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男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買了股票不放心,這兩天減價的,睡覺睡著也是股票,那個號碼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帶質的。你想這個人,影像來了。所以“能緣體,雖相離。”不是你,剛才我講,打坐做到心念完全不向外境、清淨了,裏面看到現象、境界起來了,就是這個。那麼“能緣體,雖相離”不是第八阿賴耶識,“爲質能起,內所慮托”,外面帶質的影像引起的。還有實質的。等于剛才講,有些人修道修到已經:“哎喲!看到什麼……哎喲,哦!前面一個東西,哦,護法神!”那都神經了。你要曉得一切唯識所變。就是有個魔、有個鬼,怎麼樣?魔來怎麼樣?你說你是不是要吃我,我的肉比人家香一點,你吃吧!吃了以後我也是魔,跟你倆作對!它就不敢吃你了。人變魔,魔也是人做嘛!這些都是幻象。一切如夢幻空花,還管他什麼佛?!所以禅宗祖師告訴你“佛來斬佛,魔來斬魔。”沒有這回事。所以自身“爲質能起,內所慮托”,這個不是親因緣,“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因爲這有假帶質的作用,我們看了某一種影像以後,這個影像留進來了,就是帶質。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所以什麼叫親所緣緣呢?“能緣皆有”。自體的功能,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帶來的,心王本身、心這個本身它的功能,自然會起作用。所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能緣,心所能緣。“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但是,如果不是內心起的;這個“內”不是說閉著眼睛叫做內——所謂身心之內、身體自己“必不生故”,不是本身自己起的功能,它(親所緣)不起來作用;它並不是沒有了。換句話說,心境上親所緣的這個東西,如果你修行不到妄念比較澄清,那個心的能緣的作用還看不見呢!所以等到外面妄想、妄念澄清了,內心的這個作用才看得見。所以呀,你看你們念“楞嚴經咒”、早晚功課,“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深心哦!非常深的呦!一層一層。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至于所緣緣的疏因緣是怎麼講呢?這是比較外在的,“疏所緣緣”。在我們內在的本心上,“能緣或有”,這個“或”字注意,有時候也許有,不是全體。它到底非親近。所以“疏所緣緣,離外所慮托”,離開了外面一切境界、思想(由外界所引起的、依他起),沒有外界了;“亦得生故”,有時候莫名其妙也起這種作用的。
所以說,“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所以,關于第八阿賴耶識同自己本心、本性的關系;“有義”,有一派的道理認爲,“唯有親所緣緣”,唯有自己內在的這個親因緣(親所緣緣)所生。總而言之親所緣,它跟著自己的業力“任運轉變”,什麼叫“任運”?這兩個字我們看禅宗書經常看到,拿現代的話就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自由不對,是自在。“任運”,很自然的流行去,悠遊自在、任運在轉變。
“有義”,有一派的道理,“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另外有一派佛過世以後的這些唯識學的大師們講,這個疏所緣緣必須依他而起,依仗外境界的引發,改變自己的本質。所以慢慢習慣了,“自方變去”。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生下來,自己的聰明,有天才、有思想,是親所緣緣。因爲有這個天才,他喜歡數學、他喜歡畫畫,把他送到學數學的地方去教育他;喜歡畫畫,把他送到學藝術的地方去,這是疏所緣緣。“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慢慢把他教育增加,外面依他而起,本身再來變去。[引磬響](你好像對于鍾點貪汙哦!盡量希望我多講啊?哦!唯識放假以前還有一次吧?沒有啦?那這一次以後要等二月二十一的晚上了,這個《成唯識論》的“所緣緣”要緣到那個時候了。嗯,好。)
……二百九十四頁,還在因緣這四緣裏頭轉。好像四緣上一次講到所緣緣,提到了一點,對吧?講過一段,恐怕大家忘了。我記得是講到叁分之一,差不多一半。現在需要不需要複習一下?那就複習一下。我想大家已經還給我了,因爲過年我收回來這些很多!(南師的幽默話)
這是因緣,因緣包括四緣,這是講到唯識因緣生法,一切宇宙萬有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詳細的分類——四緣的關系,四種緣。那麼現在是第叁種——所緣緣。
所謂所緣之緣,先解決這個名稱問題。就是講一切萬有的現象,生起有法、一切有法之生起,由這個前因變這個後果,都有前因變後果、連續不斷的,所謂所緣之緣。譬如像我們上樓梯,由第一步、第二步慢慢上,是一個圓周性的。這是一個所緣緣。
我們已經了解了上面因緣這兩個字是講親因緣,自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生出現行;多生累劫前生的因果,變成今生的自己的生命,這是親的因緣。但是這個親因緣,只是本身的因果還不能構成了現有世界的生命,必須有等無間緣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流轉。那麼這個等無間緣還不構成生命,必須要父母男女的精血媾和這個肉體——增上緣。有了這個生命以後,我們以現行再來累積它的因果,變成未來的因果、來生的因果——所緣之緣。換句話,由昨天的事就有今天,由今天的事又有明天;前一個思想引起後一個思想,後一個思想再引起後一個思想。比如我們生病,每個人的身體,看起來任何一種病都不是偶然來的,都是自己平常身心兩方面不小心,由前因所得的後果。譬如傷風、感冒是個病相,爲什麼會傷風?爲什麼有感冒?它由前因而引生後果的。爲什麼別人對我們不好?因爲你自己對人並不高明——所緣之緣來的。大概了解“所緣緣”這個名詞的道理。
現在《成唯識論》不是專指這個道理,專指生命因果的關系。所以第叁點,原文“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什麼叫“所緣緣”?它的含義,就是說一切萬有,“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萬有的現象;“是帶己相”,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第八阿賴耶識所發生的現象。宇宙萬有就是我們一體的,並沒有個他力主宰、來製造。但是也不是唯物論者,並不是一個斷滅或者是無神。這個主宰是誰呢?都是自己的業力。“是帶己相”,這是古文,如果我們把它加明白一點,是帶識(唯識這個識)的“己相”(自己本身的相分)。所以宇宙萬有,山那麼高、海洋那麼卑,海洋裏有波濤的洶湧,高山有高不可攀的險峻,都是我們一切衆生自己的心相的投影,是我們自己心相製造出來的。我們的心波洶湧不停,我們的心思非常險惡。所以一切法是帶質自己相。
那麼說“心或相應”,這個心不是指八識心王的心,就是我們心念、第六意識。“或”者,是不定之詞,跟它相感應的。譬如說虛空,我們隨時心跟虛空兩個發生關系。我們現在坐在虛空裏頭不知道;假設把我們閉住了,前面沒有空間了,我們活不下去,非常難受。所以一切法同我們心、思想都有關聯。
現在所講的“所慮所托”,就是我們能夠思想思慮。所慮的,我們能夠思想、所慮的。所以大家你看打坐修行,爲什麼思想你停不了?你沒有見心體、沒有徹底明心見性,你休息不來的、休息不了的。所以上次給你們提到,我們唯識八識裏頭有五個東西,叫五遍行,八識的每一部分都存在:作意、觸、受、想、思。想是想,我們粗的現在大家心裏頭在研究、動心,就是想。思,你譬如靜坐起來,覺得自己沒有妄想,你什麼都了解,那一點是思哦!思慮,就是這個慮。我們曉得這個所慮的,思慮這個慮是見分,是我們心體的能見,就是心性部分。“所托”,我們所寄托的——相分。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思想必須要有頭腦、腦筋,腦筋是所托的相分;我們能思慮的,那個是見分。尤其學禅,你們想走修證功夫的路線,必須要搞清楚。所以“所慮所托”,這是所緣緣的範圍。
譬如我們坐在這裏,這個思想想東想西,雖然人坐在這裏,想的是別的地方。譬如我們今天剛剛有個同學講到一個古文《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所慮”的,大家拿到《成唯識論》,你看你腦子裏想的不是《成唯識論》,算不定想到那個鈔票丟掉了;等一下不曉得幾點鍾趕車子了……他這個思慮不能(停)——相分。
“此體有二”,他說這個作用有兩種;“一親二疏”,一個是親的所緣緣(親因緣);一種是疏因緣。那麼怎麼分別呢?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譬如我們大家參加過寒假靜修的,或者修持有經驗,坐在這裏完全身心都清淨了;盡管你清淨到極點,有一個所知的脫不開,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對吧?這一點所知就是你本身心之體的能緣體。“能緣體不相離。”所以,我們講到《心經》是“諸法空相”,空了一切相。能起作用的本能,不是空也不是有,即空即有。所以“能緣體不相離”,因此,爲什麼得了大定、證了道、證了空相以後,發一切智慧、神通,無所不知。不然那個空相只是個斷滅見了,就錯誤了。所以說“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這就是我們心的能見的、能知的那一部分——“能”。我們現在科學上所用的“本能”,中文的翻譯這個“能”,還是借用唯識學裏頭出來的。
“內所慮托”,這個“內”不只是身體以內;就是我們死亡了,沒有這個身體,死亡已經昏迷過後,中陰身一清醒過來,還是覺得有我的存在,我們普通叫它是靈魂,就是那個中陰身。就是說這個生命完了,另外一個生命還沒有相應連接起來,中間存在的一段,所以叫中陰身、中有身。在中陰身(中有身)的時候,這個思想比我們現在還要靈敏啊!我們現在的思想因爲有肉體的限製、這個業力的限製,有時候,譬如想到高雄、想到美國,我們要辦好幾個月手續才動得了。中陰身一念一動,想到美國去看親人,已經到了,就在那裏了。空間時間沒有阻礙了,快得很!譬如我們做夢,夢到到美國、到哪裏,快得很!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