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香積佛品第十▪P7

  ..續本文上一頁怕,他生活上沒有馬虎過的,都很嚴謹,臉上也沒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學佛又講儒家,還是日本留學回來的。他上課還擺一本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旁邊,也是吃素的。我到現在還很懷念這位林老師,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講戒律都沒有他嚴格。

  第六句「以智慧攝愚癡」,這也不用說了。剛才說過,你要是能把十善業道同東西方文化的關系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學學理的研究,已經很高明了。

  第七句「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佛學中常提到叁災八難,叁災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難」是艱難困難的難。可是有時書上看到某人向某人問難,這是向人請教一個困難的問題,不是想要問倒人家的意思。八難是八種學佛的大困難,障礙我們學佛的前叁難是:地獄、餓鬼、畜生。一般說在這叁道中不能學佛,但是進一步說則不然,大乘道主張在這叁道中還是有化身菩薩在度衆生,這一點我們在此也不詳說了。

  另外五難是:一、盲聾瘖痖、二、世智辯聰、叁、佛前佛後,這些是人道學佛的障礙,下定決心學習,都可破除,所以佛經說我們這個世界苦樂參半,因此我們應當精進追求真谛。四、學佛難,北俱盧洲的人固然在物質精神上享受,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災難之一,常言也道「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五、無想天或雲長壽天,耽著禅定,不得聞法,也是災難。

  本經所講的八難,是八種突不破的困難,可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菩薩行的人,都有各種的辦法教化人突破這個困難。突破的方法如果發揮起來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餓鬼、度畜生的修法。我們有位同學是搞電子的專家,他做過研究,認爲電能比較強的,修道的成就也會比較快。他用各種動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試驗哪種動物的電能最強,結論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幾下子就産生電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認爲畜生道離人道也不太遠,是可以得度的。

  像這樣幫助衆生突破八難去修道,在別的佛國是沒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佛法本來只有一乘,譬如我們這裏的顯明老和尚,每星期四爲各位講《法華經》,他是正統講經說法,我不能與他比,我這不能算講經,只是和各位隨便作基礎佛法的研究。我鼓勵大家好好跟他學,老法師萬一涅槃了,天臺宗的分科判教就沒有人了。我爲什麼提這個?就是想起《法華經》上說,佛法只有一乘道,沒有分叁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無上乘,太難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聲聞緣覺等等,有種種不同的方便,這是其它佛國淨土所沒有的。譬如我們看淨土叁經,極樂世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本經在後面就說,與其它佛國世界的說法,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對照《華嚴經》的佛國世界的道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諸善根濟無德者」,這個世界的善知識們諸大菩薩,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門,幫助惡根深厚的人,以各種方法來感化他們。這也是同其它佛國世界不同的。

  最後,第十句,「以四攝成就衆生」,這個世界諸大菩薩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國世界沒有的。

  維摩居士說了這十種善業道,他不是說給香積佛國的菩薩聽的,這些菩薩也不是不懂,他們是和維摩居士唱雙簧,其實他是說給我們這個世界衆生聽的,學佛就是要走這十個路線。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香積佛國的菩薩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正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淨土的問題。他問,修大乘菩薩道的,要成就幾種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品德和行爲變得圓滿無缺,死後往生淨土?

  瘡是生瘡,疣是長贅肉瘤。瘡疣並不妨礙生命,但是會給生命帶來痛苦,是個病態。人在行爲上都有病態,我這個人就很不規矩,沒有資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爲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後,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別人。看一看這個人不是菩薩,那個人不夠資格作神父,卻從來不量量自己。這是犯了很大的錯誤,真學佛的人應該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任何一個人都免不了病態的,乃至連菩薩的行,有時都有病態。

  菩薩成就八法

  「維摩诘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維摩居士回答,要能夠成就八種法門,才做得到。

  「何等爲八?」有哪八種呢?你看下面所說的,與我們東方文化的教育有絕對的關聯。東方與佛法有密切的關系,東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多少次都提到東方。《維摩诘經》這一品,講的是上方香積佛國和吃飯的問題,我已經點出來,這裏吃的飯是思食和識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觸食。這個飯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會有成就的。下一品會呈現另一個佛國淨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東方。這個關聯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沒有注意,你們青年可以向這一方面努力。

  「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佛經都是用「饒益」,不是「利益」,因爲饒是充份地、盡量地的意思,光說利益不夠。維摩居士說的這第一個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東方文化、中國文化中處處都有。所以說東方早有古佛了,這也是佛經上的話。中國文化做好事叫作積陰德,就是「爲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會恭維你,就會消了自己的善業和福報。下面還有另一句話,「爲惡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糾正你。

  「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這是由戒律來的,佛經就是戒。戒律像是規範道德行爲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來,就是法律的哲學道理。醫學要有醫理,有人學醫但是不出來看病,因爲他學的是醫理學,是醫生的顧問。佛經就是戒律的法理,剛才講的十事善法是戒,現在講的成就八法也是戒。這些戒不用去戒壇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爲。

  我常提英雄與聖人的分界,現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聖人是征服自己,學佛就是學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難,征服自己更難。許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沒有辦法作聖賢,因爲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煩惱,建立在別人的身上;聖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煩惱,自己挑起來。聖人就是菩薩道,就是「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以我們看這些經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維摩诘經》有時真看不下去,因爲看了都做不到。以這一條來講,不要說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了,就算好朋友要我們分擔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誦經時最後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講過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經》,就是在講回向,例如「爲無爲」,又例如「外其身而後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看一切衆生平等,盡量地謙虛,如果傲慢的話就有障礙了。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如聖賢,這跟儒家道家,沒有任何區別啊!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深信所有聽過的大乘經典,雖然有些道理從未聽過,但也不懷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爲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不過是小乘的範圍擴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別人受供養,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別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貴。過去我在家鄉時,年輕人不准穿皮袍,老輩見了要罵的,年紀輕就玩這個!中年人穿皮袍,還要在外面加一層蓋住。人家看你發了財,會眼紅的,但你窮了也沒有人會同情你的。這都是一般衆生心理。我們學佛的人修行,就要改變這種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視之爲應該;自己有什麼好,要謙退,不以此爲榮,要在這樣的心態中修行。現代人常說,對某某事值得驕傲,這是不通的中文,是從外文翻譯來的,勉強說值得自豪還差不多。中國文化中說值得自己驕傲,那是狗屎心態。

  「常省已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六祖也講過,修行人要「但觀已過,莫論人非」。真學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談論別人的過錯,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爲八法。」這就是維摩居士所說的往生淨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這八法成就了,你說無始以來的業消完了嗎?不見得,因爲這只是成就大菩薩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薩行不止八法,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會有修行的病態,臨終時必然能往生所發願前往的佛國淨土。

  「維摩诘、文殊師利于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這是這一品的結論,文字就不用解釋了。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香積佛品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