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一切众生的业力烦恼也同样地无量无边。这两个是相等的,你不要以为佛的威力大,其实众生的业力也很大。如果众生的业力不大,我们这社会哪来这么多烦恼?所以都在魔怨中。众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的种类就不再重复了。魔就是业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
没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为处处有魔怨障碍,你刚刚进一步,障碍就来了,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才清净了几天,别的烦恼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进步一尺,魔怨进步十尺。但是我告诉你,真修菩萨道不怕魔怨,还希望有魔怨,所谓「欲坚道力凭魔力」,这个坚就是忍辱、坚忍。你每打赢一次,你的功夫就跃进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月盖王子发的愿,就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子,不怕魔怨,不怕磨难,努力向前。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药王如来明白月盖王子的心念,就为他授记。授记就是灌顶,是要入定,然后把法界的智慧光明,灌输给被受记的人。药王如来作预言说,你在末法时代还要来的,会当个大护法。在末法时代保护正法是非常难的。正法时代弘法容易,修持也容易成就,看经典的记载,古人成就又多又快。现在好像都没什么人成就,就因为障碍愈来愈多。药王如来交待给月盖王子的,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释迦牟尼佛继续对天帝说,当时月盖王子因为受了加被,得清净心,再听佛为他授记,因此得了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不是一出家就成道了,出家修习一切善法,昼夜精进,不久后得了五种神通(还没有得第六通的漏尽通),修成了菩萨道,得陀罗尼总持法门,学问高,辩才无碍。在药王如来涅槃之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维持正法经过十小劫。因此药王如来的佛法,因他而能够留传世间,这是他的功劳。
这句话要注意「见法清净」,真正学佛,不管你学哪一种法门,是以见地为最难。禅宗祖师选弟子,首先注重「具见」,具备远大的眼光,高深的见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见地不真的话,修持就很难了,什么是见?等于去到一个地方,一见很危险就走了;或者一见很适合自己就留住。这个见地是在自己,很要紧的,不要靠老师还是靠别人。见地是智慧来的,我常常大声疾呼,学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这个见地就是智慧之见。
能「见法清净」就是认清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净,才有资格算是佛弟子,才会听见佛为你授记。虽然释迦牟尼佛不在世间了,你能见法清净,就会明白十方三世佛都还在,没有涅槃,就会晓得佛在给你授记。为什么你见不到佛?因为你不能见法清净。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这就是月盖王子一个人的作用,所以人才之重要,像这样的人,在中国古文来讲是「不世而出」,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的,也许几千年只出一个。
月盖王子比丘住世,毫不懈怠地守护正法,他教化了无数的人,每一个都得到了大彻大悟,永不动摇。还有无数的人,虽然没有大彻大悟,也证了小乘罗汉果。再其次也有无数人,因而在肉身结束时能够升天。他的功德实在太大了。
各位从事教育的人要小心,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像月盖王子一样的功德;不好的,真是误人子弟啊!罪过大于抢匪。很多资质很好的年轻人,就是被教育耽误了。教育失败,对国家社会都有很严重的后果,是很令人痛心的。当然,今天的教育不行,不能只怪学校,也不能只怪老师。老师也是人家的儿女,都是家里没教好。所以现在从家长起就要再教育,他们才能教好后一代。但是有谁能来教呢?除非能找到月盖王子。
贤劫中的千佛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现在释迦牟尼佛把故事说完了,他就问天帝,你知不知道月盖王子的父亲宝盖圣王是谁?他现在在另外一个世界成佛,叫宝焰如来。我们念千佛名号中,就有他。
「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他有一千个儿子也都成了佛,就是要在我们这个劫数(贤圣劫)中出世的一千个佛。
「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迦罗鸠孙驮在别的经上,翻成拘留孙佛,都是译音,是这个劫数的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是弥勒佛,千佛中最后一位成佛的,是韦驮菩萨,佛号是楼至佛,因为他发愿为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
「月盖比丘则我身是。」那个月盖王子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那维摩居士呢?他是第几位?其实他在古老劫数早已成佛,只是来这里凑凑热闹。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释迦牟尼佛最后告诉天帝,要知道佛法的要点,依佛的教导去修持就是法供养,而法供养是所有供养中最高的,所以你要以法供养来供养佛。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法供养品第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