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金剛經說什麼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祝即爲非祝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叁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無祝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衆生入無余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叁品這裏,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裏。

  解悟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裏只有叁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禅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贊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爲什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迹,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這都是贊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裏。「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裏,又加上稱呼了,等于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8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祝也就是我們後世衆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爲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爲什麼不是迷信呢?因爲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于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衆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衆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衆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爲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贊歎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因爲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祝下面,他解釋什麼叫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果認爲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什麼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能聽到這種經…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