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與一切衆生共同的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體。所以說,我們有信仰,有虔誠是可以的,但是過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學佛不可以,任何一個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身相的執著

  以我個人的經驗,執著身相的人非常多;過份著相的人,在醫學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不僅是佛教方面這類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並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變成宗教心理玻佛法裏一句話,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剛經翻譯成“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說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學禅,做各種功夫,常問:這個境界好不好?這種現象怎麼樣?千萬注意一個要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今天修行打坐這個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曉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個境界就不好了,可見這不是道。假如盤腿道就來了,不盤腿它就變去了,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盤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就是心經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並不因爲你去修就多一點;也並不因爲你不去修就少了一點。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減了,不是道體的道理。道體是不可以身相見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說假使前面看到一個佛好不好呢?根據金剛經的道理,你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見一個佛站在前面,勸你趕快去檢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聽到什麼聲音,或者心裏有一個特殊的靈感,一般人就去玩這個靈感了。你千萬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上菩提是非常平實的;古德告訴我們,道在平常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決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認爲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達最平凡處,你才會體會到最高的。我常常說笑話,世界上有兩個蘋果成了人類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來講,一個蘋果被亞當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類的曆史來,另有一個蘋果被牛頓看見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變了一下。

  其實我們北方的蘋果,我覺得比美國、日本的蘋果都好吃,我們世世代代吃蘋果,也沒有發現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心引力。蘋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個人卻在平常的道理裏頭,找出了一個不平常。譬如水蒸氣很平常,燒開水,煮飯,都有蒸氣,但是瓦特卻發明了蒸氣機。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們學佛學道,千萬要丟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觀念。能到達人生最平凡之處,你可以學佛了,也知道佛了。換句話說,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間一切相也不著了。隨時不著相,就可以見到如來,見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這是第五品的結論,非常重要,尤其對我們平常修持的人特別重要。關于第五品如理實見,我當時給它的偈語,現在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所謂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報身是事,報身與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學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證的,是科學性的,所以“如理實見”是見法身。

  第五品偈頌

  反覆叮咛無相形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沈醉心扉依舊扃

  “反覆叮咛無相形”,佛是語重心長,再叁反覆的告訴我們,學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無相無形。可是我們人呢?很可憐,所以第二句是:

  “覺時戀夢夢戀醒”,這就是人生,我們經常在文學上也看到,大家都會寫,唉喲!人生如夢,你說講這個話的人,他清醒沒有?沒有清醒!不錯呀,人生如夢,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又在說夢話了。因爲人在夢醒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傻,嗯,剛才做了一場夢,但是他清醒了嗎?張開眼睛照樣在做夢。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裏做的好夢,今天他還坐在那裏想,還舍不得離開夢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覺時戀夢,醒了以後還貪戀那個夢。做夢的時候呢,又想自己快一點醒才好,你說究竟那一樣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們大家都念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個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另外兩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學上我們經常引用到,“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我們人生都有過這種經驗感受,尤其回想年輕的時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當時看看是很平常,過後都感覺不同。就像我們大家今天晚上坐在這裏的,很平常,如果叁十年後大家回想,當年我叁十年前在複青大廈樓上,我們那一班同學,唉呀,現在都過去了,一定感歎一番。這就是,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尤其我們老年人,想當年,怎麼樣都是好的,雖然那時鄉下衛生設備不好,蒼蠅叮在飯上面,但是我現在想想,還是那個味道好,趕趕蒼蠅挾挾菜,現在再想那個味道而不可得;當時只是蒼蠅事,過後思量也是倍有情。這就是人生,我們人生很容易欺騙了自己,這也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關于衆生的迷戀,法華經上提到一位菩薩,名叫常啼菩薩,常啼,永遠在啼,這位菩薩大概喜歡哭,就是愛哭的菩薩。他覺得衆生太笨太可憐了,害得他盡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薩。佛反覆在金剛經裏告訴我們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灑常啼淚。盡管常啼菩薩悲痛一切衆生爲什麼不能覺悟,可是我們一般人呢?

  “沈醉心扉依舊扃”,心頭這個智慧之門永遠打不開。智慧之門打不開是自己打不開,而且永遠是緊閉著的,鎖起來的。這是我們對于第五品的結論。

  

  

《金剛經說什麼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