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曾經是個軍閥,後來當過省主席、總司令,地位很高。他有一次悄悄告訴我,眼通是真有其事的,他自小就可以看見空中有很多人在走路,而且空中的人很少穿現代的服裝,腳下也不是踩著雲。但是他到了結婚那一天就看不見了,這就是問題,所以修通要由修行戒定慧而來,淫是破戒的。
鬼通是有靈鬼附在有鬼通的人的意識上,而他自己不知道,還自以爲是得了道。這一類的人很多,我有一位老朋友,他什麼都會,聽到哪裏有人看相有神通的,他就去看。如果說的都對,他就心中念「唵嘛呢叭咪吽」,那人就實時不靈了,只好對他說,老先生,我不看你了。這就是鬼通。
妖是佛經上稱非人之類,無色無相。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比鬼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明心見性之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種類有五種,是佛法與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論練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會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從定發,你不要認爲打坐就是定,打坐是准備修定的基礎。有了天眼通之後,天耳通就跟著來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種,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種。有他心通的人,你心裏在想什麼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個人,好幾個人的念頭他都知道。再高層次的神通,連佛在說法都聽到,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已經悟道了,這和悟道是兩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這一世是什麼因果而成爲這樣子的。
我朋友當中有宿命通的也有好幾位,有一位老前輩朋友生于清朝末年,文章學問都好,也寫得一筆歐體字。我們都只知道他前生是宋朝歐陽修,但是他說自己這一生的前生最差,是一條狗。不過只作了兩個月的狗,他就自己生氣,氣死了。他還說,變狗的時候看到大便都覺得是香的,挺誘惑的。
神足通是最難的,你們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過去翻成《木讷記》,因爲密勒日巴祖師就是木讷祖師,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實誠懇的樣子。密勒日巴最後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飛嗎?這就是神足通。
佛法除了這五通還有一個第六通:漏盡通,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無法修到漏盡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證得大阿羅漢果了。漏盡通是六根不漏,不來也不去,見思惑煩惱頓斷,一念不生,念念無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離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條要戒淫。廣義的欲包括一切的貪嗔癡,狹義的欲只兩樣東西:飲食、男女。孔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衆生的生命就這麼來的。告子也說:「食色性也」。要想得定,必須從生命起頭的飲食男女而來,如何能在欲中離欲?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如「火中生蓮」,是很難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別難,要加好幾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現前,還要修到慈。守戒很嚴,如果沒有慈心配合,還不是戒。爲什麼?戒律講求規規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嚴謹,往往就會動嗔念。講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惡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實是大嗔心。你說那不要分別善惡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塗蛋、大癡人。所以得定必須持戒,而持戒必須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證得五通。這還沒有證得菩提,因爲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薩戒不准表現神通。除非他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給世界上的人見識一下,證明佛法是真的。爲什麼不准現神通呢?因爲會把衆生搞迷糊了,以爲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們迷上了鈔票,以爲鈔票就是財富。金錢只是財富的一種工具,真正的富有並不在錢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惡太清楚而沒有慈忍,不能容衆,就會成爲阿修羅,天人都作不成。阿修羅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羅嗔心重,女的阿修羅癡念重,情癡得要死。不過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羅,阿修羅還是很有福報的,他和天人一個是仁慈和藹,一個是嗔心癡念重。天、阿修羅、人還算是上叁道,佛教有許多護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羅,他也不是一天到晚發脾氣,有時是很有善心的。你得罪他,他就發脾氣了。可是菩薩不同,不論你對他如何,他始終都是好好對你。
所以維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種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對于想成爲五通仙人的,他就現離淫欲相,以此開導衆生,使他立于戒、忍、慈。忍辱不是說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我們在前面也說過了。你買了獎券不中獎,後悔白花了錢,就是不能忍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定時起了妄念,能切斷它就是忍。中國老話說「慧劍斬情絲」、「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
這一句偈子透露了一個消息,你想修神通的話,就要修戒、忍、慈,能離淫欲得五神通正定,就成爲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裏,心念一動就去了。
「見須供事者,現爲作僮仆,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幫忙別人就是供養。只供養佛菩薩,而不供養衆生,也犯了戒,犯了拍馬屁戒。學佛有這種心理就不對了。所以,看到有人需要幫忙,就現身作僮仆去幫忙。別人自然高興,也可勸他學佛,是教育誘導的方法之一。我經常鼓勵青年朋友去教書,真教育家要犧牲自己,是很痛苦的,與職業教書匠不一樣。我難道不想在家睡覺,爲什麼到這裏來和你們賣弄嘴皮子?就是因爲這是個責任,不是針對任何一個人的責任,只要是應該做的,再累都要做。
「隨彼之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行菩薩道的人,不論出家、在家,出世、入世都一樣,看他的需要,引導他進入佛道。做好事也需要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要靠般若,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不容易,我們一般只講方便,方便就是方法。度人就是教化人,你度人要使他到哪裏去?是要影響他,要教化他人就要有善巧,要懂得方法,才使他能得到滿足。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衆。」現在這長偈子快要到作結論的時候了。我們在上面講了好幾個禮拜,接下來的內容,是講學佛就要這個樣子,這個「道」不是菩提道,是講各種原則。各種的道、各種的法門無量無邊,大乘菩薩道所定的路,所應該做的事,是無邊無涯,沒有一定的範圍。你說非要怎麼樣才是佛道,就已經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圓融無礙的。所以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
總而言之,學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備的資糧,成就是由智慧而來。因此更具備無邊無際的智能,要善巧應用各種的方法,才能使脫無數衆生。
「假令一切佛,于無量億劫,贊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縱使讓一切佛(還不是菩薩),經過無量劫數,贊歎一個大乘道的菩薩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說不盡的。前天有位朋友打電話問我,他要送一份禮給泰國國王,准備了一尊名貴的觀音菩薩像,但是又擔心泰國是小乘佛教的國家,可能不合適。我說送觀音菩薩在東南亞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數一下菩薩像有幾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後來再數一次,是十八只。我說,你搞錯了,這應該是准提菩薩像,不是觀音菩薩。我當時正在開會,沒法和他細說。到了晚上,他到我家裏,我正巧有一本剛買的五百羅漢像,就順手交給他,用這個送泰王好了。再一想,這樣的禮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于恭維一下泰王是仁王。這樣一配,剛好。
就是這麼樣的一樁小事,也要應用智能。學佛不要學成漿糊,整天昏頭昏腦的誦經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你講話、作人、處世,沒有哪一點不要用心,沒有哪一點不要盡心而爲,都要用到善巧方便。《維摩诘經》說「如是道無量」,你們每天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外道魔道你都應該要學、要會,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薩道是不要走上一條窄路。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因此維摩居士講了那麼長的偈子,他下結論說,誰聽了這樣的道理,還不發菩提心的話,那真是不像人了。你寫信給父母要自稱不肖,千萬不要寫成不孝,那是父母親去世了的人的自稱。自稱不肖是形容自己沒有父母親那麼好,不配作他們子女之意。你寫信給老師也可以自稱不肖生。《維摩诘經》這裏寫不肖人,就是說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麼?就不用答了。這種人也是冥頑無智慧的可憐人,對他要起慈悲,並不是放棄他。
這個長偈到此結束,這是《維摩诘經》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另外,我講這個《維摩诘經》拖得太長,亂七八糟的東西講得很多,把修行和各方面的知識介紹給大家。現在趁這個機會回顧一下。
講述《維摩诘經》回顧
《維摩诘經》是本很有意思的經典,很有意思這話不對,還不足以形容,應該說,這本經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在世間法中成就的佛法。有兩部佛經對中國的佛法影響最大,一部是《維摩诘經》,一部是《法華經》。後來的禅宗、密宗,都離不開這二部經的觀點。
如果把《維摩诘經》當小說來看,它的編排次序也很有意思。開始是維摩居士生病了,佛很懷念他,要派人去探病。大弟子衆沒有一人敢去,這位居士很可怕,大弟子都挨過他的罵,每個人都被他刮過胡子,算不定連頭都是他剃的。大菩薩們也怕兮兮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薩勉強願意代表佛去,因爲他是七佛之師,地位同佛一樣。這裏要注意,維摩居士是在生病,你說一位得了道,有成就的人會不會生病?這是很嚴重的事。學佛是想了生老病死,結果,出家的釋迦牟尼佛、在家的佛維摩居士,兩人都不能離開病。故事由問病開始,既然還有病,就還有生死,這個重點要把握。
到了維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中,文殊菩薩帶領的叁萬二千人,居然都進去了,然後見了面就談生病。我們要研究,學佛有了成就的人,在這個物質世界會不會生病?一般學佛修道的人,第一個目的是祛病延年,口頭上可能不承認,你也不用謙虛了,哪裏不是這樣?再就是想得神通,最好出國也不用飛機票,多半都是有這些目的。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有生命就有肉體,有肉體就有生老病死。學佛法就是學解脫,解脫生老病死的束縛。問病的這一段,就是在反複討論這個嚴重的問題。
討論了半天,這叁萬二千人站著,聽文殊菩薩同維摩居士討論,這位居士可是半躺在床上,可能說了五六個鍾頭都不止了。維摩居士就同另外一個世界借座位,那個世界的座位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維摩居士一下子弄了叁萬二千張這樣大的座位,到他的房間來,居然也都容納進來了。可是衆人之中的大阿羅漢們,包括神通廣大的目連尊者,卻因爲座位太高了,跳都跳不上去。後來維摩居士教他們一個方法,就坐上去了,這是爲什麼?又是一個話頭。
大家坐上去了,就講如何修行自心,對付自己的思想情感煩惱。這是修行第一步,大家打坐念佛最感煩惱的,就是此心不能安。維摩居士透過對答的方式,把這個問題交待了。這一段就是不可思議品。
正講到不可思議精彩的地方,維摩居士家中有一位天女現身,散下天花供養大家。花落在這些羅漢們的身上就黏住了,可是花在菩薩身上就黏不住。這花代表著什麼?雖然證到了阿羅漢,天花仍然黏身,因爲結習未盡,習氣業力的根根沒有消滅(這也是現在有人爭論帶業往生,或是消業往生的問題),潛伏在那裏,所以還不是真正的解脫。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普通人盡管學佛修行,這結習一點都沒動,甚至更加重了,那個我見、見取見等等,更厲害,造業更重。這個道理沒有參透,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天女的散花,引起了佛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他就是《心經》中的主角)和天女的對話,他問天女來到維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就告訴他無始無終的道理,不要問這個多久的問題。然後舍利弗問天女,既然有那麼大的神通,爲什麼不變成男人?天女抓到機會了,舍利弗因爲是小乘羅漢,還有分別心,還有男女相之別。因此,天女當場把舍利弗變成了女人,自己變成了舍利弗。這個又是佛法的大問題,自性到底有沒有男女老幼之相?解脫了生病問題、生死問題,現在還有個兩性男女老幼的身相,要如何解脫,才能說是得道。
這還沒有完,故事發展到此,大家還沒有吃飯,可能連茶都沒喝到一杯。你們各位聽了肚子餓嗎?我們講《維摩诘經》都有半年多了,經中的各人還是餓著肚子在聽。這其中高潮疊起,維摩居士和天女先後現了神通,跟著維摩居士又說了個長偈,下面又是一個重點來了,但還不是高潮,高潮等到吃飯時再來。
接下來的重點是不二法門。不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道只有一個,沒有兩個。只有表達的方式不同,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對于外道或其它的宗教,不要輕視人家,排斥人家。只要是教人爲善的,都有可取之處。只能說每人的機遇、理解、需求不同,說不定人家將來的成就,超越你這自稱學佛的呢。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個衆生,真理只有一個,現在就開始講入不二法門品。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道品第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