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持戒.等文
---藥師經的濟世觀
持戒
現在繼續講持戒。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
佛說:再其次,文殊菩薩啊!有些衆生雖然在佛那兒受教求學,包括出家、在家的,換句話說,有些衆生跟佛學習,而且是真正學佛,接受佛的一切教1法。諸學處包括經教、教理、大小乘、顯密教、戒律等。經律論叁藏皆通的學佛者,而破屍羅,卻破了戒,屍羅就是戒。
破戒比犯戒嚴重,犯戒是自己行爲錯誤,違反了戒。破戒則是身口意所行所爲,在有意無意間破壞了戒律,乃至毀謗戒律。以世間法來譬喻,好比百姓犯了法,可判刑叁年、十年,嚴重的判無期徒刑。如果是法官犯法,那就嚴重了,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破屍羅就是知戒犯戒,非常嚴重。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口口聲聲說自己守戒,或以戒律標榜自己,嚴格講起來,處處犯戒,因爲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能“自贊毀他”。自己認爲是以戒爲標榜,以禅宗爲標榜,或以淨土爲標榜,其他都不好,早已犯了根本戒,根本屍羅已經犯了。
佛教有一句通俗的話,“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出家人必須彼此贊歎,彼此恭維,彼此講好話,佛法才會興盛。結果今天的佛教卻是“唯有僧毀僧”,問題相當嚴重。再不然,還沒有聽過“我”的教理,就看不起他,尤其是標榜某一宗、某一派的人,這種過錯犯得最嚴重。以我的眼光看,我是個凡夫,以可憐眼看天下可憐人,世界處處都可憐,看到學佛的人都在可憐的破戒中,很嚴重,很可悲。
佛又說,有些學佛(要受教義的,沒有受教義不算數)的人雖然沒有破戒,但是卻破壞了團體的規矩。譬如各個寺廟因環境不同,有其特定的規約、原則,有些自認了不起的人,不願遵守這些原則,就叫破軌則。破壞共修團體生活軌則,所犯的罪業更大,所以我們這裏甯可罵你,把你趕出去,不希望你再造這個業。那是慈悲啊!共修道場所訂的規則就是戒律。有些人不但不守屍羅,還要破壞規矩,佛法的真正教育就是叫人作個規規矩矩的人。你到一個團體,到一個環境,不能守規矩,可見你做人不守規矩,吊兒浪當的不在軌道上走,那還有什麼用?在人中已經不算一個份子了。
佛進一步又說,“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一層比一層嚴格,不是一層一層罪輕,軌則比屍羅嚴重,正見又比軌則嚴重。有些人學佛不犯戒,也沒有破壞規矩,但他心裏的眼睛已經瞎了,沒有正見,對于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是真正的修持?看不清楚,那是因爲缺乏智慧,沒有頭腦。沒有正見即是佛法的瞎子,縱然在修持也是盲修瞎煉。我經常看到許多人佛法講的頭頭是道,自己認爲比任何人都聰明、都高明,講出來的話好聽得很,實際上,一點都不是佛法,行的全是魔道,甚至是地獄道,爲什麼?就是因爲沒有正見。所以正知正見是學佛最爲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的關鍵。
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
我們曾經講過布施和持戒,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幾乎每一本經典都會提到菩薩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爲什麼藥師經也提到這些呢?一般人的觀念總會認爲藥師經應該是講如何得長壽?如何消災免難?如何使人所求如願?怎麼也講起六度來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要想無災無難,沒有煩惱病痛,必須從心地上的修持開始,也就是從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爲做起,才能獲得藥師佛相互的感應。因此藥師經亦不免重提六度的重要性。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如果沒有真智慧、正知見,六度萬行有時候看似做善事,實則是做了壞事,所以一切以正見爲首,因爲正見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見從何而來?正見必須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真正高度的般若又自何而來?必須要懂得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般若意即智慧,因中國文字“智慧”一辭,不足以概括般若的內涵,所以不直接譯成智慧,而以梵音“般若”代替。五般若就是:
一,實相般若
悟了道,見到道體的本身即實相般若。
二,境界般若
見到道體,有“見道”的境界。
叁,方便般若
見到實相般若,是有了“根本智”,但還須求“差別智”,然後才會懂得一切方便般若,對一切差別法門的要點都能透徹了知運用。
四,文字般若
有了方便般若的人,文字般若自然殊勝,文字般若都是因實相般若境界而來。
五,眷屬般若
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
般若就是正見,有正見的人才能談修持與成就,否則都是在盲修瞎煉。那麼,真的正知見從何而來?靠多聞而來,沒有正見的原因就是自己不肯求多聞。
佛學所稱的多聞,並非聽聞的聞。佛經記載,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多聞包括一切學問、一切差別法。阿難尊者因爲隨佛多年,對佛所講的一切經、一切律等,一切學問都能深切記聞,所以多聞第一。
我們知道正見自多聞而來,不是光坐在那裏不求多聞,不研究佛的經律論的深義而能得。
“契經深義”契是完全相合,對佛經深義完全了解,古代翻譯爲契經。如果對佛所經典的真正意義不能了解,文字看得懂,經義重點卻不能證到,因此無法成就多聞,亦不能成就正見。
舉例來說:現代佛學很流行,研究佛學的人也很多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能成爲教育他人的大專教授,如果真要問起有沒有研究佛經原典?所獲得的答案多是否定的,那麼這些學者所看的佛學著作是不是近代人所寫的文章、注解呢?答案是肯定的,現代研究佛學的人大部分走此路線,情況非常嚴重,這就犯了“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了解”的毛病。看了一點現成的佛學文章,什麼空啊!緣起啊!而提出一些佛學看法,這些與真正的佛學根本毫不相幹。
又譬如我們現在所看的藥師經原文,文字都看得懂,如果要達到“契經深義”,則不但要理解文義,更要完全解了,所謂“了了見”每一句話都要在心地上求證過、通達後,才能謂之“解”,也才能“了”。
解了佛經後,增加多聞;有了多聞後,增加正見。換句話說,我們把文字倒回去看,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不破軌則,不破屍羅。那麼,順著文義下來就是說要想不毀正見,對叁藏十二部經律論必須通曉無礙,尤其是經典,因爲戒律來自經典。佛所講的稱爲經;律是釋迦牟尼佛當時所製定的戒條,有些是佛的弟子們針對現場發生的事所訂立的規範;論是後世菩薩們的著作,如成唯實論、大智度論等等。
佛法經律論的真正深義在什麼地方呢?在一切佛親自所說的大小乘經典中。所以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均要研究,才會了解經文深義,進而增加多聞,成就正見,如此才是真修行。
衆生與生俱來的傲慢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
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增上慢。一切衆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嗔、癡、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貪、嗔、癡,大家都聽得很多了。慢,慢是什麼呢?慢就是我,我們常聽見別人講口頭禅,或聽到街上發脾氣的人罵一句“格老子”,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覺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個絕對自卑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爲什麼傲慢?因爲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與自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樣一個東西。一個人既無自卑感,也不會傲慢,那是非常平實自在。
中國文化裏莊子有一個比喻傲慢的典故:“螳螂當車”,他說螳螂發起脾氣來,舉起兩只細長的手臂,想把車子擋住,不讓車子過,結果可想而知,不但被壓扁,連漿都出來了。莊子這句話是比喻人“自不量力”,超過自己能力、智慧範圍的事非做不可,螳螂當時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想用兩只手臂去擋車了?就是因爲“我慢”。一般人常說:“格老子,我不在乎!”你不在乎就變成肉醬啦!
衆生的我慢與生俱來,一個人如果能去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無我”了!從心理學的觀點可以看出,我慢特別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裏古怪,由于傲慢的變態心理,在某一方面就顯現出來了。一個怕羞的小孩,看到人就躲,是不是窩囊?根本不是,他表面上怕羞,內心卻非常傲慢。
還有疑,多疑,對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對修持信不過。貪嗔癡慢疑是衆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與疑包含在貪嗔癡中,癡是沒有智慧。在修持上慢與疑比較容易看到,比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貪嗔癡,比較少提及慢、疑。
增上慢
我們對我慢已有了了解,再看什麼叫增上慢?增上慢是人本來只有慢心,因某種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譬如學問好、多聞的人,最容易産生增上慢。豈止學問,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隨之增加。像聰明人本來就自以爲了不起,聰明人若再加上學識、經驗,如果走上壞路子,就是古人所說的:“學足以濟其奸”,不學還好,有了學問更助長其作惡。
中國曆史上的奸臣,都是人才,都是學識一流的人才,像衆人皆知的秦桧,學問之好,頭腦之聰明,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一手遮天,蒙騙上面的人,其本事之大,可想而知。一個部下,能把高明的老板瞞住,看不到下面的事情,那絕非普通人所能做到。這些人往往都是“多聞之士”,學佛最容易犯這個毛病。
我經常公開告誡大家,菩薩道很不容易做到,以我自己爲例,如果今天有人要我只膀子,那我舍不得,我還要用它,…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五 持戒·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