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來,多不多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是講什麼話?微塵不完全是灰塵,我們先叫它灰塵來講,如來說一切的微塵非微塵;我說沒有灰塵,不是灰塵,姑且叫它做灰塵。佛說這裏告訴你,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說這講的是什麼啊?怪不得儒家認爲金剛經不能看,不曉得講些什麼,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叁千大千世界,又非叁千大千世界。你說了沒有?我沒有說。不曉得搞些什麼!
微塵是佛學裏的名辭,微塵又叫外色塵,過去佛經所講的外色塵,等于現在說電子、核子、原子之類。除了外色塵,還有內色塵,內色塵厲害極了,學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者修觀想的人,觀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站在前面。人家還可以看得到,也能說話,也能作事,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這是內色塵的力量把它發出來的。當然,現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證到這個道理,但是這是絕對的真理,是可以證到的,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現在佛說的這個外色塵的微塵,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空。所以啊!過去兩千年來的佛學很難講,大部分的佛學家和大法師們,說到這裏就不說了,因爲無法講。現在科學昌明了,勉強還可以解釋一下,這些,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發了,完全空,空了以後能夠發光,能夠震動聲音,能夠死人。所以原子一爆炸,那個空的力量一過來,人都變形了,原子塵沾到的不死也醫不好了。原子、核子最後分成空,所以微塵分七分,色、聲、香、味、觸,法、空。
換句話說,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也沒有微塵的存在,一切本空,這個物質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羅密,
智慧、心念最後的空是會合的,是心物一元。
會合最後是真空,那個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時候的悟道,是修證到的,不是理論,要功夫證到。那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說沒有說法。須菩提講:是啊!你沒有說啊!因爲實在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的,說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說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剛經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論上難懂,是修證到最難,修證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學佛。
這一段說了以後,他又轉到另外一個問題。
你我的叁十二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我們學佛不能著相,也等于其他宗教反對拜偶像一樣;什麼是偶像?佛經上講的佛不得了,每一個佛成功了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種與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種隨形好也是別人所沒有的。這個問題很大,這就是話頭。
比如我們塑的佛相,眉間鑲顆珠子,頭上鼓起來有個包包,眉間鼓起來有根白毛。這根白毛不是亂長的,平常收攏來,“白毫宛轉五須彌”,向右轉圈的,白毫這根毛拉出來有多大呢?有喜馬拉雅山五倍那麼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那兩顆眼睛發藍的,眼白發碧青的顔色,此四大海水還清,四大海水並不清,不過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們講過的,因爲佛修行叁大阿僧只劫,沒有講過一句謊話,因此他的舌頭吐出來,可以遍布叁千大千世界,我們衣服都不能曬了,他舌頭一吐出來,太陽都被他遮住了。所以佛有叁十二種相,皮膚都是平滿的,無一不好,出來一身都是亮光。
當年有人問我們,你們禅宗開悟了就是佛,怎麼沒有叁十二相呀!我們看看自己,還是那個手,也沒有長根毛;說開悟了,一點都沒有變嘛!牙齒掉了也沒長出來,頭發白了也變不黑,這個悟靠不住啊!
後來再看一看,每個人都有叁十二種相好,你的相,我絕對沒有,我的相你也沒有,你長成我那個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後看一切衆生,各有各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真執著叁十二相的觀念,那只能說宗教信仰則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學佛法不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來,問須菩提,能不能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觀念來看佛,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以叁十二相見如來。
如果你們打坐看到那個佛放光,或者昨天夜裏夢到,佛告訴你些什麼,那是做夢,你千萬記住,不能以叁十二相見如來。那個夢中見的是真的假的呢?夢中見的也是真的,那是你阿賴耶識所變,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佛說:何以故。什麼理由呢?
【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我確定的告訴你,佛說一切人成佛功德圓滿,都有叁十二相。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無相,所以,可以叫他叁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剛經這個道理,你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啊,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其實一卦都不卦,因爲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講到這裏,想到一個禅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們年輕智慧高的也可以開悟。
夾山大師
有個禅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號,就像我們說濟顛和尚,濟顛是外號,法名叫道濟,因爲瘋瘋顛顛,大家叫他濟顛和尚。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准備到那裏去?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托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曆代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系。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衆極多,名氣大得很。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禅宗的大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衆,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找個後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叁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臺,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裏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爲道而舍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叁十裏外,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中間我們就不詳細報告了,大家可以參考指月錄。
夾山見船子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通講:你貴寺在那裏?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衆笑)
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會遊泳,咕噜噜……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准備張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叁次。人掉到河裏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剛剛冒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劃船劃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舍,但是這個師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爲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裏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裏頭,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話。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禅,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爲外面有個佛像,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叁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大的功德
講到這裏,有一點很重要的交代,這個世界最高的東西,不是唯物的,是絕對唯心,但是這個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與唯物相對的唯心。這個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見的,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無相正是悟道;這就是前面講的兩個重點,講完了,他就告訴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恒河沙一樣的生命,布施給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滿宇宙的財富布施還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裏馬上要死的時候,你只要救我上來,什麼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爲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這是什麼大福德?是無爲之福,是正信之福。
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語結論:
第十叁品偈頌
世界微塵漚沫身懸崖撒手漫傳薪
黃花翠竹尋常事般若由來觸處津
“世界微塵漚沫身”,這個世界是物理、物質的微塵累積所造成的。微塵質量沒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後,變化到最後沒有世界物質存在時,又歸于空的。
何況衆生偶爾暫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漚泡沫,空作有時有亦幻,幻有滅去還歸空。
“懸崖撒手漫傳薪”,如果證悟到“緣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滅,緣起無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猶如古德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黃花翠竹尋常事”,然後回觀古德所說:“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便知本來平實,一切現成。
“般若由來觸處津”,原來般若波羅密多,是處處現在,時時現成。便誕登彼岸了。佛與衆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叁品 如法受持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