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P6

  ..續本文上一頁的。他的這種推理,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 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叁偏差,建立了因有所依的心,形成虛妄推理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聖槃境,于圓滿中生顛倒之解,名爲生倒圓種。”

  “(四)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有認爲這個所知性,就是普遍圓滿的能知之性,于是就因知立解,認爲十方草木,都是有情,與人無異。草木可以變爲人,人死還成爲草木。十方草樹與人,並無分別,都是有知的。因此發生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 入知無知執,認爲一切有情的生物,與無情的草木相等,都有知覺的存在。這樣他便和執一切覺的外道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四偏差。推測知覺之心是圓滿遍及的,形成虛謬不實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于正知中行顛倒見名爲生倒知種。”

  “(五)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融無礙的境界中,可以使六根隨便互相爲用,他在圓融變化之中,對于一切,都發現了它的本能。所以就求火的光明,樂水的清淨,愛風的周流,觀塵的成就。這些四大的物能,他都各各崇拜敬事,認爲這四大的物能,就是生成世界的本因,建立本能便是常住不變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生無生執。認爲世間種種萬象,都由此本能所生。萬象都是無常,唯有這本能常住,以爲那就是造化的真宰。和一切婆羅門的勤苦鍛煉身,專誠拜火,或者拜水,自求出離生死的人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五偏差,執著崇拜物事,迷心從物,建立妄求之因,妄冀求得其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認爲可以顛倒化理,名爲生顛化種。”

  “(六)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明的境界之中,認爲圓明也是子虛,不但群化幻滅,即使這個虛空,也是永滅無依。就以此理爲其畢竟的歸依。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歸無歸執。以一切皆空,都無所歸的境界爲其畢竟歸依。和一切空無想天等,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六偏差,認爲圓虛無心, 就是道的究竟。因此終究成爲空亡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以一切皆空,斷滅生滅就是正果, 名爲生斷滅種。”

  “(七)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認爲在這個圓滿常住的境界中, 勤修堅固色身的法門,使此身形常住,就等于是精靈圓滿,長生常住永不消逝,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貪非貪執,以 一切皆不可貪著,只取此精靈不昧以爲究竟,和那些自稱無比仙們,但求長壽的仙道,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七偏差,執著生命本元,建立堅固妄想之因。不辭勞苦,趨修長生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以堅固妄念而延續生命。名爲生妄延種。”

  “(八)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看到生命的本元,本來都是一體,可以互相通達,只是殊途同歸,因此不舍世間塵勞等事,反而恐其消滅淨盡。就在此時, 以神通力,坐蓮花宮,多方變化七寶以莊嚴自己。多增美女仙媛,恣縱其心,以圖享樂。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真無真執,以不真實常住的生命本元,卻認爲真實常住,和天魔成其伴侶,迷惑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八偏差,發生邪思之因,成立塵勞熾盛的苦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以天魔境界爲至道,名爲生天魔種。”

  “(九)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明白生命本來的境界中,由此分別出聖凡,確有精微粗淺的差別,在其中通疏辨決它的真僞,都是因果的關系。如果因緣會合,業力感應,猶如磁石吸鐵,互相酬還他們的夙業。衆生一切作爲,都是與清淨大道,背道 而馳。所謂見到世間一切皆苦,如能斷除煩惱,不再去積集苦因,只求滅除煩惱,便是修道的究竟法門。住在已滅生滅心,休止在不生滅的境中,更不再求進步。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定性的聲聞乘,和所有不求智慧多聞的僧衆,具有增上慢的人,(自以爲已得無上大道,而生起驕慢心的,叫做增上慢。)成其伴侶。迷惑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九偏差,以圓明精妙不生滅的心境,作爲趨向寂滅之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 以空爲究竟, 名爲生纏空種。”

  “(十)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圓融無礙,清淨覺明的境界中,發生研求深妙之心,認爲這樣就是涅磐的境界,再也不求上進。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入定性的獨覺乘,和一切從因緣法而悟聖果的緣覺等,不肯回心轉向大乘的人們,成其伴侶。迷惑了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十偏差,以泯心無念,入于圓覺,成就湛然清淨的湛明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生于自覺圓明境界,執著圓明而不化衆生,名爲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以上所說的十種禅定中的人,都因爲中途偏差而成狂見。自己迷惑無知,在未到圓滿菩提正覺的中途,便發生已經證得滿足的知解。其實,都是識心的用心交互作用,唯識所變,所以就成這些果位。無奈衆生頑迷不識,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這種境界現前,各自就其多生曆劫以來所愛好的習氣,迷惑了真心。就此休息,認爲那就是道果所歸的究竟之地,自稱已經滿足了無上菩提,成爲大妄語。或受外道邪魔所感應。等到業果終了,便墮入無間地獄。或者成爲聲聞緣覺二乘之果,不再增進上進。你們要存心秉持吾佛之道,把這種法門,在我滅度以後,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一切衆生,覺了其中義理。莫令知見之魔,自造沈迷之孽。保護修行的人。他如果在中途偶有偏差,應當哀憫救助其心,消滅他的邪緣,使其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最好使修行人從開始至于成就,都不走入歧路。這個法門,是過去世無數先佛,都乘此道而心得開悟,由此證取無上菩提的。”

  “如果識陰盡了,你現在的生理心理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換應用。在互用當中,能夠進入菩薩道最終的金剛乾慧,圓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發生變化的妙用。“如淨琉璃,內含寶月。”這樣才能超越前面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的金剛十地,至于等覺圓明的果地,進入自性如來的“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過去先佛世尊們,在奢摩他(止定)毗婆舍那(觀慧)的如來大定中,圓覺妙明所分析的魔事。若是魔境現前,只要你能當時認識明白,反求自心,使心垢洗除清淨,自然就不落于邪見。那麼,五陰心魔消滅了,天魔外境也會摧碎。大力鬼神等,當然褫魄逃逝。魑魅魍魉,也就無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來現成具足,決定不會缺少了哪一點。就是下劣淺智的人,由此增進修行,也會進于自性真心涅槃之境,不再迷悶。”

  (錄入者ofo:錄入完五陰區宇易出現的各種魔境,不僅慶幸,得遇淨土殊勝法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心念去,便可超五十五位次序,升入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其中無出偏入魔之虞[諸位請仔細看這幾十種魔境,都與自己無始以來的心行有關,誰能言可完全避開。],無叁大阿僧只劫之遙。幸甚幸甚!)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解脫五陰和直指明心見性的結論

  阿難:問“如果據佛所說的,五陰(色、受、想、行、識)的現象,只是五種虛妄的作用,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差別關系。我們平常未蒙佛的微細開示,現在請問:在修行進境中,這五陰是一齊消除的呢? 還是要次第逐漸滅盡呢?並且這五種陰境,以什麼爲界限呢?希望大發慈悲,再加詳細的開示。”

  佛說:“自性真心的“精真妙明,本覺圓淨”。本來就不滯留于生死和塵垢之間。你要知道,就是這個無盡的虛空,也都是自性妄想所生的境界。一切物理的器世間現象,元本都是自性本覺妙明精真中的妄動作用。猶如前面所說的狂人演若達多。自己迷卻本來原有的真頭,妄自認影。發生妄想的本元,根本無所謂爲什麼原因而發生。只是在妄想當中,建立它的因緣性。迷于這個因緣性者,就稱宇宙間的事物,是自然的法則。其實,那個無盡的虛空,尚且還是幻有所生的現象。何況寄存于虛空間的事物,說它是因緣的,或是自然的,更是衆生妄心的推理想象而已。

  “人們可以知道自己妄想所起的法則,由此才說妄想是因緣所生的。如果根本沒有妄想,去說妄想和因緣,也根本元無所有。何況還不知最初的真谛究竟是個什麼,便推測它說是自然的呢?所以我再爲你發明,五陰的本來原因,都同是妄想所生。”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身體原是因你的父母妄想所生。你的心,如果不是妄想,就不能夠配合他們的妄想而有此身,用以傳續生命。如我以前所說的,想到醋酸的味道,口裏就會生涎。心想登高,足心就會酸起。可是眼前既沒有懸崖,也沒有酸醋,你的身體如果不同于虛妄的妄想一樣,何以口裏會因講說酸性就流涎水呢?所以你應當知道,你現在色身的存在,就名爲第一重極堅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說的:心想登臨很高的懸崖,就能夠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澀。因爲有了感受,就能夠使你的色身起變化的作用。那麼你現在的順益性的快感與違損性的痛苦,兩種現象互相交換奔騰,就名爲第二重虛而明的妄想。(受)”

  “由于你有思想念慮,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體如果不屬于思慮之類,那麼,你的色身,何以會隨念慮所指使呢?何以會在種種吸取外界境象當中,心裏發生各種作用,形體就會跟著去取得,與你的思念相應配合呢?醒了就成爲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夢境。那麼,你的想念搖動妄情, 就名爲第叁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上的變化,念念不得停住,隨時隨地在運動密移。指甲在長。頭發在生。氣機在消息往來。容貌在改變衰老。新陳代謝,日夜互相更代,你卻沒有覺察。如果這些變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體會變遷?如果那就是你的本來真心,你何以又不覺不知呢?所以說你的一切行動,都隨念念遷流而不停,就名爲第四重幽隱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淨、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就認爲這個是永恒不變的心性。那麼,它在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外見聞覺知四種現象。如果這個實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應該容它受外界熏習染汙的妄習進來。何以你們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經曆若幹年後,對于它記憶和遺忘都不存在了。後來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時,就會宛然記憶起來。那個記憶一點也不曾遺失呢?那麼,在這個明白精了、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熏染,無法可以計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應當知道,這個湛然不動的心境,並不是真心。它猶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樣,從表面粗看起來是很恬靜的,其實只是流動太急,所以你看不見它在流,並不是真實不流。如果這個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裏會受外界事物妄境的熏習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隨心所欲,可以互相開合的時候,這個妄想,是無時消滅的。所以你現在的見聞覺知的作用,其實都是一連串的幾微妄習所生。就是那個湛然明了的境界,也還是虛無無象的一種境界。就名爲第五重顛倒微細的精想。(識)”

  “這五重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所形成。你現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與界限的淺深關系,必須明白色與空,就色陰的範圍。感觸與離了感覺,就是受陰的範圍。記憶與遺忘,就是想陰的範圍。生起滅了,滅了還生,就是行陰的範圍。湛然不動,入合于湛然清淨,就是識陰的範圍。這五陰的本元,是重重疊疊所生起的。生起時,是因爲識陰的作用而先有。滅除時,須先從色陰去除滅,“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經在前面示知你一條華巾上打成六個結的譬喻,何以依然還不明白,再發出這個疑問呢?你應當把這個妄想根源,心得開通的道理,傳示將來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們,令其認識一切都是虛妄的作用。對于這個妄想自生深厭,便會知道有涅槃之存在,再不留戀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了。”

  (以上《楞嚴經》第十卷竟)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