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內,所謂是內,就是心以內的。“內所慮托”,自己心體本身第八阿賴耶識它起這個作用。“應知(所以你們應該知道)彼(像這一種現象,它)是親所緣緣”,就是說你第八阿賴耶識自己心的功能自然地發出來這個作用,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設“與能緣體”,譬如我們現在的身體、這個生命,第八阿賴耶識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現在心理學所研究的最高不過到第六識,所以稱下意識是第六識的背影;第七識現在心理學還不能了解;第八識更不了解。
就是說,“與能緣體雖相離”,第八阿賴耶識看起來好像,我們現在變成現有的生命。現有生命呢,靠這個肉體,“爲質(四大)能起”,有了腦筋、有了心髒、有了思想,它會起思想作用。“爲質”,帶質境所起。似帶質;假帶質境,帶這個質。譬如說,我們夜裏做夢,因爲我們白天想一個人,夜裏夢到他,這個也靠腦神經、也靠第六意識的思想、相思的那一股力量所引起的夢境,是眼睛閉著、腦神經的回憶産生許多幻想,構成了想到看到這個人。乃至有時候夢見談話還是真的,完全是真的;見面的時候一對,哪一天、哪一月,我跟你倆做夢談什麼,完全正確。這是必須要帶質;“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所思慮的、思想的作用。像這一種作用呢,“應知彼是疏所緣緣”,不算親因緣。所以,親所緣緣是什麼?神通境界有時候是親所緣緣——不思而得。所以你們看到現在所謂練功夫,說有眼通、眼睛閉起打坐、那個樣子看到,那都不是的。真的大神通者是親所因緣,你問他什麼他已經知道了,那個境界。天眼通眼睛不要閉的啊!就是那麼(睜著)這個眼睛就看見,不是這個肉眼看見。那個境界就是“所托”,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兩個範圍。
這兩個範圍,把我們現在心理的現狀、思想,同透過現在心理的現狀、進一步精神的現狀,搞得很清楚了。
所以,“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至于怎麼樣叫親因緣、親的所緣緣?所謂親,就是自己本身最親嘛!我們人什麼最親啊?老實講,真正什麼父母啊、兄弟姊妹啊、愛人啊、情人啊,那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我愛你呀!”最愛的還是自己。自己什麼呢?肉體還不是最愛的,這個肉體說需要開刀、需要砍掉一半你才能活著,你就會說“趕快趕快!幫我砍掉!”還不是最愛的;愛的是“我自己”。自己那個東西你沒有看到——就是這個心。就是“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這個“能緣”,它的功能緣于一切萬有之法。
但是,“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如果裏頭不起心動念,所以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念念清淨的時候,親因緣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作用哦!是清淨了。到達這個境界。所以你們學禅作功夫的,自己很可以——了解了唯識,不要自吹了,連影子都沒有!“有一點清淨心。”影子都沒有!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相反地,像我們現在的思想,心裏這些念頭,已經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的業果呈現了山河大地宇宙萬有同我的身體,所以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啊,“受熏持種根身器”,物理世界、身體、六根六塵,這個所起是“疏所緣緣”。“能緣或有”,但是這種作用啊,如果得了道的人啊,沒有這個肉身存在,他的法身境界還是有這個功能,很大的——“能緣”。那爲什麼呢?像我們現在“離外所慮托”,假設沒有頭腦,這個人腦筋就震到了、白癡了,或者其他腦細胞一部分死亡了、沒得思想了;因爲這個外在(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外在)、外在所思慮、思想所依托的這個東西、機器沒有了;但是啊,“亦得生故”。有時候夢中境界、有時候出陰神的境界也會起來啊!
那麼,詳細的怎麼樣分析呢?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關于第八阿賴耶識的所緣緣、這個因緣的作用,有義[斷錄]……主張、他的理論,只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第八阿賴耶識身體上的這個起來的思慮、這一切作用——“親所緣緣”。因爲業力的存在,業力沒有清淨啊,你斷不了。譬如我們有許多人修道學佛很多年,一提到生死問題,自己年紀大了、或者是身體不好了,最怕就是死亡。學佛法就是了生死啊,空嘛!空不掉。
“隨業因力”,譬如剛才昨天我們有個老朋友也談,一位朋友現在住在醫院,快要死了。人品很好,學佛也很多年,樣樣好、做人樣樣好,要死都不肯斷氣。我說你趕緊告訴他,老師說的,叫你快一點走吧!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的。我說,你要曉得啊,他爲什麼不肯走啊?因爲他還有六十萬,對不對?這個朋友說:全對!我說你什麼都沒有,就一個人,還留戀這六十萬幹什麼呢?!嘿!他世間法什麼都可以放下;你以爲他那麼貪財呀?如果朋友送他一毛錢,他不要。所以我跟這個朋友講:對不對?他說是這樣一個人!我的一毫不苟取,你也不要碰我的;你的嘛,你也不要隨便給我,我也不要。那麼這個朋友講他:我告訴他,你一個人啊,我們來看你也很困難哪!多請一個護士啊!噢,話都講不出來,“不要不要不要!”爲什麼?這樣比一下,他說我懂了!哦,一天多六百塊錢,他舍不得。就是上氧氣快要走了嘛,“還有六十萬呢啊!”——業力,這就叫業力,你知道嗎?
所以,你們自己覺得功夫好,什麼都放得下;當然坐在這裏精神很好啊,這個時候什麼都放得下。真到你要命的地方,你看你放得下嗎?就放不下了!所以說,“隨業”,業力、這是一股力量,“隨業因力”,你過去的業因這股力量余勢沒有斷;“任運變故”。所以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的所因緣,我們自己做不了主耶!譬如說,“哎,你怎麼來聽課的啊?”我認識一個同學,“你同學怎麼曉得這裏?”他有一天認識某人到這來聽課,一個一個……所緣緣,一個一個連著來的。那麼爲什麼這個人(會來)?有許多人他想研究唯識還找不到機會,你怎麼不想研究唯識又撞來的啊?——他過去生的業力的因緣,就是這麼連鎖就過來,就是“任運變故”。看起來好像莫名其妙,實際上每一種行爲、每一種東西、每一個人與人之間見面、每一個地方到達與不到達,各有前因、各有後果。就是隨業力的因緣,“任運”——不講自然、不是自然——任運來的,運者運動,這個業力是一股動力,他就會撞到這樣一個地方來的。
所以啊,佛法的道理,你們注意,我經常叫你們了解這個,“縱使經百劫”,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師對寫板書的同學說:(亡)不是這個“忘”,沒得“心”字啦!有人馬上(笑了。)所以愛笑的人,他業力愛笑的就笑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說,真正所謂佛法包括一切宗教哲學就是四句話。另外一個偈子:“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的修行、就是四句話、四個字——“自淨其意”。“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重要就是第叁句。“是諸佛教”,是一切佛所教育人的。這兩句話呢,講了千百萬道,個個都會說,沒有一個人做到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大家都知道,個個做不到。
“自淨其意”,注意啊!一切佛法,不管你禅宗、密宗、什麼宗、什麼教,不過四個字:“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把這兩個偈子,不是記到——身心做到了,修行的大事完畢!看你做不做得到。剛才我們陸先生認爲你們諸位大菩薩、在座的所有菩薩們已經抄了、寫了好幾道,應該記得了。我想不可能!現在寫了,因爲陸先生提出來。下一次提到這個地方不要再寫黑板,我們考一下,哪個人馬上念出來,兩百塊錢賞錢;念不出來,叁百塊錢黃金!
這個“隨業因力,任運變故”,這是親因緣。這是一派的唯識學的大師們這樣的看法。
“有義”,有一派;“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理論稍有不同。認爲我們的業力前因變成後果,如果譬如我們假設變成中陰,或者沒有找到一個父母投胎的時候,雖然我們在業力、中陰境界裏有,這個果報雖然受打受罵,不會太痛。“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依)仗他變質”,要依仗自己起心動念業力,變成了一個帶質的物質境界來,然後自己再跟著變。比如我們假設投胎變一個人,因父母乃至父母家庭遺傳的因素,父母的遺傳就是增上緣,加進來這一股力量。那麼這個父母的個性同業力與自己的業力剛好是相同;所以前天跟一位同學講到孩子的問題,我說:孩子好啊、壞啊,孩子的壞處不要罵孩子,自己想起來臉紅;都是自己夫妻兩個的壞毛病遺傳到他身上去了。孩子有一點長處,對不起,也是你自己兩個人的好處。有時候是隔代相反的。這個東西很妙!所以“仗他力”,所以得到父母這個遺傳,加上自己親因緣這個業力有相同之處,變成現在的個性、現在的業力。“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自己也跟著這個因緣在轉變。
但是有一派的理論,“有義”,另一個意義,“二說俱不應理”,這兩種理論都不合邏輯,不完全對。“自他身土(dù)可互受用。”講到這個自他身土這個“土”字,對了[斷錄]雖然同一個學校,講起來他是我的後好幾班的後輩。他寫封信給我,那就是恭敬萬分啊!雖然是同學,每次我接到他的信都在笑,太恭敬了!寫信給我,“懷公”,都寫“懷公”了!我常常回他的信:哎,我們倆是同學耶!你不要公啊公的,還來個爺爺咧!那個“公”太恭敬了嘛!你要這樣恭敬過分,我受不了了!不管如何你總是我的同學嘛!他還是每封信都“懷公、懷公”的,這個真受不了!啊,這一點就是給你們青年反照;你們現在青年同學,“某人”,兩點(:),那兩點還點歪的。你看我們同學寫信,有幾個同學,才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他從來寫信,“弟”都不敢稱呼啊——“受教弟子”。那個“受教弟子”…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