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這一條願講什麼?如果世界上有思想偏差,行邪道,我都使其改邪歸正,安住菩提道中。
邪道多得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九十六種,而且這些外道們大部分是吃素的,外道們都很注意吃素啊!但是我沒有提倡吃葷啊!不要聽錯了。九十六種外道有拜火的,畫符的,有念咒的,有扶鸾的,各式各樣,一下子介紹不完。如果你要聽,那要另外開一門課了,而且要講好幾年。每一種外道都有他的哲學理論,不是沒有學理的啊!也有他的修持方法,例如瑜伽術和婆羅門教都是外道。
講起外道,那可嚴重了,連聲聞、緣覺還都是外道,聲聞緣覺是羅漢喔!得了羅漢果的辟支佛還是外道。這不只是“藥師經”這麼講,“楞嚴經”上,很多經典上都有。真正的佛法如何辯別?你以爲打坐好,功夫好,又會看光,又會教你念咒子,嗡隆嗡隆,又會手上玩花樣,那個叫作手印,那我可以玩叁百個手印給你看,這樣是一個,這樣翻過來又是一個,這樣又是一個,你們認得不認得?不是騙你口育!這都是密宗的手印,這樣是一個,這樣又是一個,那叫道啊?那是拿指頭在玩花樣,但是,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啊!不是沒有道理。這些是佛法的皮毛,雖然有道理,但不是菩提道。
所以,佛告訴你,衆生走錯了路,沒有證得菩提,即使到了聲聞緣覺境界,走小乘的境界,也非究竟。楞嚴經上講,聲聞緣覺現前縱得九次第定,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四禅八定,九次第定都完成了,一念清淨,空空洞洞定在那裏,心念不敢亂想,這樣還是外道,屬于法塵分別影事,還沒有證得菩提。
你看藥師佛的大願,這不是真正的東方文化嗎?毫厘不差,不但是地道的中國文化思想,而且,還是由釋迦牟尼佛介紹出來的呢?
沒有發願不能成佛
關于“藥師經”,各位要注意一個重點:佛說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在發願修行時,他的願力構成了願行,行就是行爲,願心實踐成願行,也就是由意識修持成力量,然後形成一個依附國土,所以,沒有發願、願行,一切免談!
現在講藥師佛開始發願的果中之因,成佛而形成佛國是果位。爲何能成佛?必須要以願心爲第一動因,這點是號稱學佛者特別注意的,我一再強調,如果沒有依照佛法修持,沒有發這個願心,一切都是“夢幻空花”,毫無用處,猶如白居易的詩:
空花那得兼求果 陽焰如何更覓魚
這是學佛要特別警惕自己的重點,否則不但玩弄了自己,也玩弄了別人,玩弄了這個世界。尤其在中國的佛法,一千多年來受了大乘思想和不正確的禅宗見解的影響。此話要特別注意,並不是禅宗不正確,而是一般人所學的是不正確的禅,致使多數人都走錯了路。一般人學佛,沒有真正的願力,只想空掉妄念,但是,你空得了妄念嗎?永遠空不了;即使空得了,那也不過是意識上另外一個境界,把意識造成一個比較相似于空的境界而已。所以,大家對真正的佛法認識不清,理既不通。事又證不到,往往盲修瞎煉的人,成千成萬的就那麼去了,所以學佛首先一定要真正的發願。
我們要曉得“引滿能招業力牽”,發願是意識境界啊!意識要空,沒有錯,但意識不是你去空它,而是它來空你的啊!誰能空得了意識?你那個想空的念頭就是意識,所以是意識來空你。事實上,意識也不是空,它本來“非空非有”,本來“即空即有”。所以大家把佛法的法相、唯識部分研究透徹,道理就在此。一切學佛修行都是意識真正成就,但它不是凡夫分別心的意識。
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中,說第六意識是:“引滿能招業力牽”,業力好比弓箭一樣,弓拉滿了就發射出去受果報。如果對這句話只做片面解釋,那是凡夫境界,一般人沒有慧力,又不好學深思,對“引滿能招業力牽”的理解就不徹底、不究竟。換句話說,業包括了善、惡、無記業,你發善心的願力修持滿了,就是善的成佛的業力,屬于善業成就,那就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這也就是“引滿能招業力牽”。
像我們大家這樣的學佛,如果沒有這種圓融的理解,結果是一無所成,不但世間法無用,出世法也無用,變成一個無用的人。這樣只學成了兩件事;一個就是懶,越學越懶,不勤勞,不用心,懶的果報是什麼?那就不必問了,生物中最懶的動物是什麼?踢它一腳都懶得動。另一樣就是我慢,愈學愈覺得自己了不起,不知自己是什麼。所以研究藥師經的大願,不要忘記這點。
另外還有一點要記住的是;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及世界人類的文化,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再叁提醒你們注意,這十二大願要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作比較研究,在座各位有幾人研究?只喜歡聽,聽過就算了,這也不是正確的學佛心態。自己不下功夫思惟、研究,這樣很糟糕、很危險!我是“言者諄諄”都說完了,如果你是“聽者藐藐”,那是你的事情了,與我無關。
修清淨梵行
現在繼續藥師佛修因地菩薩時所發的第五大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此願簡單的說,希望來世證得佛果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有衆生沒有一點不道德的行爲,假定有人在道德方面有一點遺憾的行爲,只要聽到或想到藥師佛這個名號的內涵,包含的意義,就可重新獲得清淨。清淨很難,我們心裏總是不清淨。得清淨便能不墮惡趣:地獄、餓鬼、畜牲道。
這是先說明它的大意,現在我們研究經典上的原文。
藥師佛說,希望我將來成佛證得菩提時,這個世界上所有無量數無邊數有情衆生,在我這個法門中修持梵行;我法有兩種意義:廣泛來說,“我法”就概括了一切佛的佛法,狹義點說,“我法”就是指藥師如來的法門。
在藥師如來琉璃光世界修什麼法門?又怎麼修?修些什麼?修行梵行,就是修習自己的行爲變成梵行。
何謂梵行?就是清淨行,究竟的清淨,沒有一點渣滓,沒有一點瑕疵。絕對清淨莊嚴之行謂之梵行。
所有初禅叁天叫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修成梵天之行,畢竟清淨,然後證得不還果、阿羅漢果,永遠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叫清淨梵行。
因此要想學佛,換句話說,想修藥師如來的法門,隨時要修一切清淨梵行。自己內心不修清淨梵行,光想念一聲“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就算藥師佛想替你消災,你也得不到感應,因爲你心裏有如莊子所說的“夫子之心,其蓬也夫”,亂草一堆,琉璃光想進都進不來,你的心裏被亂草般的煩惱塞住了,得不到加庇。
所有藥師佛說,假使有人在他的法門中修一切梵行,受到他的願力的影響和願力的感應,戒律永遠不會有缺漏。何以稱嚴持戒律爲“不缺戒”?通常講戒律有持戒、犯戒、破戒等名稱,詳細講還有許多觀念。一般學佛很少聽到“不缺戒”這個名詞,什麼叫不缺戒呢?不缺戒就是不缺漏,太虛法師的注解有解說。
認識戒律
守戒等于保護自己的色身,使身心兩方面永遠是充實的圓滿的,沒有缺點、漏洞。“大智度論”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個空氣袋渡海到彼岸,這個空氣袋不能有一點缺漏,若一點點的破洞,水就會灌進來而沈沒下去,到不了彼岸。這個比喻十分恰當,同時也點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個修行人犯戒後,身心漏失,精氣神不充沛,永遠到不了彼岸。所有藥師如來願一切衆生在他的法門中修行,毫無缺漏。
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統稱叫“叁聚戒”,叁個要點。聚是累積之意,積功累德,我們的功德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好比作生意賺錢,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積成很多錢。修行也是慢慢一點一滴累積善行,功德方能圓滿,這是“聚”的道理。
那叁種聚戒呢?
(一)攝律儀戒
(二)攝一切善法戒
(叁)饒益一切有情戒
一般人學佛受叁皈五戒,乃至受八關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戒等,這些在戒律是屬于“別解脫戒”,是特別的戒。別解脫戒是只求解脫這個世間,沒有求成就這個世間。換句話說,只求自己跳出這個世間,沒有做到改造、完成這個世間。別解脫戒又屬于攝律儀戒的一部分。攝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規範,儀是修道的端正威儀,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屬于司聚戒中的攝律儀戒。
菩薩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屬懾律儀戒。然而懾律儀戒守得好只能說成就了“一聚戒”,累積此一種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僅是梵行清淨,尚非“攝一切善法戒”。要達到攝一切善法戒非常難,換句話說,戒律有許多是消極的、躲避的;攝一切善法戒是積極的,利他利世的。
何謂“攝一切善法戒”?簡單明了地說,就是大家都曉得的“諸善莫作,衆善奉行”八個字。“諸惡莫作”是攝律儀戒,“衆善奉行”是攝一切善法戒。這兩句話是佛學的重點,也是中國文化的重點,其所涵蓋的意義誰都知道,但是誰都做不到。
禅宗有一則公案,唐代有一位連法名也不用的禅師,在山上一棵大樹上造了一個像鳥窩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裏,人稱“鳥巢禅師”,白居易在杭州聽說有這麼一號人物,便前往參訪,白居易看鳥巢禅師住在樹上,十分驚訝地說:“師父啊!下面是萬丈懸崖,你住在這裏多危險啊!鳥巢禅師說:我一點也不危險,我看你才危險!”白居易心裏覺得奇怪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職位比現在的省主席還大,那有什麼危險?鳥巢禅師說了兩句話:“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其實人人都如此,心裏妄想像一把火一樣在煎,心裏的思想、情緒、業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學問好、修養高,馬上跪下來皈依鳥巢禅師,並且問師父怎麼修行?請求師父傳法。禅師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說這是叁歲小孩都知道的話。鳥巢禅師說:“叁歲孩子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叁 十二大願·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