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居住的地方。這個世界也可以說同時包括了四世間,與各個國土的觀念。所以說佛經裏所稱的世界,是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以及超過這個地球範圍所有世間的世界。
另外一個觀念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佛,爲了我們初學同學們的研究,我們再說明一下叁千大千世界在佛學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時侯,有一位老前輩就問我,你曉不曉得世界上有一個吹大牛講大話的人是誰?我說不知道。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他所說叁千大千世界這個數位,無量無邊,誰能夠把它對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邊,大極了。當時年輕,聽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時代到了現在,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對于世界的看法,認爲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世界,這個是普通觀念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帶領了九大行星,中間有一個地球,就是一個太陽系。
過去物理學天文學稱太陽爲恒星,現在有人反對,不一定叫它恒星,這個是科學上沒有定論的。在這一個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積很小的,與其他行星的壽命來比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們看來已經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個世界。
佛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六十歲或者以一百歲爲一壽命。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爲一晝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個月白天,半個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發現果然與佛兩千多年前說的一樣。佛告訴弟子們說,這個虛空中,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帶領很多星球構成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樣多;也像中國的大黃河裏頭的沙子一樣的多,數不清的。
一千個太陽系統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他說這個虛空中,有叁千個大千世界,實際上不止叁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這個說法以前是沒有人相信的。
吃飯穿衣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爲什麼呢?“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幾千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還有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裏泡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灑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裏泡,然後拿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于佛戒律的範圍,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說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裏教化衆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爲世尊。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天吃叁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飯。佛采用的製度,以人道爲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鍾就不吃飯了,這個是佛的製度。
關于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裏,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裏,感覺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實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顔色樸素而已。分別身分就在頭發,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發,衣服都是一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爲衆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我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閑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閑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閑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阿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土話叫做化緣。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泥土裏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來。因爲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許。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製度,時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乞士生活威儀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或專向富人化。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說到乞食的製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製度。
【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裏到白天,晝夜二六時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從下午一兩點到五六點鍾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不像其他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裏,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金剛經說什麼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