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一切衆生的業力煩惱也同樣地無量無邊。這兩個是相等的,你不要以爲佛的威力大,其實衆生的業力也很大。如果衆生的業力不大,我們這社會哪來這麼多煩惱?所以都在魔怨中。衆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的種類就不再重複了。魔就是業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
沒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爲處處有魔怨障礙,你剛剛進一步,障礙就來了,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才清淨了幾天,別的煩惱就來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進步一尺,魔怨進步十尺。但是我告訴你,真修菩薩道不怕魔怨,還希望有魔怨,所謂「欲堅道力憑魔力」,這個堅就是忍辱、堅忍。你每打贏一次,你的功夫就躍進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月蓋王子發的願,就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子,不怕魔怨,不怕磨難,努力向前。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于末後,守護法城。」藥王如來明白月蓋王子的心念,就爲他授記。授記就是灌頂,是要入定,然後把法界的智慧光明,灌輸給被受記的人。藥王如來作預言說,你在末法時代還要來的,會當個大護法。在末法時代保護正法是非常難的。正法時代弘法容易,修持也容易成就,看經典的記載,古人成就又多又快。現在好像都沒什麼人成就,就因爲障礙愈來愈多。藥王如來交待給月蓋王子的,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于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輪,隨而分布。」釋迦牟尼佛繼續對天帝說,當時月蓋王子因爲受了加被,得清淨心,再聽佛爲他授記,因此得了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不是一出家就成道了,出家修習一切善法,晝夜精進,不久後得了五種神通(還沒有得第六通的漏盡通),修成了菩薩道,得陀羅尼總持法門,學問高,辯才無礙。在藥王如來涅槃之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維持正法經過十小劫。因此藥王如來的佛法,因他而能夠留傳世間,這是他的功勞。
這句話要注意「見法清淨」,真正學佛,不管你學哪一種法門,是以見地爲最難。禅宗祖師選弟子,首先注重「具見」,具備遠大的眼光,高深的見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見地不真的話,修持就很難了,什麼是見?等于去到一個地方,一見很危險就走了;或者一見很適合自己就留住。這個見地是在自己,很要緊的,不要靠老師還是靠別人。見地是智慧來的,我常常大聲疾呼,學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這個見地就是智慧之見。
能「見法清淨」就是認清什麼是佛法的正見,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淨,才有資格算是佛弟子,才會聽見佛爲你授記。雖然釋迦牟尼佛不在世間了,你能見法清淨,就會明白十方叁世佛都還在,沒有涅槃,就會曉得佛在給你授記。爲什麼你見不到佛?因爲你不能見法清淨。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于此身,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衆生,得生天上。」這就是月蓋王子一個人的作用,所以人才之重要,像這樣的人,在中國古文來講是「不世而出」,不是每一個時代都有的,也許幾千年只出一個。
月蓋王子比丘住世,毫不懈怠地守護正法,他教化了無數的人,每一個都得到了大徹大悟,永不動搖。還有無數的人,雖然沒有大徹大悟,也證了小乘羅漢果。再其次也有無數人,因而在肉身結束時能夠升天。他的功德實在太大了。
各位從事教育的人要小心,好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有像月蓋王子一樣的功德;不好的,真是誤人子弟啊!罪過大于搶匪。很多資質很好的年輕人,就是被教育耽誤了。教育失敗,對國家社會都有很嚴重的後果,是很令人痛心的。當然,今天的教育不行,不能只怪學校,也不能只怪老師。老師也是人家的兒女,都是家裏沒教好。所以現在從家長起就要再教育,他們才能教好後一代。但是有誰能來教呢?除非能找到月蓋王子。
賢劫中的千佛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焰如來。」現在釋迦牟尼佛把故事說完了,他就問天帝,你知不知道月蓋王子的父親寶蓋聖王是誰?他現在在另外一個世界成佛,叫寶焰如來。我們念千佛名號中,就有他。
「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他有一千個兒子也都成了佛,就是要在我們這個劫數(賢聖劫)中出世的一千個佛。
「從迦羅鸠孫馱爲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迦羅鸠孫馱在別的經上,翻成拘留孫佛,都是譯音,是這個劫數的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是彌勒佛,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的,是韋馱菩薩,佛號是樓至佛,因爲他發願爲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護法。
「月蓋比丘則我身是。」那個月蓋王子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那維摩居士呢?他是第幾位?其實他在古老劫數早已成佛,只是來這裏湊湊熱鬧。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于諸供養爲上爲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于佛。」釋迦牟尼佛最後告訴天帝,要知道佛法的要點,依佛的教導去修持就是法供養,而法供養是所有供養中最高的,所以你要以法供養來供養佛。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法供養品第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