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96

  ..续本文上一页想男朋友的时候;或者你们买了股票不放心,这两天减价的,睡觉睡着也是股票,那个号码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带质的。你想这个人,影像来了。所以“能缘体,虽相离。”不是你,刚才我讲,打坐做到心念完全不向外境、清净了,里面看到现象、境界起来了,就是这个。那么“能缘体,虽相离”不是第八阿赖耶识,“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外面带质的影像引起的。还有实质的。等于刚才讲,有些人修道修到已经:“哎哟!看到什么……哎哟,哦!前面一个东西,哦,护法神!”那都神经了。你要晓得一切唯识所变。就是有个魔、有个鬼,怎么样?魔来怎么样?你说你是不是要吃我,我的肉比人家香一点,你吃吧!吃了以后我也是魔,跟你俩作对!它就不敢吃你了。人变魔,魔也是人做嘛!这些都是幻象。一切如梦幻空花,还管他什么佛?!所以禅宗祖师告诉你“佛来斩佛,魔来斩魔。”没有这回事。所以自身“为质能起,内所虑托”,这个不是亲因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因为这有假带质的作用,我们看了某一种影像以后,这个影像留进来了,就是带质。

  “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所以什么叫亲所缘缘呢?“能缘皆有”。自体的功能,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带来的,心王本身、心这个本身它的功能,自然会起作用。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能缘,心所能缘。“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但是,如果不是内心起的;这个“内”不是说闭着眼睛叫做内——所谓身心之内、身体自己“必不生故”,不是本身自己起的功能,它(亲所缘)不起来作用;它并不是没有了。换句话说,心境上亲所缘的这个东西,如果你修行不到妄念比较澄清,那个心的能缘的作用还看不见呢!所以等到外面妄想、妄念澄清了,内心的这个作用才看得见。所以呀,你看你们念“楞严经咒”、早晚功课,“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深心哦!非常深的呦!一层一层。

  “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至于所缘缘的疏因缘是怎么讲呢?这是比较外在的,“疏所缘缘”。在我们内在的本心上,“能缘或有”,这个“或”字注意,有时候也许有,不是全体。它到底非亲近。所以“疏所缘缘,离外所虑托”,离开了外面一切境界、思想(由外界所引起的、依他起),没有外界了;“亦得生故”,有时候莫名其妙也起这种作用的。

  所以说,“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所以,关于第八阿赖耶识同自己本心、本性的关系;“有义”,有一派的道理认为,“唯有亲所缘缘”,唯有自己内在的这个亲因缘(亲所缘缘)所生。总而言之亲所缘,它跟着自己的业力“任运转变”,什么叫“任运”?这两个字我们看禅宗书经常看到,拿现代的话就是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在;自由不对,是自在。“任运”,很自然的流行去,悠游自在、任运在转变。

  “有义”,有一派的道理,“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另外有一派佛过世以后的这些唯识学的大师们讲,这个疏所缘缘必须依他而起,依仗外境界的引发,改变自己的本质。所以慢慢习惯了,“自方变去”。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生下来,自己的聪明,有天才、有思想,是亲所缘缘。因为有这个天才,他喜欢数学、他喜欢画画,把他送到学数学的地方去教育他;喜欢画画,把他送到学艺术的地方去,这是疏所缘缘。“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慢慢把他教育增加,外面依他而起,本身再来变去。[引磬响](你好像对于钟点贪污哦!尽量希望我多讲啊?哦!唯识放假以前还有一次吧?没有啦?那这一次以后要等二月二十一的晚上了,这个《成唯识论》的“所缘缘”要缘到那个时候了。嗯,好。)

  ……二百九十四页,还在因缘这四缘里头转。好像四缘上一次讲到所缘缘,提到了一点,对吧?讲过一段,恐怕大家忘了。我记得是讲到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半。现在需要不需要复习一下?那就复习一下。我想大家已经还给我了,因为过年我收回来这些很多!(南师的幽默话)

  这是因缘,因缘包括四缘,这是讲到唯识因缘生法,一切宇宙万有是因缘所生。这个因缘详细的分类——四缘的关系,四种缘。那么现在是第三种——所缘缘。

  所谓所缘之缘,先解决这个名称问题。就是讲一切万有的现象,生起有法、一切有法之生起,由这个前因变这个后果,都有前因变后果、连续不断的,所谓所缘之缘。譬如像我们上楼梯,由第一步、第二步慢慢上,是一个圆周性的。这是一个所缘缘。

  我们已经了解了上面因缘这两个字是讲亲因缘,自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出现行;多生累劫前生的因果,变成今生的自己的生命,这是亲的因缘。但是这个亲因缘,只是本身的因果还不能构成了现有世界的生命,必须有等无间缘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流转。那么这个等无间缘还不构成生命,必须要父母男女的精血媾和这个肉体——增上缘。有了这个生命以后,我们以现行再来累积它的因果,变成未来的因果、来生的因果——所缘之缘。换句话,由昨天的事就有今天,由今天的事又有明天;前一个思想引起后一个思想,后一个思想再引起后一个思想。比如我们生病,每个人的身体,看起来任何一种病都不是偶然来的,都是自己平常身心两方面不小心,由前因所得的后果。譬如伤风、感冒是个病相,为什么会伤风?为什么有感冒?它由前因而引生后果的。为什么别人对我们不好?因为你自己对人并不高明——所缘之缘来的。大概了解“所缘缘”这个名词的道理。

  现在《成唯识论》不是专指这个道理,专指生命因果的关系。所以第三点,原文“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什么叫“所缘缘”?它的含义,就是说一切万有,“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万有的现象;“是带己相”,都是我们自己本身第八阿赖耶识所发生的现象。宇宙万有就是我们一体的,并没有个他力主宰、来制造。但是也不是唯物论者,并不是一个断灭或者是无神。这个主宰是谁呢?都是自己的业力。“是带己相”,这是古文,如果我们把它加明白一点,是带识(唯识这个识)的“己相”(自己本身的相分)。所以宇宙万有,山那么高、海洋那么卑,海洋里有波涛的汹涌,高山有高不可攀的险峻,都是我们一切众生自己的心相的投影,是我们自己心相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心波汹涌不停,我们的心思非常险恶。所以一切法是带质自己相。

  那么说“心或相应”,这个心不是指八识心王的心,就是我们心念、第六意识。“或”者,是不定之词,跟它相感应的。譬如说虚空,我们随时心跟虚空两个发生关系。我们现在坐在虚空里头不知道;假设把我们闭住了,前面没有空间了,我们活不下去,非常难受。所以一切法同我们心、思想都有关联。

  现在所讲的“所虑所托”,就是我们能够思想思虑。所虑的,我们能够思想、所虑的。所以大家你看打坐修行,为什么思想你停不了?你没有见心体、没有彻底明心见性,你休息不来的、休息不了的。所以上次给你们提到,我们唯识八识里头有五个东西,叫五遍行,八识的每一部分都存在:作意、触、受、想、思。想是想,我们粗的现在大家心里头在研究、动心,就是想。思,你譬如静坐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妄想,你什么都了解,那一点是思哦!思虑,就是这个虑。我们晓得这个所虑的,思虑这个虑是见分,是我们心体的能见,就是心性部分。“所托”,我们所寄托的——相分。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生命,这个思想必须要有头脑、脑筋,脑筋是所托的相分;我们能思虑的,那个是见分。尤其学禅,你们想走修证功夫的路线,必须要搞清楚。所以“所虑所托”,这是所缘缘的范围。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这个思想想东想西,虽然人坐在这里,想的是别的地方。譬如我们今天刚刚有个同学讲到一个古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所虑”的,大家拿到《成唯识论》,你看你脑子里想的不是《成唯识论》,算不定想到那个钞票丢掉了;等一下不晓得几点钟赶车子了……他这个思虑不能(停)——相分。

  “此体有二”,他说这个作用有两种;“一亲二疏”,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亲因缘);一种是疏因缘。那么怎么分别呢?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譬如我们大家参加过寒假静修的,或者修持有经验,坐在这里完全身心都清净了;尽管你清净到极点,有一个所知的脱不开,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对吧?这一点所知就是你本身心之体的能缘体。“能缘体不相离。”所以,我们讲到《心经》是“诸法空相”,空了一切相。能起作用的本能,不是空也不是有,即空即有。所以“能缘体不相离”,因此,为什么得了大定、证了道、证了空相以后,发一切智慧、神通,无所不知。不然那个空相只是个断灭见了,就错误了。所以说“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这就是我们心的能见的、能知的那一部分——“能”。我们现在科学上所用的“本能”,中文的翻译这个“能”,还是借用唯识学里头出来的。

  “内所虑托”,这个“内”不只是身体以内;就是我们死亡了,没有这个身体,死亡已经昏迷过后,中阴身一清醒过来,还是觉得有我的存在,我们普通叫它是灵魂,就是那个中阴身。就是说这个生命完了,另外一个生命还没有相应连接起来,中间存在的一段,所以叫中阴身、中有身。在中阴身(中有身)的时候,这个思想比我们现在还要灵敏啊!我们现在的思想因为有肉体的限制、这个业力的限制,有时候,譬如想到高雄、想到美国,我们要办好几个月手续才动得了。中阴身一念一动,想到美国去看亲人,已经到了,就在那里了。空间时间没有阻碍了,快得很!譬如我们做梦,梦到到美国、到哪里,快得很!它就是这个道理。这个…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