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譬如我們說某人一毛不拔,下一句一定說:“一定有錢”,這是必然的,舍不得嘛!悭貪所累積的錢財就多了;慷慨好義的人大多沒錢,除非有特殊情況。所以中國人有一句古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心腸慈悲的人不帶兵,慷慨好義的人不作生意。有些同學出去作生意,我以八個字吩咐他,這是賺錢的原則:“愛錢如命,立地如釘”,站在那裏守著攤位像釘子釘在地上一樣,連吃飯都不重要,可以忍一忍,賺錢要緊,這樣才能發財。以佛法來講,這個基本道理就是以悭貪爲主。
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裏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悭貪嗎?絕對的悭貪。有時別人請你幫個忙,“等一下,我要上座盤腿,我功夫還沒有作完”,人死了都不管。因爲你貪圖成道,以爲這樣就可以成佛,成鬼啊!成什麼佛?真正學佛在那裏學?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于你擺出一副俨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坐在那裏佝腰偻背,好像老僧入定,實際上是在貪圖享受,自私自利,萬事不管,哄騙人家,唉呀!我在打坐用功,全是悭貪的心理。這方面的惡業是與生俱來的,修行就要在這些根本的地方下功夫,把自心悭貪的根根去掉。
嫉妒
嫉妒,嫉是嫉,妒是妒。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中國古人發現,嫉妒的情緒變化表現最明顯的是女性,並不是說男人沒有嫉妒心,男人同樣嫉妒得厲害。凡是衆生都有嫉妒心,不過女性表現最顯著,嫉到了極點就生病;妒到了極點,人的心都死了,像塊石頭一樣。
我經常跟青年朋友說笑話,嫉妒心理那裏沒有?女性最明顯,你到街上看看,一個女性在街上走,對面來了另一個女性,或者穿著比她漂亮,或者長得比她漂亮,或者手上拿個東西不同,她會斜起眼睛看,然後“碎”一聲,嫉妒。街上走路的人比你漂亮,同你什麼相幹嘛?她也看不慣,要嫉妒一下。女性類似這種心理可多了,或某件事,或某一點,人家只要有一點好處,她非嫉妒不可。
男性的嫉妒心似乎比女性好一點,其實一樣,但有所不同,在名利場中,在同事升遷的時候,或經理、老板對某人好一點,無比的嫉妒,“格老子,他算什麼?啐!”就這麼一聲啐!嫉妒,其他的可多啦!
嫉妒的心理也是與生俱來,現象非常多,這兩種心態是毒啊!根據佛經,嫉妒的心理是由男身轉女身的根本業力,這種心理非常巧妙。大家自我檢查,小時候同班同學,字寫得比自己好,文章作得比自己好,功課比自己強,你真佩服他嗎?你也沒有討厭他,不過你有個心理:“我自尊心很強耶!”,“我自尊心受了傷害”,什麼叫自尊心啊?嫉妒,講好聽點叫自尊心,那是給你遮羞,那是痱子粉。所謂自尊心就是增上慢、我慢,變個名字叫自尊心。爲什麼要自尊啊?以自己爲中心,自己吹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自己,越看越偉大,那叫自尊心?那是我慢,因爲我慢而變成嫉妒。
我們看曆史上有很多人物、很多朋友,談到曆史偶然想到一個問題,中國人講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前面四倫還講得過去,爲什麼加上朋友呢?朋友還是非常重要,朋友有時比父母、兄弟還重要,爲什麼呢?人有時遭遇某一種事,産生某一種心理,父母、兄弟、夫妻不一定幫得上忙,唯有朋友才能解決。然而中國曆史上標榜朋友之道的,也只有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難道中國幾千年曆史只有他們兩人之間有朋友之道?當然不是,除了他們之外,在非知識分子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反而不容易做到。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我最近寫給別人一副與此有關的對聯,“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爲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爲他思想不複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于平凡。
管仲與鮑叔牙是知識分子的交情,他們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爲什麼?管仲窮困可憐的時候,兩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個性素來如此,結帳時總要多拿一些。譬如賺一百萬,他要拿八十萬,鮑叔牙說拿去。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當宰相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死了怎麼辦?宰相找誰呢?以我們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薦鮑叔牙。齊桓公也問管仲,鮑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說不可以,因爲鮑叔牙個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過分的好,胸襟無法包羅萬象,不能當宰相。于是阻止齊桓公找鮑叔牙當宰相,而另外推薦其他的人。
所謂知己朋友在那裏?假使是別人,一定這麼想:我跟你管仲幾十年朋友,窮的時候是我培養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協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殺頭的,現在你當了幾十年宰相,死了這個位子也該讓我坐坐,連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卻反對。一般人一定會罵管仲可惡。可是鮑叔牙一聽到管仲告訴齊桓公不要讓他當宰相,卻非常感謝,“只有管仲知道我”。實際上管仲是愛護他,宰相肚裏能撐船,個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會被自己搞砸;管仲爲了保全鮑叔牙而反對他當宰相,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愛護他。他們兩人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的心理,這個相當難。
嫉妒的心理很可怕,以我的看法,男女之間也有嫉妒,新婚夫婦最要好了吧!彼此也有嫉妒,信不信?研究心理學的去研究看看,如果夫婦倆到某個場合,有很多人贊美太太,丈夫心裏很不舒服,別說男人贊美他的太太,就是女人贊美太太多了,沒有誇贊先生一句,坐在那裏心裏真不是味道。反過來看,在某個場合贊美先生的多,太太雖然高興,心裏不是味道,這“不是味道”的心理就是嫉妒。你以爲夫婦之間不嫉妒啊?你以爲兄弟之間不嫉妒啊?連父子、師生之間都在嫉妒啊!
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麼?只有幫助人,只有恭維人,只有培養人,都希望別人好,一切榮耀都歸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麼叫學佛?這就是學佛啊!你以爲磕頭拜佛,念經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學佛?你還是求這四個字保佑你好一點,你把悭貪嫉妒這四個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還有余。
自贊毀他
跟著悭貪嫉妒而來的,是“自贊毀他”。在這裏的同學每天誦戒,都知道菩薩戒第一條,最嚴重的就是“自贊毀他”,自己贊歎自己,毀謗人家。這種心理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多得很,尤其這方面心理業力重的人更厲害。這幾十年我看的很多,尤其在競選時,現在的競選都在自贊毀他。拜托拜托!懇請惠賜一票,我怎麼怎麼好,某人如何如何不好,千萬不要投他的票。有些毀人家的話極其高明:
“某某人你認識嗎?”
“認識啊!”
“你看此人學識怎麼樣?品德怎麼樣?”
“自贊毀他”技術高明的人,可用一個字形容:“奸”,若有人問他某某人怎麼樣,他就說:“他啊!不知道!”這種人最壞了,很多人在我面前做這種動作(行爲),我心裏就知道這種人非常壞,那是一把無形的刀在殺人,也就是孔子所講的“浸潤之谮,膚受之愬”,“谮”即講人家的壞話,“愬”是心理的埋怨攻擊。這種攻擊好像是在皮膚上摳你一下,看起來沒有關系,無大礙,慢慢摳久了就爛了。曆史讀多了就知道,奸臣毀磅忠臣都用這個辦法,今天搞一點,明天搞一點,累積多了,使皇帝不知不覺對那個忠臣生起厭惡之心,最後非殺了他不可。
自贊毀他的方法很多,再不然在他人背後講壞話,用盡心機毀人家。你說這是爲什麼呢?他也不爲什麼,這樣才過瘾啊!
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很謙虛,看到人那種彎腰弓背,打躬作揖,講起話來又那種謙恭,這都是自贊,在謙虛中充分表現傲慢。
所以,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的心理、行爲,與修行是絕對關聯的。止觀法門的觀心,就是觀這些。你以爲坐在那裏觀心,啊!我得一個清靜,啊!氣脈動了,到了屁股了,啊!到了頭頂了,督脈通了,通你的鬼!你悭貪嫉妒的心理牢固得很,動都沒動過。
注意啊!“自贊毀他”是兩個字單獨成立一個心理觀念,自贊是一個心理觀念,毀他是一個心理觀念。“悭貪嫉妒”則是四個不同的心理觀念。綜合而言,悭貪嫉妒必然會自贊毀他。
佛繼續告訴文殊菩薩,一切衆生都在悭貪嫉妒、自贊毀他。關于這些心理行爲,真正要學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輕易放過每一個字,怎麼說呢?當我們看到經文,就要確實徹底地檢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爲和心理狀況。譬如我們講戒,傳統佛法的大乘戒律,第一條就不能自贊毀他。自贊毀他是菩薩道中最嚴重的事,如果拿這四個字與一般心理學一起研究,你看這個社會活著的人,那一個不是走這條路線?如果不自贊毀他,就沒有辦法活下去,爲了想出人頭地,總想盡辦法去傷害別人。假定有人自己站起來,不但沒有傷害別人,同時使別人也站起來,這就是菩薩道,學佛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然而一般人做不到,自己站起來都犯了菩薩戒,在自贊,在毀他,都是毀謗他人,自己才成功。
我們看中國文化中,唐宋以來有多少文人、文學家對亂世戰爭厭惡的描述之詞,像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詩:
勸君莫覓封侯印 一將功成萬骨枯
戰爭的狀態豈止如此?唐末天下大亂,韓愈一路逃難所看到的景況是:
千家村落如寒食 不見人煙只見花
清明前夕叫寒食,一路下來,走過千千萬萬人家,或行過一省、兩省,連個人影子都沒有,只見房子裏長出野花、野草,那是個什麼境界?
所以我常說,英雄的…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五 持戒·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