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金剛經說什麼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祝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須菩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須菩提”翻譯爲“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于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顔,南極仙翁,老壽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儀軌,都足以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後世佛教,稱須菩提爲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麼熟悉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裏學的,這是小說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須菩提。西遊記中這一段,描寫得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的民間十分流傳了。

  善現須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常“時”就是當時,就是佛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准備休息。可是我們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代表大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許多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在心經裏,向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如楞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題開始的,因爲他談空第一,在大衆中,在所有同學裏,他要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出來。

  關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爲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右手,因爲右手是吉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後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代及地區的意義,後世把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種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指合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給我,有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矩“合十”,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種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問“和南”是什麼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體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這是有關與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是南北朝時侯的說法,後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幾句話,就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贊歎之辭。等于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顧,你老人家給我啓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贊歎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他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佛是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後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裏的濃縮就是鸠摩羅什翻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鸠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卻不大雅。像鸠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難得。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如來菩薩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于我們中國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裏,永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裏。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鹫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因爲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禅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于外道。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采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會以爲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所謂的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衆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衆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衆生的行爲,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衆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衆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衆叫做大比丘衆。在佛教經典中的出家衆,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煩惱痛苦的一面,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裏表現實相叫示現,爲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准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准化妝的,可是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挂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挂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

《金剛經說什麼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