,悠遊自在,他不歸位。

  這無想天在四禅八定裏頭它是凡夫所居的天,普通人、凡夫也做得到,不屬于證果。所以呢,無想定也叫做外道定。因爲修到了意識完全滅除了、不想了,他認爲這個就是得道了,所以呀,他沒有認識清楚何以能夠修到無想,還是你意識做到了無想。後面的能,能做到、修到無想是什麼?這還是心的作用、識的作用。他不去認清楚,所以屬于外道的範圍——心外求法。

  這叁種意識是不起現行了。我們普通人呢,有兩個情況之下意識不起:一個是睡眠,大睡眠,睡得很沈,疲勞到極點、煩惱到極點、灰心到極點,大睡、睡得很沈,第六意識第七識不起現行。睡著了做夢,做夢意識還是在動啊,不過不是明了意識在動;意識的另一面,就是獨頭意識在活動,就是現在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在動。獨頭意識是第六意…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