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快。有一個又窮又幹又癟的羅漢在打坐,我跑到他身上找不到東西吃,塊餓死了。變成跳蚤的提婆達多吃得烏黑油亮,我問他:你老哥在那裏謀生呢?他告訴我,羅漢入定,頭頂正好充滿血,爬到頭頂上咬一口就吃飽了。我聽跳蚤的話,到羅漢頭上咬一口,結果這位羅漢入定蠻好,但是身見沒有忘,他一痛,手一捏就把我捏死了。”佛說他變成虱子已經夠可憐,提婆達多還要變跳蚤來害他一下。
然而,佛講到法華經時才說:“你們別搞錯啦!提婆達多是何許人也?他是我最初發心學佛時的老師。他引導我,怕我道心退轉,所以生生世世來折磨我,其實他早已成就,你以爲他真下地獄啊?”阿難同其兄弟觀察提婆達多在最深一層地獄。阿難請求世尊用神通把提婆達多從地獄度上來。佛說:“阿難你好愚癡啊!不是我不肯度他,是他不肯離開地獄。”阿難不信,佛把阿難送到地獄,果然看到提婆達多,阿難問哥哥在地獄苦不苦?提婆達多回答說:“哼!我在這裏比叁禅天還要快樂,有什麼苦?”阿難問他想不想離開地獄,提婆達多說:“去!去!去!誰把你送下來的?我在這裏比叁禅天境界還快樂,爲何要離開?”這是個大秘密。所以地藏王菩薩願意在地獄等我們,等我們這些業障重的衆生下去。
舍惡行善
但是話又說回來,有些人以惡法爲樂,不肯舍,縱然度他,他也不願意舍棄惡法,修習善法。這些人在叁惡道中,“以彼如來本願威力”,因藥師如來願力宏大的關系;“今其現前,暫聞名號”,怎麼講“令其現前”?注意喲!靈光一現,忽然莫名其妙的聽到藥師佛的名號;或者自己多生累劫的因緣,因爲藥師佛的本願、願力、光明、名號的力量,在他睡夢中偶然現一下;或者臨死的時候見到佛或佛光現一下就消失,如“西藏度亡經”所說。
“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受到佛的威神或佛光所照,從叁惡道中脫離,投生變人。“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得了人身以後,具備了正見,也相當精進修道。所以有許多剛從叁惡道中來的人,因爲曾蒙佛光加庇,修行精進而有正見。這些人善根具足,很容易做到“善調意樂”;沒有正見,很難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的思想意識,一天到晚都在煩惱、憤恨、痛苦、憂愁中,意境上沒有一刹那的快樂。
這些人等,善于調整自己的意樂,因此也能出家。“非家”就是出家,不是一般人世間的家庭,而是如來法王之家。慢慢在佛法中受持戒律的學處,聲聞、緣覺、菩薩戒叁學處,再加上這一生有真正正見的修持,又肯求多聞,又能理解一切經典甚深意義,遠離增上慢心,不毀謗正法,不爲魔作伴侶,而漸漸修習諸菩薩行。修菩薩道,行菩薩萬行,不是一時能夠做到的,而是“漸次修行”,在大乘道上慢慢求進步,最後得到圓滿菩提成就而成佛。
行到有功即是德
戒,是一切要有正見,而且最重要的是去除增上慢心,以多聞培養自己的正見,因得正見而戒行清淨。不得正見,一切衆生自心已經成病了,縱然聞藥師如來名號,也很難相感應。由于有正見,聞到藥師如來名號,即身就得感應,即身可得成就。
其實一切佛法,不論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緣,大乘的六度萬行,一切都是戒。所謂戒就是行,什麼行呢?爲善去惡而止于至善,行到了就是有功,就是德行的成就,所以千萬注意古人的一句話:“行到有功即是德”,也就是事到有功即是德。什麼是功德呢?必須一切有成果,行爲到了,有成果,有功勳,才是真正的德行。譬如有一天和大家一起吃飯,跟同學們談起,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做最起碼的一件小事,像抹個桌子清掃室內環境,我們可以反省自己,誰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句話?往往是五分鍾熱度。
也許同學知道我有過分的潔癖,而且還有整齊癖,東西一定要擺整齊。有一次某某教授與另一位教授談話,在我案頭拿了一本便條紙做紀錄,用完了又放回原位,放得很整齊。他一邊放一邊戰戰兢兢地看我,深怕自己放得不整齊。我曉得他平常在家裏不是這樣做,因爲有太太服侍他。當著我的面,惴惴不安,特別要把紙條放整齊,意思是說:這回我總合你的意了吧!結果他放好後,我又把本子拿起來,重新放一次,這下他傻住了。當時有很多長官、客人在座,他不好意思問我,我也不會講。過了叁天他來了,我跟他提起這件事,他說是啊!老師,我曉得在你面前放東西要放得很整齊。我說你放得很整齊沒錯,那是表面上看起來很整齊,實際上那本便條紙下面有幾張折到被壓住,你卻沒有看到,因爲你過于小心,眼睛又不斷看著我,所以沒有注意到下面。
一個人行菩薩道,講到戒的行爲,像這樣小的一個動作都不能馬虎。“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這就是戒。我常跟同學們說,我曉得你們很發心,發心是佛家的話,就是一般人說的立志。但是我曉得不到叁天,第四天就松懈了,慢慢地不動了。一個人入世也好,出世也好,一生有沒有成就,就看他能不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是非常難做到,因爲環境的改變,自己馬上變了。變了還找許多理由原諒自己,爲自己作解釋,結果還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都是別人,再不然就說這裏的環境不好。
所以大乘佛法的布施就是戒,布施就是犧牲自我。誰能夠真正犧牲自我?做不到的。朋友生病了,自告奮勇來幫忙照顧,叁天?叁個月?叁年?乃至十年?你不會埋怨自己嗎?不埋怨他,也會自己埋怨自己,唉!找當初爲什麼要答應呢?對不對?所以很難啊!修行要在這些行爲上下功夫,由心裏的行到外面的行爲,因此說“行到有功即是德”。功德不成就,想修道打坐開悟?行嗎?那你早“誤”了,耽誤了。
學佛注重在行
所以一切在行,尤其目前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崇尚談禅,千萬要注意,真正的禅宗是行到,不是嘴裏講的口頭禅。光談禅沒有用,要行到,因此要特別注重達摩祖師所傳的禅宗,達摩禅以二入及四行爲要義。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行都要做到。如果行不到,在見解上偶然有超脫的見解,在修定的心境上打起坐來偶然有一下空靈,那不是禅,那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個藝術家、文學家,乃至一個極度勞苦的人,挑個擔子行百裏路,偶然把擔子一放,地上一坐,心情一松,此時沒有雜念,很清淨。要得到心境的清淨很容易,可以用各種方法做到,但那不是禅。如果認爲這就是道,學佛到最後什麼都沒學到,只學會偷懶,貪圖那一點清淨;而那並不是畢竟清淨,真清淨是功德圓滿。
功德是在行上來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來在享受嘛!兩腿一盤,眼睛一閉,萬事不管,天地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享受?這是絕對的自私自利。但是話又說回來,打坐不需要嗎?需要啊!那是先訓練你自己的起心動念,或者空掉念頭,或者克製念頭,或者爲善去惡的訓練。
譬如某天有位同學答應要來這裏工作,結果搞了一天就不來了,而且也不告訴我一聲,這是學佛的行爲嗎?連這麼一件小事都做不到,學個什麼佛?做人連信義都沒有,還學佛?什麼叫信?言出有信,不來也該有個理由嘛!一天到晚婆婆媽媽說自己學佛,自欺欺人。
學佛注重在行,不在枯坐。天天在家裏坐,坐一萬年也坐不出個道理來啊!光打坐可以成佛?那外面的石獅子坐在那裏風雨無阻地動都不動,坐了二、叁十年不是得道啦?行不到沒有用啊!千萬注意。
悭貪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
複次,以現代白話文解釋就是再說,現在再告訴你。我們看佛經,大家往往都會被它的宗教氣氛、宗教形式所覆蔽,實際上它與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講做人做事的“行”是完全合一的。不過,在合一中又有所不同,孔孟之道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佛家講做人做事是從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從內心開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乃至慢慢觀察自心,起心動念是否純善,到了完全沒有惡念還不算數,乃至惡念空,善念也空,恢複到本來非善非惡、無我無心這個畢竟的清淨,才是正路。
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衆生基本心理上的壞習性。佛再次告訴文殊菩薩說“若諸有情”,世界上一切有靈知、有思想、有感情的衆生稱爲有情。悭貪嫉妒是四個心理習性,我們曾經講過。悭吝表現出來的行爲與節儉差不多,但有所不同。例如以儒家道理來說,我們對朋友、親戚、父母、兄弟子女等人,乃至對社會上其他不相幹的人,舍不得幫助別人就是悭吝,而不是儉省;對自己要求非常儉省、珍惜則是節儉,不是悭吝。吝是一個人對任何東西都舍不得,抓得很緊,這還屬于比較淺的一層,再深一層就是悭了,內心非常堅固的吝是悭。
內心悭吝是怎麼來的?要仔細反省,尤其大家學佛學禅,處處要觀心,觀察自己做人做事的起心動念,悭吝是從自我來的,因爲一切都是我第一。比方我原來坐在一個涼快的地方,來了一個胖子,天氣熱得不得了,想在邊上坐一坐涼快涼快,我故意不動,甚至把屁股移過去多占一點位置。連這一點涼爽的風都不願意讓給別人,不讓人家占一點利益,這是悭吝,自我在作祟。
記得大概是叁十年前左右,不是現在這種社會狀況,有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在學佛?大家都說我學佛,我說沒有,因爲我沒有資格學佛,學佛談何容易?後來他問我什麼是菩薩?我告訴他,當你餓了叁天,而只得到僅有的一碗飯,看到別人也沒有飯吃,可以把這碗飯給別人吃,自己餓肚子,這是菩薩道。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算是學佛的人。之後他又問我菩薩在那裏?是不是在廟子上?我說菩薩在人世間,很多不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甚至什麼教都不信,但他們的行爲卻是菩薩。
貪,凡是悭吝的人必定貪,貪與悭吝是在一起…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五 持戒·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