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叁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爲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P3

  ..續本文上一頁時,應該先受到煙氣籠罩,才會聞到香味。何以煙氣騰空,散布還不太遠,而數十裏內,都已嗅聞到了呢?(香嗅都是放射性的作用,使鼻管嗅覺發生反應。檀木木發出的煙,並不是香,只是木質燃燒以後,質量轉變,成爲煙霧。以上所講,只是說明嗅覺與氣味的偶然感應作用而已。)所以當知,鼻和嗅覺與香味,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嗅覺與香味,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四)舌與味覺。你要吃飯時,去托缽乞化。其中遇有酥酪醍醐,稱之爲上等滋味。這種滋味,是虛空中自性?還是從舌頭發生?抑或是存在于食物裏面呢?假若這種滋味,是從舌頭發出,在你的嘴裏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已經成爲酥酪味,再遇到蜜糖,應該不會再變移。如果真的不變,就不能稱爲知道滋味,如果變移,舌頭只有一條,何以一個舌頭,嘗出很多種滋味呢?如果滋味存在于食物裏面,食物並沒有知覺分別,怎能自知滋味?再說: 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別人在飲食,于你有何相幹,又怎能稱爲知味呢?如果滋味是虛空中自生,那麼,你啖虛空,虛空卻是什麼滋味?假使虛空是鹹味,既然鹹了你的舌頭,也應該同時鹹了你的臉。如果這樣,這個世界的人,都和海魚一樣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鹹味,便不會知道淡味,可是若真不知道淡味,當然也就不會覺得鹹味了。鹹淡都不知道,怎麼稱之爲味呢?(舌頭有感覺滋味的味覺神經,因爲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嘴裏,舌頭的味覺反應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別。上面所說的聲頭只有一條,何以同時嘗到很多種滋味,只是說明舌與滋味的反應作用並不常在。)所以當知,滋味和舌頭與味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嘗性與味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五)身體與感觸。你在早晨,用手摸頭,這個摸觸的知覺,是誰能夠感觸呢?試問,能感觸的是手?還是頭?假若是手,頭就不會有知覺,何以頭也會知覺呢?如果知覺在頭,手就沒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觸呢?如果手與頭,各自都有感觸的知覺,那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身體。如果頭與手是一個知覺所生的感觸,那麼,手與頭,就是一體了,真的是一體,感觸究竟在哪裏呢?如果是在本能內,本能沒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離開本能與固定所在,虛空當然不可能與你發生感觸的。所以你應當知道,身體感覺的作用和身體,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身體作用與感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六)意識與思想。人們意識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惡的、無記的叁種性能,産生種種法則。這個思想法則,是由心所生,或是離心以外,別有一個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麼,思想所生的法則,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麼,思想根源究竟在哪裏呢?如果離開自心,另有所在,那麼思想法則的性質,是有知的呢?還是無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稱之爲心了。既是自心,這與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爲那個有知的思想,同樣等于你自心的能量。如果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産生的思想,有時候又不同于你的個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麼,這個思想作用,事實上,並不就是色、聲、香、味、離合、冷暖、虛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樣物象。那麼,它究竟是在哪裏呢?現在的色相與虛空,實際上都沒有思想的表示。不應該說,現實人間以外,還有另一個虛空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東西,心所生的意識處所,又從何去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思想與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那麼,心所生的意識與思想法則,兩種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身心與外界之間 (十八界)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八界本能(身心與外界中間的邊際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一)眼與色相之間。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色相是産生眼識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識別的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爲界限呢?還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爲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沒有色相與虛空,便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即使你有識別本能,又有什麼用呢?並且你能見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黃赤目的色相。它既然無從表示,又從哪裏去立界呢?如果認爲由于外界色相而生,當虛空沒有色相時,你的眼睛識別作用,就應該消滅了。又何以能夠識別知道這就是虛空呢?而且當外界的色相變遷時,你也能識別色相在變遷。假如你的識別本能,不跟著變遷,那麼,色相所生的界限,又怎麼去建立呢?如果隨同色相的變動而變遷,所謂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沒有了。如果是不變的,便應該是永恒的。既然因色相而生起作用,就不應該又能識別虛空所在。如果認爲眼識同時能兼有這二種作用,是由眼睛與色相相對,共同産生的,那麼,當眼睛色相二者相合時,中間識性就分離了而不起作用。識性若是可以分離的,那麼,識性與眼睛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這樣體性便發生雜亂,又怎麼去成立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眼睛是接觸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産生眼睛的識別作用,以及眼識與色相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眼睛與色相,以及色相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二)耳與聲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和聲音是産生耳識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爲界限呢?還是因聲音而生,以聲音爲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動靜兩種現象並不現在面前,耳膜就不會知道了。如果耳膜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別的作用,又是什麼形狀呢?如果你認爲是耳膜聽見了聲音,因爲沒有外界的動靜,就不形成聽聞的作用,怎樣可以把肉質形狀的耳朵,雜在色相之中,名之爲識界?所謂耳識的界限,又從何建立呢?如果耳識生于聲音,因爲有聲音,才有識別的作用,那就與能聞的聽覺無關。但是沒有能聞的聽覺,又會亡失聲音所在。如果識別的作用,從聲音産生,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聽覺才有聲音的現象,那麼,能聞的聽覺,應該也同時能聞聽識別的作用。如果不能聞聽識別的作用,就是沒有界限。能夠聞聽識別的作用,這個識別,也等于是聲音。而且識別的作用,既已被聞的聽覺所聞,那個知道能聞的本能,已在聞聽的,又是誰呢?如果根本是無知的,猶如草木土塊,就不應該有聲音與能聞的聽覺混雜而成中間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沒有中間性的固定本位,哪裏再有內外現象可以成立呢?所以應當知道,耳膜是聽覺聲音的基本原因,産生耳膜聽覺的識別作用,以及聽覺與聲音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聽覺與聲音,以及聽覺與聲音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叁)鼻與嗅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産生嗅覺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覺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爲鼻而生,以鼻腔爲界限的呢?還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爲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麼你心裏把什麼當作鼻子?是那個肉質的如同兩爪形狀的鼻子呢?還是那個具有嗅覺作用的鼻子呢?如果認爲肉質的是鼻子,肉質的只是身體一部分。那麼,身體的知覺乃是感觸的一種,應該稱之爲身體而不能稱之爲鼻。這樣只能說是身體的感觸作用,不能認爲是鼻子的單獨本能。如果認爲是感觸作用,感觸是生理本能的反應,更不應該認爲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詞形相,尚沒有確定,所謂鼻子嗅覺與香味的界限,又從何處去建立呢?如果認爲嗅覺就是鼻子的知覺,那你心裏認爲什麼才是知覺呢?如以肉體神經的反應爲知覺,那麼,肉體的知覺,乃是生理神經的觸覺反應,不能說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虛空爲知覺,既然虛空自己有知覺,肉體應該沒有自己的知覺,這樣,虛空應該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體既沒有知覺,那你這個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爲知覺,知覺既然屬于香味,與你又有什麼相關。假使香氣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麼,香臭二種氣流並不生于蘭花和檀香,當二者沒有時,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應該臭,如果香臭兩種氣味都能夠同時嗅到,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鼻子了,等于有兩個同時能嗅的自性。那麼,目前同我問答的,也應該有兩個阿難,哪個才是你自己的真體呢?如果鼻子只是一個,香臭本來沒有什麼兩樣,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兩種並沒有個別的體性,界限又從哪裏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香味才産生識別的作用,識別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麼,同眼睛能夠看東西一樣,眼睛能夠看東西,卻不能同時看自己的眼睛。如果香味本身自有識別性能,就不應該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夠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當然不能識別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覺自己所具備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識別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氣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沒中間性存在,自然也不能形成內外。那麼,鼻的嗅覺作用,畢竟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所以應當知道,鼻子是聞到香味的基本原因,産生鼻子嗅覺的識別作用,以及鼻與香味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鼻與香味,以及嗅覺與香味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四)舌與味性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産生辨味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味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舌而産生,以舌爲界限呢?還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爲界限呢?假若是舌自産生,那麼世間的甘蔗、烏梅、黃連、食鹽、細辛、姜桂,都沒有它自己的滋味了。當你自己嘗舌時,是甜的,還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個嘗舌的苦味的又是誰呢?舌若是不能自嘗本身的滋味,那麼,能知覺辨味的又是誰呢?舌的本身自性若不是苦的,便沒有滋味發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識別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己能成爲滋味,也就等于舌頭一樣,應該不能自嘗是什麼滋味。又何以能識別,分辨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說,一切不同的滋味,並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從多方面産生,識別的作用,亦應該有很多的體性。識別的作用的體性如果只有一個,而滋味是從識體而生,那麼,鹹、淡、甘、辛混合同生,無論形相如何變異,味性卻只有一個,應該沒有分別不同的作用。如果沒有不同的分別,就不叫做識別的本能,什麼又是舌與辨味的識別之間的界限呢?當然不應該說虛空生出你的心性識別本能。如果是舌與滋味和合産生辨味的識別作用,在這和合的中間,原來就沒有識別的自性,又怎樣能生出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味識別作用,以及舌與滋味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與滋味,以及舌頭的辨味作用與滋味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展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五)身體與感觸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身體和感觸是産生感覺的基本原因,生出身體識別感覺的本能,這個識別感覺的作用,是身體所産生,以身體爲界限呢?還是因感觸而生,以感觸爲界限呢?假若是因身體産生的,如果身體不與其他物體接觸分離,便不會有接觸與分離兩種感覺,身體哪裏有識別作用存在呢?如果是由于和物體接觸而生,是兩種物體自己接觸,根本沒有你的身體。事實上,哪裏有沒有身體的感覺,也能夠知道和物體接觸與離開呢?你要知道,物質是沒有感觸知覺的東西,身體是有知覺感觸的作用的。知道身體的感覺是因爲接觸所生,知道接觸的作用,是因爲有身體。但是感觸的作用,並不就是身體,身體也並不就是感觸。身體的形相與感觸的現象,兩種本來沒有一定的所在。聯合所有的機能,便是身體的自己體性,身體的所有機能以及感覺離散了,形相就等于虛空。因此可知身的內外的界限,尚沒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謂中間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間性既不成立,內外性根本是空的,那麼,你識別感覺的産生,又從誰去立定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身體是感觸的基本原因,産生身體識別的感覺作用,以及身體與感覺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體與感觸,以及身體識別與感觸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六)意識與思想之間。又如你了解的,意念爲思想産生意識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別意識思惟法則的本能。這個分別意識思惟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爲界限呢?還是因爲思惟法則而生,以思惟法則爲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發現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沒有思惟法則,意念也就無由而生了。離開外緣與思惟法則,意念就沒有形態,分別的意識又有什麼用呢?再說你的分別意識心與一切思想較正量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別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一的作用呢?還是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個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樣又生個什麼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個意念,應該沒有所分別的意識,如果沒有所分別的意識,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別的意識,又何以識別這意念呢?意念與分別意識,無論是同,或是異,兩個性質都沒有確定成立(只是爲理論名詞上區別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絕對地定位呢?如果識別作用是因思惟法則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則的産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的作用。那麼,你現在觀察色法:(光、色、時、空與物質等)一切聲音、香氣、滋味,以及身體的感觸,現象形狀都很分明,都直接與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待,並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別意識決定要依于思惟法則所生,現在你仔細觀察,各種法則是何形狀?如果離開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等,超越了這一切現象,終結便沒有什麼可得的了。分別意識産生,色、空等等現象法則也跟著發生。分別意識消滅,色、空等等現象法則跟著消滅。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個因它而生的分別意識作用,是什麼形相呢?假如那個形相沒有,分別意識的思惟法則的界限又怎麼去産生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發生分別意識思惟的法則,以及意念思想與分別意識思惟法則等之間的界限。叁處都沒有絕對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與思惟法則,以及分別意識之間的邊際,叁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楞嚴大義今釋 第叁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爲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