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P11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不明白呢?

  「修四無量心,開梵天道。」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菩薩道的基本。怎麼叫無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無限的,胸襟開擴,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學佛先修十善業道,進一步修四無量心。修成了四無量心得什麼果報呢?梵天道。上面已經說得天人福了,還有梵天道嗎?修十善業道所得的果報,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報,有五欲之樂。修四無量心的果報,是欲界天再上一層,色界天的梵天之報。所以修四無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業道大。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勸請說法」在《普賢行願品》和其它經典中都常見到,是勸請諸佛菩薩和大善知識多多說法,就是弘揚教化。對別的教化也要隨喜,就是要多鼓勵,要「隨喜贊善」。

  大家讀到「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可能覺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爲什麼佛菩薩還要人家來勸他說法呢?可見說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諸位有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應該了解這種心情。所以諸佛菩薩有厭煩說法的心理,需要勸請,也需要鼓勵。古代的戒律有這一條,百裏之內有法師說法,不去隨喜贊善是犯菩薩戒的,因爲農業社會人口不稠密,文化不發達之故。現代都市交通發達,到處有善知識在說法,就不能嚴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機會還是要勸請說法,隨喜贊善。

  再從反面來講,經文這麼說,可見得衆生不願意做這件事。衆生的心理都希望讓別人來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來。

  其次,「隨喜贊善」是我們要多多學習的,不只是對諸佛菩薩如此,對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別人成功了、受人稱贊,自己就心生妒嫉,這是凡夫常有的心態,是不對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爲,應該稱贊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悭吝,連捧人家都不肯,這又不花本錢,爲什麼不幹?學佛不一定靠佛經,看到別人家不好的心理行爲,自己能引以爲誡,看到別人做了好事,能跟著起歡喜心,也是菩薩道。因爲一般人不但不愛隨喜贊善,反而愛批評別人,所以造的口業也特別多。

  能做到上兩句經文,果報至少是「得佛音聲」,來生的聲音悅耳。聲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黴。爲什麼?因爲內相不好,聲音破,就破了福氣,也就是前生吝于贊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聲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員,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來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隨喜贊善。佛的音聲我們沒有聽過,但是經上的記載是,聽了可以使人開悟,心情甯靜,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積來的。

  「身口意善,得佛威儀。」能起心動念,外在行爲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莊嚴形像,這也都是靠功德累積而來的。

  這些福報要怎麼樣才修得到呢?第一步,要作好人做好事,淨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進一步,修四無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不以此爲滿足,還要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學佛就是這樣學的,不是南無南無才算學佛。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這不是聲聞緣覺衆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們多半是出家衆,專修聲聞緣覺,固然少了做惡事的機會,但是離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薩道。大乘之道是積極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進染缸而不被汙染,是多麼的難!所以菩薩修大乘道,難行而行,不斷地進步,善上加善。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以大乘道,勸出家的小乘弟子們,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轉勝的菩薩道。

  「心無放逸,不失衆善。」堅持自己心念,毫不放松地行一切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爲。」這一篇講大乘菩薩道的緣由,是上方衆香國的菩薩,來向釋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們「菩薩不盡有爲,不住無爲。」的道理。「不盡有爲」是無止盡地修有爲法,不是空,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

  不盡有爲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去做,否則善事反而會成惡事。我常說,害人利己的事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可以做,可是世人都是拚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大家檢查檢查自己和社會上許多的行爲,是不是害人不利己的事居多?所以菩薩道是要「悲智雙運」,「智不住叁有,悲不入涅槃」。

  「何謂菩薩不住無爲?」現在佛要交待「不住無爲」的道理。無爲是得了道,證得涅槃。菩薩爲什麼不住那個境界呢?

  「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空、無相、無作(或稱無願)是大乘的叁解脫。空,是一切本空,開始學佛以空爲基礎;無相,是不著相,不被現象欺騙;無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爲過了就算了(無願是沒有帶著什麼爲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來的學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爲人說法。他問我一個問題,他那邊有對夫妻已經生有兩個女兒,還想再生一個兒子,前些時候一定要他來找我幫忙,我就說念念觀世音菩薩的白衣咒。結果第叁胎又生了個女兒,嘴上還缺一塊。這教授就問我爲什麼不靈。我告訴他,佛菩薩沒有保證過「有求必應」,這句話是後人寫的。何況「有求必應」還有一條:「誠則靈」,怎麼樣叫誠懇是很難的。一般人學佛都是以投資的觀念來學佛,根本不是學佛,靈不靈還是要配合善行。至于嘴唇畸型,你要去問一問那夫妻,在懷孕前和懷孕期是否吃了不對的藥物,這是很有可能的。行爲要自己負責的啊!全靠佛菩薩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絕對不會靈的。所以當菩薩也真難,這個來求願,那個也來求願,一不合願就變成怨了。

  因爲講到無願才想到這一件事,所謂無願就是儒家說的:行義所當爲之事,自己良心覺得應當幫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問代價。

  你們也許會問,叁解脫是空、無相、無作,那不是什麼都放下來了嗎?這裏佛經告訴你,「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知道空,但是絕對不入空,空了誰去救世界?大乘菩薩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無起就是不動心,學佛能夠不動心當然很好,但是大菩薩積極爲善,處處要找善事來做,不會以無起爲究竟。

  超越小乘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無常、苦、空、無我是佛法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礎。無常就是沒有永恒的存在;世間都是苦的,沒有樂的;一切本空;一切無我。可是到了大乘菩薩道,就要超越小乘的境界。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雖然看到一切是無常,可是對于行善去惡卻不厭倦。否則會認爲:既然作好事也無常,那何必做呢?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不畏生死之苦,以度衆生爲目的。

  「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雖然能觀成無我,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說法者也沒有聽法者,但是仍然不厭倦教化衆生,沒有退轉的心理。「誨人不倦」的原文出自《論語》。

  「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雖然曉得一切法空,入于涅槃而不會永遠住在涅槃中,會跳出涅槃清淨而做事作人。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雖然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能遠離一切世間所作所爲,可是身心仍然在修,在做一切善法。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歸到空。雖然明白本來無所歸,但還是以善法爲歸趣。

  「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雖然知道一切生生不已,本來無生,但是願意起心動念,挑負一切利益衆生的擔子。

  「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雖然已經證到無漏之果(凡夫都在漏中,向外放逸),有本事斷漏,而不斷。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雖然明白一切所行皆是空,但是能在空中挑起這個擔子,教化衆生。

  「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明知道空,而仍然發大悲心。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了解真正佛法只有一乘,所以不走小乘的路子。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明知世間一切法是虛幻的,不實在的,沒有人我,沒有主宰,本來無相,但是在自己所發的大願沒有完成之前,不斷地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屬于福德的菩薩道。「不虛福德禅定智慧」,就是不斷地精進修福德和修禅定智慧。

  佛在世的時候,他有一位比丘弟子要縫衣,因爲眼睛瞎了不能穿針線,就向四周求人幫忙。但是沒有人幫他,因爲師兄弟都在打坐。結果是佛親自去幫他穿針,這比丘向佛致謝並表示不敢勞駕佛。佛說這是應該的,也因爲是修福德。比丘聽了很訝異,您老都成佛了,還需要修福德嗎?佛告訴他,十方諸佛修福德的行爲是永無窮盡的。然後佛回轉來罵其它打坐的弟子,只顧自己修行,不肯幫人家,不修福德怎麼會得定?

  就算其它弟子得了定,這種定要來幹嘛?充其量變個植物人。福德真修圓滿了,你不打坐也會得定的。可是要注意,光修福德不修禅定智慧是很危險的,他生來世福報會很大,功名地位財富樣樣好,但會把你吞沒,你就完了。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爲。」明知道是空,不被空所吞沒,就是菩薩不住無爲的道理。還有,因爲菩薩道具足了福德,所以不停留在空的涅槃境界。

  「具智慧故,不盡有爲。」因爲菩薩道具足了智慧的成就,所以仍然無止盡地修有爲法,爲善。你看,不住無爲就是有,不盡有爲也是有。真正的菩薩道是嘴裏講空,處處是有。

  「大慈悲故,不住無爲。滿本願故,不盡有爲。」所以悲智雙運。

  「集法藥故,不住無爲。」大家都會念「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學了幾個法門?多學一個法門都不肯幹!說人家是外道魔道,你又不會,怎麼曉得他是外道魔道?你說你是學佛的,胡扯!你又不是佛。佛是外道魔道都會,所以他知道。可是你不行啊!我講這個話不是特意鼓勵你們去學外道魔道,而是說不要得少爲足,只得了一點點很淺薄的知識,就自以爲如何如何了。你的知識越多,越能夠幫助衆生,因此菩薩道忙得很,不住無爲。

  「隨授藥故,不盡有爲。」任何衆生有所求,要這個法門就給這個法門,將就度他,不盡有爲。

  「知衆生病故,不住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因爲知道衆生有各種不同的病痛煩惱,所以菩薩自己不住無爲空境,爲了替衆生治病,所以不盡有爲。

  什麼是菩薩道?梵文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衆生。雖然證到空了,還是大慈大悲要度盡衆生。所以佛菩薩是最多情的人,最多事的人。也有把菩薩翻成正士,或者開士,開明之士的意思。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佛最後作個總結,這個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就是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諸位菩薩應該要學的。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衆妙華,若幹種色,若幹種香,散徧叁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來自衆香國的菩薩們,聽了佛這一段話,皆大歡喜,以各種花散遍叁千大千世界,來供養佛,供養佛所說的法,供養所有的菩薩。然後向佛頂禮,贊歎了一番。說完了,他們又忽然消失,回衆香國去了。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