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78

  ..續本文上一頁心所變的,好討厭!這個就是相分。現象嘛,一個思想、一個思想,一下想到:哎呀,衣服洗了沒有收,糟糕!剛才忘記了給這個人打個電話。此心又坐立不安了,坐不住了。不是兩腿發麻,(是)心發癢了,要想下坐了,這都是心的相分。但是,你這個心的現象起來,你知道這個現象在幹什麼,這就是見分。

  我現在在思想,曉得自己在思想,這也是見分。拿小的部分先去體會。相分跟見分,它兩個同時在一起的。換句話,我們普通講“這個事情我了解了”,這個“了解”是見分。相分就是個現象。所謂八識,六位心所一共是分成六位,五十一位心所,心理所變出來的。八識是能變,心所是所變,所變出來的相分跟見分兩個。等于是能變是電,所變等于是電燈、這個擴音器,比方啦!這是比方。不要聽成唯識就是擴音器,那就糟糕了!所以能變跟所變兩個在轉變。所謂唯識叁變體。能變、所變,它兩個是種因性,不是五陰的行陰在變,轉走了就變出來。譬如我們五個指頭這麼轉快了就變了相了,你看到就不是五個指頭了,就是這樣在變。所變的相分與見分,“分位差別”,因此在心理作用現象,每個位置分別的各有不同。這就是科學了。手都是手,但是這是大指頭、這是食指、這是中指、這是無名指、這是小指。你不能說五個手指都是手啊!是都是手,可是不同哦!譬如手是能變的,這個指頭是所變的現象。能變、所變、轉變作用統統不同,不能籠統的。所以有分位差別,各有不同。(我們先休息)

  這是分析的,分析最後讓你了解什麼呢?“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所謂修持,空相,所以《金剛經》告訴你,無我相、無人相、諸法空相等等——相空。空不是理論哦,要實證到空,相空。“見”,見分,如如不動,呈現出來最後空理,畢竟空所呈現。空了以後呢?空不是沒有哦!所以有一班人乃至講佛學的人,乃至于很嚴重,有些法師們、, 有些居士們,認爲空、空了什麼都沒有,那同唯物論講法一樣了。因此有人誤解,佛法是同唯物論一樣的,錯誤的嚴重非常大,大得不得了!空理所呈顯的,空了以後那個本體、那個東西、如來本性叫做真如。

  這個真如呢?也是個代名詞,不要當成真如真正有個東西。又不是真正東西,可它又不空;可是它要空。空是方法,空到了最後,那個不空的,但是那個不空不是世俗的我們世間法的一切有,不是像這個煙灰缸、不是像茶杯空的這樣一個東西,也不是像這個虛空,虛空還是相。所以這個是見分(見道的見),空理所顯的真如自性。爲什麼不加自性兩個字?加上自性,你就抓住了有個性了,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要了解、要記住,這個分位差別。

  “識自相故”,第一,識自相,是一,就是八個識。“識相應故”,這是一(佛所比喻啊,這兩句),八個識。這八個識完全相應,隨時隨地起作用,六位心所,就是五十一位心所。這八個識跟心所倆合起來,變出了兩個東西——相分(現象)同見分(理性的精神部分)。第叁,“分位”,各種等次不同,物質是物質,譬如現象,我們心理現象同物理現象分位不同。“識”,有真實自性,自性無性的空性。

  “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因這一切法,都是心意識的境界,所以建立一個名稱叫識,總立一個名稱叫識。那麼既然叫識,爲什麼加一個唯呢(唯識的唯)?唯就是只有這個識,我們普通的話:只有這個識,其他沒有。“唯言”,所以加一個“唯”,這個名稱,“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這個是爲了遮住了,遮住就是排遣了、排開了一般的笨的人,死死地執著“離了一切識外面真正有物理的世界”。這個愚夫啊,凡夫這個笨人,不是講普通人哦!講小乘一切阿羅漢,還是愚夫哦。得了道的人入定,阿羅漢可以入定,外境界一切不相幹;乃至可以入定多少劫數。但是你要曉得,你入定多少劫數,那個時間不是因爲你入定改變的哦!那個空間也不因爲你入定而改變了。假定現在有一個人在佛的時候入定到現在,曆史還是經過兩叁千年哦!並不因爲你入定了,這個曆史不再演變哦!因此小乘境界的人,“我只修心、了自心,外面不管,外面這個色法同我不相幹。”所以佛、大乘的佛法認爲——擔板漢,禅宗叫做擔板漢,背一個板子走路,就看到這一面,另一面看不見了。

  所以“愚夫所執,定離諸識”,他們死死認定一切心識,那麼羅漢們***小乘人只在第六意識空的境界上自己在玩弄,第七識、第八識不能解釋。因此認爲外界實在有,外色的境界,就是有物質世界,物理世界都存在,這就是把心物兩個分開了,所以是錯的。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所以你進一步了解了是一切唯識,這個“唯”字,只有識。這個“唯”是包括了什麼呢?包括了心物一元這個唯。所以,如果這樣了解了心意識“唯識教”的道理,“便能無倒”。這樣了解所謂唯識的道理,“便能無倒”,你的知見不會生出顛倒了,你就懂了,不會有顛倒。

  所以你認清楚佛法這個道理,“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所以你懂了,學佛先要明理,拿現在來講這是個大科學。你把理論搞清楚了,才好下手怎麼樣修行,不然都在那裏盲修瞎練。他說你懂了這個不顛倒的見解,“善備資糧”,好好交本錢,學佛要本錢哦!資糧就是資本、糧食。哪兩樣資糧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所以你們年輕同學注意哦!要修善、行善,是修福德;智慧——智慧要用思想研究經教來的哦!啊,我懶得看經教,我只曉得打坐。你沒得腦筋你當然不看經教了!那我有時候也懶得跟你講:“可以可以。”我說可以的意思啊,你多去轉,投過幾百個、幾千個胎來,當然可以。你這一生笨、懶一點,只好算了!——不肯用心。天下事是要用心的。我們想吃一口飯、蓋一個房子都要用盡腦筋,你想去學佛,不要用腦筋啊?那麼佛是個笨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東西,何必學它呢!所以要你“善備資糧”啊!——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我們學佛修道不成功,光修智慧的人,沒得福報。你看世間法,世間人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或者這個藝術、畫畫得好、詩作得好,窮一輩子,一定的!你看他如果有錢了,他詩也作不好、文章也寫不好了。這兩個資糧是不會圓滿的。只有圓滿的人才是活神仙、就是佛了。又有智慧、又有福德,幾個做到啊?做不到的啊!有福報就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這是世間的道理,出世法更嚴重!所以啊,“善備資糧,速入法空”啊!快快地修行,證到法身,自度而後度他。“證無上覺”,證了悟了,“救拔含識”,再回來度一切衆生。什麼叫度衆生?救世救人,拔除一切衆生在煩惱的苦海中,救度一切衆生出離輪回的泥流中,所以說“救拔含識”(一切衆生,有情衆生都叫含識,也翻譯叫含靈。它這個生命裏頭有靈性、有思想、有知覺,所以叫含識,也叫含靈),使他們跳出生死輪回。但是最後要空哦!空了你看,空你要認清楚哦!“非全撥無,惡取空者。”唯物論也講空啊,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都是空的嘛。都是空的,果報也空嘛!既然空,因果報應也空嘛,有個什麼因果報應啊?這個就是邪見的惡取空,嚴重得很!

  下面開始跟你講,“空理所顯真如”,空是一個方法。這個房間現在我們人坐滿了,這是不空了。把大家都請出去了、東西都搬出來了,搬出來了以後,顯出這個房間是空的,是空置的房子。如果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那是全錯了!這叫做邪見的惡取空。如果這樣的空啊,“違背教理,能成是事。”這一種違背了佛所說的教理,決不能成功。成佛開悟、成道這一切事做不到的。

  “故定應信,一切唯識。”所以啊,教大家一定要相信。《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唯識的道理。應信一切唯心唯識所造。

  好,這個問題講到這裏,又提出問題,“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他說,假設照這樣講,心物是一元,一切物理世界只有識,沒有外境。外面物理現象一切的境界也不過是心意識所變的。那麼怎麼樣生出來外境界一切各種分別狀況呢?“頌曰”,列出一個總綱,這一首詩,在中國就叫詩了,印度叫偈頌: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這叫詩,翻譯的詩,在印度原文梵文並不是這個樣子,比較清楚。不過素來的文學的東西啊,搞思想是素來搞不好的。思想這東西沒有辦法寫成文字,文學沒有辦法表達思想,除非非常非常高明的手法。所以你們學寫文章啊,太難!你看這些科學性的文章它只能寫到這樣,“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哎,這樣這樣變。“如是”就是“這樣”嘛。我們翻成白話詩:“因爲有一切識的種子,這個樣子、這個樣子變,變得呀,轉得團團轉,轉到後來啊,這樣、這樣、那樣分別就生出來了。”這叫什麼話呢?這就是白話詩。事實是這樣嘛!事實這個文字就是這樣。那你說是講些什麼啊?如果佛說法這樣難聽,我早不信了!你這個話都沒有講清楚的人,我還聽你的啊!還叫你老師才怪呢!(一笑)所以只有解釋。

  第一句話,由“一切種識”,不是有一切種子,怎麼講法呢?“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你要曉得偈頌有個好處哦!剛才我那麼講了,沒有文學價值。你看我們中國人讀書,《易經》也好,什麼最複雜的,譬如算命蔔卦的,那個討厭、啰嗦啊!哎,喜歡把它編成一首詩。你看奇門遁甲很討厭哪,他就把它編一首歌大家就記住了:“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歸一九宮。”都背來了,都懂了、記住了。但是二至是什麼?二至還歸什麼一九宮啊?你必須懂了以後才能對上個總綱。佛法也是一樣。

  現在告訴你第一句話:“由一切種識”,一切種識啊,“爲本識中”,什麼是本識?第八阿賴耶識根本識。…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