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布施.等文
---藥師經的濟世觀
什麼是布施
所以學佛要以智慧認識真善惡,然而衆生除了不識善惡以外,又“惟懷貪吝”一切衆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貪的,貪得無厭,自我意識非常強烈。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這是貪;吝是我的別人碰都不能碰。學佛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點貪吝的心態?例如天氣很熱,別人需要我們幫忙,你想貪圖一下涼快而心生厭惡,不願意去幫忙,如此則犯了貪吝之心,貪求自己的舒服,吝啬不肯幫助別人。
“不知布施及施果報”,這個世界衆生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曉得布施的果報是什麼,以爲出了錢就有功德,以爲幫助了人就應得回報,說什麼有舍才有得,這種心態不是布施,這是作生意嘛!
在號稱佛國的西藏,我看到兩個奇怪的現象,一個是拉薩社會的婚姻製度,有多妻製,有多夫製,也有一夫一妻製。另一個普遍的怪現象是:工作七、八天,賺了一點錢就不做了,譬如賺一千元,八百元供養廟子的和尚,剩下二百元,一家人帶個帳蓬上山郊遊去了,唱歌、跳舞,盡情歡樂。玩了一個多禮拜,二百元花完,一家人再回來做工,賺了錢又去供養廟子。我問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他們回答說:“這跟你們把錢存在銀行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問:“把錢放在廟子,和尚會給你利息嗎?”他們說:“供養廟子,下輩子就可以大富大貴,不需要做工啦!”這是投資嘛!這不是布施。
你說佛國西藏有沒有土匪?照有不誤,土匪搶完了,跑到廟子洗洗手,跪到觀世音菩薩前面,“唵嘛呢叭咪吽”拚命的念,菩薩啊!我忏悔,我是迫不得已的啊!下回不搶了。等錢用完了又去搶了,搶完了又回來磕頭忏悔,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佛經說,一切衆生不知布施,亦不知施的果報。
我們曉得,布施不一定是金錢。我昨天還在講笑話罵人,一個當公務員的,多花一秒鍾,多說兩句話,將來子孫公侯萬代,蠻好嘛!人家來辦件公事,你多花點時間告訴他要帶身份證、帶圖章、帶什麼……免得人家叁番兩次跑,要不然就是承辦人今天請假,明天不上班,害人家徒勞往返,那不是造業嗎?什麼是布施?處處給人家方便,嘴巴上、手邊上順便幫人家一點忙,就是布施,也是供養啊!連舉手之勞、開口之勞都不願幹,然後看到別人困難的時候,還用異樣的眼光看人家,這個世界的衆生之可惡,真是無法形容。我看十八層地獄還不夠,如果我當閻王,一定修它五十多層地獄。唉!那真是沒有智慧啊!正是經典上講的愚癡無智,沒有真智慧。
缺信根多聚財
“阙于信根”,沒有正信就是迷信;沒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癡的相信,統統是迷信。例如你們打坐,一點念頭沒有,都在那裏昏沈,這種愚智的果報,他生來世墮入畜牲道。愚癡的行善,他生來世的果報是阿修羅。所以學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沒有智慧的學佛,迷信的果報非常可怕。
這個世界衆生愚智無智,沒有正信,信根不夠。你們念佛,天地良心,自己真信嗎?一邊念一邊在心中打問號,不曉得這樣念對不對?真的有阿彌陀佛嗎?真的能往生嗎?搞了半天都白搞,對不對?六道輪回,叁世因果,那個真信?貪嗔癡慢疑,這個疑是與生俱來的何以會懷疑?這根不堅固,“阙于信根”。你們研究心理學的,我告訴你們,這些都是衆生心理狀態的毛病。
“多聚財寶,勤加守護”,拼命賺錢,把錢看得緊緊的,變成一個守財奴。告訴你們一個現在的故事:僑泰興公司的老板是一位泰國來的廣東華僑,有好幾個太太,財産一大堆,臺北市立體育場也是他興建的。有一天,以前憲兵司令李將軍碰到這位大老板回答說:“嘿!你不知道,就是因爲年紀大快要死了,才要趁這個時候趕快賺錢啊!要不然來不及啦!”李將軍一聽傻了!這是什麼哲學?你說天下的是非有一定的道理嗎?抱持這種思想觀念的人很多。過去有個守財奴,臨死時看到燈草多燒一根都心疼,斷不了氣。這個世界的衆生大多如此。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乞者不一定是討飯的,任何人來請他幫忙,心理就不高興。諸位反省反省,別人來找我們幫忙,你心裏有幾次是高興的?嗯?學佛的人要反省哦!表面上說好好好,我給你想辦法,心裏想:討厭死了,還不快走。見人來要求,其心不喜。
鈍刀割肉的布施
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這是佛經的形容,假使不得已而行布施,如化緣、募捐,和尚托缽,給一點錢,好像身上的肉被刀割一樣,痛得不得了,可惜得不得了。佛經上講這四句話形容得太文學化,我覺得四川人有句話形容得最貼切,四川人說:“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快刀割肉,一下子不感覺痛,等血流出來以後才覺得痛;鈍刀慢慢割,唉呦!當場喊叫,痛得不得了。所以,千萬別勸人家布施,錢是拿出來了。他心裏痛啊!如鈍刀割肉,很痛苦。
我也曾跟法師們講了一個故事,世界上有一次出了一個大魔王,來擾亂世界。玉皇大帝派了許多人來收妖都沒有效,後來報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叫孫悟空來,因爲世界上的妖怪,孫悟空每個都認識。孫悟空一看,報告觀世音:“對不起!別的妖怪我都知道,這個魔王的來源我摸不清楚,對他沒辦法。”最後實在沒辦法,到西方找如來佛,佛一聽世界上出了這麼一號妖怪,笑一笑說:“不要緊,我叫一個徒弟去就好了。”結果如來佛就給小和尚一個法寶,一個包袱,叫他下靈山到世上把妖怪收了。小和尚背個黃色的包袱,帶著師父的法寶下山,來到魔王面前一站:魔王一看,釋迦牟尼佛怎麼派個小和尚來,我連玉皇大帝、閻羅王都沒看在眼裏,小和尚算什麼?小和尚說:“阿彌陀佛,你別凶,我師父派我來,我也沒有對不起你,師父叫我跟你講一句話,看一樣東西。”小和尚把包袱打開,拿出法寶--化緣薄,在妖怪面前一擺,“師父說,請你拿一點錢。”妖怪一看,算了!和尚你滾吧!我也不在這裏鬧了!魔王就跑了。
你看,連魔王都怕化緣薄,法師們千萬不要去化緣啊!
我們繼續佛說布施的道理,不論大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爲先。布施在中國固有文化中是“仁”的發揮,人字旁加個二,就是人和人之間,只有愛人,慈悲他人才稱得上仁。大學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己的親人朋友開始,然後發展到社會大衆乃至全人類。仁民是慈悲衆生,由慈悲衆生而擴及其他的生命,人只愛人類仍是自私的,最後還要愛物,愛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爲的第一步就是布施。佛介紹藥師佛十二大願後,第一步就說明布施的重要,然而一切衆生是不肯布施的。
前面談到一切衆生看到別人痛苦,當別人來請求幫助時,起初心裏不高興施舍,即使後來不得已而行布施,心裏愈想愈痛,如鈍刀割肉。佛爲什麼要說這些道理?“藥師經”所提的布施與藥師佛的修法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可大了,我們先看原文再來研究原因。
悭貪不止累積病情
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
佛說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無量衆生,喜歡聚積財寶、物品,他自己本身都舍不得用,更何況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奴婢以及來乞討的人。
悭吝是舍不得施舍,吝比悭好一點,吝是比較上舍不得,即使拿出來給人家也不過是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悭是內心堅固的舍不得,一毛不拔。悭吝就是對他人不肯慷慨,不肯幫助人,不願付出仁慈。不過,節省不是悭吝,如果對自己要求淡泊,嚴格地管製自己的欲望,卻對別人慷慨則是節省。中國文化儒家的教育是“躬自厚,薄責于人”,躬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嚴格培養自己的厚道,對自己的要求很厚很嚴格,別人則寬容體諒,不要嚴厲責備別人。這類行爲就屬于布施。
然而,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夫婦之間、兄弟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責備人家,要求人家都嚴格得很,道德標准都是拿來要求別人,不是要求自己,這就是凡夫衆生。菩薩道的道德標准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如果做不到就是悭吝。凡是悭吝的人一定貪,貪的人必定凶狠,這種心念是連帶的、必然的。爲什麼呢?因爲貪欲得不到滿足,相反的作用就是凶狠。一個寬大淡泊的人,一定是仁慈的。世界上一切衆生幾乎全體都在悭吝中,悭吝是不能舍;貪欲是侵占別人,在別人那裏沾到一點利益就高興,乃至在言語上占了便宜都高興。總之,想盡辦法以損害他人爲滿足。
所以,悭貪是一切衆生基本的心理,這是心病,這種心病只有心藥才能醫,心藥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後懂得布施。悭吝的心念久而久之會轉變成身體上的疾病。我常對中、西醫的朋友說笑話,但也是真話;我說不管今天的醫學如何高明,如何發達,中國人有兩句老話:“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一切醫藥再高明只能醫假病,不管中醫也好,西醫也好,真正醫不好的是死病,人要死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都醫不好,如果能把人醫到無病,人就不會死了。所以盡管醫學那麼發達,人還是照死不誤。
佛法標榜“了生脫死”,醫治生老病死的病,事實上,佛法在世間,一般信佛、學佛的人照樣生老病死,原因就是人始終沒有醫好自己的心病。有悭吝心理的人,立即被一個智慧高、定力深或者定慧等持的人一眼看穿。不僅是人,一切衆生乃至動物如有悭貪心理,很容易被看出來,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心理會轉變生理,心有悭吝的結,他的表情、神氣、生命的四大就呈現出來,一望而知。所以無量衆生悭吝不止,就已經在累積病情。
提一件小事,有一天香港有個朋友打電話來,這個朋友一家人做了很多好事,全…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四 布施·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