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還要寫字呢!我做不到。頭、目、腦髓一切都拿來布施,我做不到。所以我不敢輕易說自己在學佛。但是我看到許多人一學佛以後,不管在家出家。經常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的毛病,我也常提醒他們注意,“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的是教主,是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可惜不是你也不是我呀!甚至還有一種謬論,常聽有些人說:“不識字、不研究佛經不要緊,六祖還不是照樣開悟,六祖並沒有靠讀書開悟。”我說:“那是六祖,你不是六祖半,更不是七祖,對吧?”六祖是沒有讀書,但是他碰到了五祖,有位好老師。像釋迦牟尼佛也不靠祖師開悟,他可沒說不讀書。釋迦牟尼佛在十八歲以前就成就世間一切學問,爲什麼你不肯讀書?不肯跟佛陀學呢?
學佛講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四無量心,早課晚課,不知念了多少遍。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也包括邪魔外道吧!無量,你學了幾個量?通通犯了增上慢戒。增上慢是個戒,增上慢的反面就是謙虛,絕對的謙虛,就是老子所講的“虛懷若谷”。所以,大家要學習不犯增上慢,這裏講的只是戒,更重要的是:要戒除增上慢的心,才會增長多聞。
我經常碰到學術界學識很好的人,一來,一談問題,劈頭就是一句:“我問你一個問題”,我就眼睛看看他。他再說什麼,我說我不懂。他說我問你,我說我不懂。用這種態度、這種口氣請教別人問題,多大的增上慢!連個請問、請教的“請”字都不肯用。
增上慢的果報是什麼?往下看。
“覆蔽心故”,增上慢把自己的本心蓋住了,以爲自己了不起,自認爲自己觀念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也許現在我年紀大了,比較少見;年輕時在大陸上看到增上慢的人可多啦!他們的聲望、名氣都嚇死人的,那種增上慢之重,那真是不得了。話說回來,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相當增上慢。
過去,看到老一輩的大居士,學識、名氣都是第一流,到了生病、臨死的時候,手忙腳亂,痛苦萬分,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候所有的學問、佛法都不得力。最後一大堆人圍著他,大居士告誡後生晚輩:“你們以後還是老老實實念佛吧!”我不提名字,一提名字就犯了增上慢戒,大概你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究其原因,沒有真正的修持,因爲學問好,文章比人家寫得好,所以就犯了增上慢戒。
這種增上慢沒有方法製服,除非你比他還要慢,那麼如何做到呢?你要多聞,學問要比他好,有正見,有真修持,否則沒有辦法。
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學問越好,所知障越多,修道證道越難,他生來世的果報,永遠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學者,不能證果。不但大乘菩薩果位證不到,小乘的果位也不可能。
你們常挂在嘴邊的“外道、外道”,外道並不是你們所想像的其他宗教,或是邪魔歪道,外到那裏去啊?凡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有學問,有思想,能言善辨,講理頭頭是道,叫他拿身心來證明,一無所能,因思想、念頭靜不下來,不能專一,不能定。所以學問越好,越容易産生增上慢,自己把自己的本心本性蓋住了,自是非他,自己認爲自己的觀念才是對的,別人不對。
所以,大乘菩薩道的大戒第一條就是“自贊毀他”,大乘菩薩道首先要學習的是真正的謙虛。
我常跟同學說,我看到學者就怕,看到文人就怕,看到藝術家就怕,看到能幹的人就怕,很多人看了就怕,怕什麼?自古以來,文人、學者、藝術家都犯了同一毛病:“文人相輕”,看不起別人,文章是自己的好,兒子是自己的好,不過妻子是別人的好,是不是這樣?
我們小時候讀過一首名詩:
天下文章在叁江 叁江文章屬我鄉
我鄉文章算舍弟 舍弟隨我學文章
叁江就是江蘇、浙江、江西。講了半天還是我第一。文人個個如此,人人一樣。算命的、看相的、玩藝術的,都彼此“千古相輕”,相互妒嫉,甚至于打架。看別人生意好就眼紅,某某人八字算得好也不服氣。
搞宗教的,基督教、佛教、天主教都是“千古相嫉”。你的廟子旺,我的廟子不旺,恨死你,恨不得夜裏一把火燒了你的廟子,或念個咒子把你的廟子毀掉。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是古人說的,我則加了兩句:“江湖千古相仇,宗教千古相嫉”,我叁樣都碰到過,真是可憐哪!有時我閉眼睛一想,都覺得還很稀奇,在“千古相輕”、“千古相嫉”,“千古相仇”幾重的壓力之下,竟然還能活,而且活到幾十歲,也差不多啦!
談這些事實和道理,就在說明人根本是所犯的錯誤,就是慢心太重,自贊毀他,認爲自己都是對的。我經常講,天地間的人,絕沒有自己承認自己犯錯的,都是別人不對。我坐計程車有個習慣,一上車就先說:“對不起?請你幫我開到某某地方。”司機回頭看看我,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覺得你這個老頭真奇怪,怎麼說對不起?對我說:我從來沒見過你這樣的人。我說是啊!請你啊!麻煩你,勞駕你。最後我下車又對司機說:“謝謝你啊!”
任何人只要一犯錯,他心裏也明白,臉色立刻變紅,過了一會兒,自己再一想,馬上又找了很多理由支援自己,認爲自己的對,錯的還是你。你看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這樣?當然包括我在內。
嫌謗正法
人都是“自贊毀他”,我的對,錯的是別人,因此不叫做修行人,因此不能成道。更加嚴重的是:“嫌謗正法,爲魔伴黨”。謗是毀謗正法,注意“正法”這兩個字。什麼是正法?很難說,你說佛教是正法,他說其他宗教也不是邪教,到底那個宗教才是正法?宗教有一個相同點,真正的教義,誰的高深?誰的徹底?另外再討論,這裏不談。但是,一般的宗教徒喜歡毀謗人家的信仰,認爲不是正法。
什麼叫正法?沒有悟道,沒有證得實相,你知道什麼是正法?沒有正見,何以知道正法?正法又是那一法?根據佛經,自己去看看,你去找出來那一法是正法?
當然,叁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緣是正法,聲聞、緣覺是正法。但是到了“楞嚴經”,佛親口將聲聞緣覺斥爲外道;到了“法華經”,佛說沒有叁乘道,只有一乘道;到了“金剛經”,佛說未曾說過一個法,沒有說過一個字,一概否認。請問那一樣是正法?不要認爲我一學佛,我的就是正法,這是增上慢,正是毀謗正法。“正”的上面還有個“不”字,合起來念是什麼字?叫阿歪。
真的正法是無可說的,我們今天在這裏講“藥師經”已經是多余的了;沒有講“藥師經”以前早就大徹大悟,這才是正法。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是外道,也樣樣都是正道。所以禅宗六祖對當時的弟子們所開示的話,有他的正確理由,六祖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所以,正法在那裏?正法在正知見--正知正見。然而嚴格說起來,真正的正知見對不對呢?還不行,你還要無一法可得,真了了,無正無邪,無善無惡,無是無非,連無也無,那差不多進入正法了,否則一切人說法都不是正法。像我現在上課,現在說法可以說在誹謗正法,因爲正法無可說。
謗字上面還有個嫌字,嫌是討厭。很多人的根器不能跟他講正法,一講正法,他就討厭,自然無緣,他也聽不進去。你們將來年紀大了,慢慢變成善知識,就有了經驗,對方不但聽不進去,你正要告訴他時,他馬上走開,使人內心真是無比的憐憫,無比的悲傷,那真是沒有辦法。所以我有時候婆婆媽媽,“你注意聽,不准多說話”,這樣他還是聽不到,不相幹的話他聽進去了。重覆叁次以後。我就不再講了。爲什麼?他的業力太重,非要等他業力消了,轉了好幾大圈過來再說吧。眼前你就是想慈悲也沒有辦法,你讓他出去磨煉,消業障是大慈悲;不去受些苦,不去受挫折,業障消得慢。
所以,有許多人嫌謗正法,討厭正法。你自己知道嗎?不容易知道。很多年紀大的人跟我談話,你跟他講了一百次,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我說我已經告訴你了,他又說:“老師啊!我忘記了。”不曉得多煩啊!只好用極大的耐性、極大的智慧去教導他。
這些情形都是嫌謗正法。嫌謗正法是怎麼來的?就是從“我慢”、“增上慢”心理而來,所以要戒慢心。
“藥師經”這一段講戒律的重點,首先要我們好好熟悉戒律,然後好好守戒,不要破戒;要不破戒必須有正見、多聞;要正見、多聞的最主要條件,必須去掉增上慢,去掉以自我爲主的心理。所以,歸根就柢,重點還是在一個“增上慢”。經文的要點搞清楚了沒有?不要又被自己的慢心蓋住了。
邪見與正見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自行邪見”,什麼是邪見?在哲學道理及佛學因明的論辯中,很難下一定論。但是,我們所講的邪見,除了正見以外,妨礙我們成道的心理觀念和思想,歸納起來有五大類(一)身見(二)邊見(叁)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見。
所謂見,不是用眼睛看,譬如我們通常都會說某人有沒有見解,以現代話來說就是有沒有正確的觀念。什麼叫觀念?一般人如果沒有正式學過哲學,只曉得說:“你觀念不對”,並不完全清楚觀念的意思。觀念就是見,你的思想見解構成了心理上的一個確定的力量,就叫觀念;你認爲這樣對或不對,就是習慣性的觀念。換句話說,第六意識非常堅固,認爲這個理解、看法是對的,就是觀念。
譬如我們老一輩的人有一個很古老的觀念--穿長袍。舊社會沒有電風扇,夏天要去看朋友或者見長輩,非穿長袍不可,熱得汗流浃背也不敢脫。萬一在家裏穿個短褂,聽到某位長輩或老師來了,趕緊跑進房裏穿上長袍,一邊扣鈕子一邊說:“對不住,對不住,馬上來。”長輩說:“沒關系,熱天無君子嘛!寬衣、寬衣。”這邊回答:“不敢,不敢。”那邊再說:“寬衣,寬衣。”摧了兩聲才敢把長袍脫了。在古代這裏禮貌,是觀念形成的一種習慣,現…
《藥師經的濟世觀 第五 持戒· 等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