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95

  ..續本文上一頁漏後容起有漏。”證得無漏果的人,譬如像大阿羅漢——佛也不過叫大阿羅漢,得了無漏,當然佛得了無漏——不會再起有漏之因。那麼他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他的五識還用不用呢?當然會用啊,佛也要眼睛看,也要耳朵聽啊!那要怎麼講?他這個起的五識的用是有漏、無漏?是無漏的用。所以“無漏五識”,五識也在用,但是是無漏果的用。“非佛無故”,成了佛還有,五識當然要用,可是無漏。

  “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我們的五色根:眼耳鼻舌身(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定有漏故”,凡夫境界必定是有漏之因,這是果報來的,是我們種子生現行的果報來的;“是異熟識”,異熟識就是果報;“相分攝故”,這個現象,所謂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健康好壞、六根聰明不聰明,都是前生因緣果報,是異熟識的相分所包含的功能。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怎麼樣說呢?有漏根,我們有漏的五根,我們凡夫境界這個身體的官能,同得道的時候無漏的識,唯識這個識,(是)“不共法”,“有漏不共”,有漏的根與無漏識不共。這個話難懂吧?這種地方,真是對玄奘法師(第21集完。雨辰 于2007年11月21日中午 聽錄結束 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再說嘛,你翻譯成白話更好嘛!當時的人不肯,習慣了、不肯。

  就是說我們現在眼睛耳朵鼻子這個肉體是有漏的五根。“有無漏識”,得道的時候啊,不能並行。換句話說,你真正悟道了,得到無漏果,這個身體變了,脫胎換骨了,一定變的。只要你今天悟到一點、證到了一點、心地法門打開了一點,它生理就起變化。你念佛也好,任何法門,你真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真清淨了以後,身體都不同,立刻五根起變化的。所以,有漏根與無漏識是不共的。

  換句話說,真得到無漏果一念清淨的時候,他這個身體、生理變了。“必俱同境”,換句話說心理變了,生理也變了;這個生理受心理影響。所以我們內行的人看別人,一看,你說得道沒有得道?進步沒有進步?你心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什麼妄想?眼睛一望而知,不要騙人。所以大慧杲說,你們悟道沒有悟道,在我前面走叁步路,你那個命根在哪裏,我都清楚的,不要騙人了!什麼叫做氣脈通啊?有些人跑來跟我講:“哎喲,我的任督二脈通了!”我說我的水管從來沒有不通的時候!——通了?!什麼叫做通了?哪個人氣脈不通的啊?不通就死了!通到什麼程度而已嘛。這個不相幹呀!必須要得無漏果,那麼你這個氣脈,所以大家都說氣脈通,修道家的,哎呀任督二脈、河車正轉。我說我問你,這個河車要轉到哪一天爲止,你曉得嗎?過去幾年我常常[斷錄]不轉了嘛,不動了嘛!怎麼那麼笨呢?“正轉正轉!通了通了!”通到什麼地方去?你氣脈通了,通到美國去?還是通到英國去?通了以後如何?轉到此身無漏。所以道家叫這個作無漏之身,叫水晶塔子。這是北派的道家,邱長春那一派,“此身修到無縫塔”(無縫,沒有縫),無縫就是不漏;也叫水晶塔,就是內外透明,也就是佛法所講色界之身了,就是色界的身嘛。是這個道理。

  “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所以假使說,你認爲以有漏(就是我們凡夫這個不健全的這個五根)能夠修到無漏果,邏輯上道理絕對不通。這一點大家注意了!所以你修持,說果然不用四大原來是假的色身;但是,你五色根沒有真修到絕對健康,你想念頭清淨,做不到的啊!你今天感冒了,哪裏不舒服,你那個臉色——雖然在打坐,在那裏……都在煩惱中啊。那個臉色肌肉,鼻涕都緊流,大概感冒了嘛!你說你那個鼻識、鼻根你就幫忙吧,你不流鼻涕吧,做不到啊!我打坐了,你不要流鼻涕——它照流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根、識同時要轉。“理不相應故”。

  “此二于境,明昧異故”。所以根、識這兩樣之轉;換句話,心與身、心理跟生理互相爲影響,心與物互相爲影響,“此二于境,明昧”——“明”就是光明的,“昧”就是黑暗的、無明。“異故”,絕對不同。這就是講等無間緣,因緣的道理,這個等無間緣。

  第叁種,所緣緣。等無間緣,我們曉得因緣是本身,種子生現行,前生帶來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所累積的種子變成後生的現行。後生變成了今生、現在生。現在生的現行,累積起來,成爲再後生的種子。等于我們做生意,這一塊錢投資下去,就是種子,賺了錢了,由一塊變成兩塊、變成叁塊——現行;越賺越多嘛,我再來投資大的生意。如此做下去,生意滾下去呀,越來欲望越大,慢慢開大工廠,慢慢想把地球買來,最後地球也買,倒給鈔票賭光了!空了!那個空是凡夫的空。但是這個裏頭就是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也就是所緣緣的道理。由一塊錢,因此去賺兩塊;因爲有兩塊,所以賺到了叁塊;因爲有叁塊錢,所以賺四塊。——所緣之緣,連鎖排在那裏。

  “叁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所緣緣的因緣的道理。這是講,什麼叫所緣緣呢?“謂”,就是講,“若有法”,一切有爲法,“是帶己相”,我們起心動念,這個生命來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作用,帶質來的,帶質境,就是帶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帶出來,帶自己的業力之相來的。因爲自己這個因緣的本身,生命本有,帶第八阿賴耶識種性的本質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生來,每一個衆生、每一個東西生來,性質就不同;他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兩樣。所以有人,你譬如說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生兩個兒子、叁個兒子,大兒子很慷慨,撒手千金,別人跟他一講,好!朋友,幫忙!二兒子小氣得不得了。那是個人種性不同。遺傳不過是增上緣。他的本身業力,等無間緣與它所緣緣。所以“心或相應”,這個心是講心所,我們後天心理的這些一切思想,或者不定業,跟它倆互相起感應的作用。

  那麼,心理跟它起感應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所慮所托”,所慮就是我們思想的;慮就是思想。慮、“所慮”,指思想的。“所托”,哪個托給它呢?是第二重投影,等于說是投影過來的。心,我們的心王是能托。譬如我們辦個托兒所,或者我們到火車站辦一個托衣所,——“現在天氣熱了,你把衣服托在這裏,十塊錢一托。”——我們去托給他的我們是能托;他那個開這個店的,是所托。所以,心是能托。我們這個能托的心,托給我們後天了,後天的投影,因爲有思想的習慣,就是所托。所以“所慮所托”。這個現象,你去觀察它的所緣緣的自體,這個“體”是指這個,不是講本體。所緣緣的自體有兩種,一是親因緣、一是疏因緣。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就是說,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有些同學經常問,老師啊我打坐,我已打坐修定修了很久耶!很多事情我沒有妄想啊!老師你不要怪我啊!我沒有妄想、我真沒有亂想,我也沒有想家,沒有想媽媽,什麼都沒有想,也沒有……哎,可是這個念頭啊,它自己不曉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會來。你不修清淨還好,越修清淨、雜念越多,對不對?這是當然,如果你不承認,你就犯了大妄語戒。你承認啊,是直心是道場——個個如此。問題就在這裏。

  這就是你”能緣體”,你心裏本身本性那個種子能緣、能攀緣的那個功能。“不相離”,沒有分開。“是見分等,內所慮托。”這不是相分、不是現狀哦。因爲你心裏頭又修道、修佛,越清淨了,你慢慢同一個水一樣,混亂的水慢慢澄清下去,澄清下去那些泥渣子掉下去,你心性本體的功能的見分看得更清楚了,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思慮特別多、思想特別多。本來就有那麼多,你自己沒有觀察清楚。因爲這一下澄清下來,你的見分“內所慮托”,這個思想啊,就是本身阿賴耶識種子帶來的親因緣、所緣緣。因爲有過去的業力的習氣,所以自然愛去思慮、愛去思想。

  你現在說“我要修道了,要打坐了,拜托拜托你不要想好不好?”這是你現行的意識想自己,你那個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那個業力的那個染汙性它會出來的啊!“內所慮托”,那麼你想這個會出來的等無間的緣你想把它斷了,嘿!你不修到某一個程度能夠清淨啊?做不到哦!還有些人,你們坐坐得好一點,忽然前面看到什麼、看到什麼,那就是“慮托”啊、就是思慮啊!那就是念頭。你不要認爲是境界,有些人:“哎呀,老師啊!這個我沒有想它呀,那硬是菩薩出現。”哈,那個菩薩就是“薩菩”!就是說你阿賴耶識有這麼個影子。如果我不在講唯識,我跟你們講法、答複你們絕不是這樣。因爲你智慧不夠,我答複你告訴你:這就是你在妄念!他絕不承認:“這個老師不通,我沒有妄想嘛,這是境界啊!這是神通啊!”他慢慢就變神經了,變神通的兄弟去了,神通的老弟是神經啊!

  即使你那個境界出來,我告訴你們哦,這是大慈悲告訴你們哦!你們萬一碰到不要搞錯了,就曉得這就是妄念,這是阿賴耶識種子帶來所緣緣、親所托緣,是所緣之緣。這是妄念來的。現在搞清楚了吧?懂了吧?所以不到那個時候——你說老師那你批日記不給我講呢?因緣不到,不會告訴你。這個時候講了你就注意了!平常我給你講了你當我在放屁,不嚴重。所以說法一定要登座,這個時候你非嚴重注意不可了!要知道這個道理。這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設,現在有一個境界、有一個思想,“與能緣體”,能緣就是我們自己本心、八識心王(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用哦!

  “能緣體雖相離”,同它沒有關系,不是第八阿賴耶識。

  “爲質能起,內所慮托。”什麼叫“爲質能起,內所慮托”呢?所以啊,講佛法只好講到最通俗,你們在座的年輕朋友想你的女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這些年輕小姐…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