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P18

  ..續本文上一頁拜就忘了,慧也不能如意,所以學什麼都不成。

  這是大概解釋了四如意足,我是不照教理解釋,爲了讓你們很容易了解。《維摩诘經》並沒有說得了四如意足,就得六神通自在,不要亂加解釋啊!因爲得到了四如意足,心念才可以得自在神通,得的是這個神通,不是六通五通的。那何以叫作神通呢?你加兩個字:「神而通之」就懂了,現在大家拜一切的神祇,不論是菩薩、關公、土地、媽祖,都叫作拜神明,神明就是神而明之。後世把虛字省略掉了就成了神明,也就是神而通之的神通。得了四如意足,而不走出離的小乘路線,因爲神通自在,所以入世無礙,這就是大乘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這些句子的重點是「雖行」,是說雖然修行小乘的法門,可是不妨礙走大乘路線。以上是叁十七菩提道品,我們不細講,自己去研究。

  止觀到涅槃的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問題來了,這是現在國內外都流行的,如何求定。不管是內道或外道(內道是佛法的內明之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不要把外道看成黨派),乃至求健康長壽的,都想打坐得定,但往往不是光修止就是光修觀。止觀雙運合起來修,才是佛法正路。止觀是個名稱,例如上面講的十念法門都是止觀,密宗修的也都是止觀,禅宗的參禅也還是止觀,參話頭止在一念上,就是止,話頭提起來參究就是觀,沒有一法能離開止觀的。所謂修定、白骨觀、安般法門等等,都是止觀。

  不過我們這些衆生們,修了半天,不要說得觀了,能真得止的都很難。得止就是得定,舉個例子,盤起腿來七天七夜不起來,管你有沒有悟道,有得止的功夫,就算不得止也硬熬,熬得住也熬止了,做得到嗎?所以大家不要驕狂了,說自己學這個門學那個門的,你能得止嗎?以密宗來講,我走遍康藏,密宗的喇嘛們當中,得止的不多,能止觀雙運就更難有了。

  再拿天臺宗標榜的六妙門來講,由數息到隨息,由止起觀,由還到淨,這六個步驟有幾個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來自認爲這一座坐得不錯,啊!數息數了叁千多了。你數了一萬多也不過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滅,以生滅心計數字,我問你要數到哪裏去?數到得止就不用數了,趕快隨息。隨到氣住脈停,就要趕快起觀。一念之間很快就觀起來了嘛!你盡在那兒數,做什麼?是學會計,還是算利息?然後盡在那兒搞呼吸,真可憐啊!六妙門確實是妙門,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這天臺顯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個密法。佛法沒有秘密的,這六妙法門就明明白白告訴你了,這個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錢求密法;我收你一千萬然後傳你個秘密好了,什麼秘密?就是修止觀嘛!

  但是止觀修成了還只是個助道,不算得道,縱然四禅八定成就了,還只是助道品罷了。佛在《楞嚴經》說,「現前縱得九次第定,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這裏我插進來說,宋徽宗時代,四川嘉州龍淵寺內有一棵大樹被吹倒了,樹根中間有一空處,有個和尚在裏面打坐。衆人驚訝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稱法號慧持,出定後問衆人:他哥哥慧遠法師何在?原來他是晉朝時在這裏入定,幾百年後到了宋朝,才因大樹被風雷吹倒而出定。縱然能入定幾百年,仍然不是內明之道,只是意識境界。

  所以止觀法門還是助道之法,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場看小乘法門,只得了有余依涅槃,尚非般若解脫。縱然修得了止觀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邊,才是菩薩道。若你耽著禅定,不肯起行願,是犯大乘菩薩戒的。不過你不要拿這個話來當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說不願犯菩薩戒。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這裏說已經修行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照理講應該是好得不得了,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體即空,明知諸法不來也不去,就解脫了。修解脫道之人常常懶得修行了,那樣的話,功德福德就不會圓滿,因此色身也不成就。要功德福德圓滿了,諸惡莫做,衆善奉行,才相好莊嚴,此其一。我們再說個笑話,常有些太太們穿戴得珠光寶氣,問我這樣是不是不對。我說你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身上挂得比你多得多了。菩薩道就是這樣,雖行諸法不生不滅,一切解脫,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線,穿糞掃衣,但是爲了弘揚菩薩道,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所以口紅盡管塗,珠寶隨便戴。在小乘戒律中,戲鬘歌舞是犯戒的,大乘菩薩戒則准許,只要是以此興功德,以此利衆生,就不犯戒,也是大小乘精神不同之故。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大乘菩薩雖然現聲聞身,證羅漢果,或現緣覺身,證辟支佛果,很有威儀,但不像大乘佛法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何以有如此成就呢?除了智能,第一要行願,不修福德不能得相好莊嚴之身,所以千萬懶不得啊!光是偏向修道的話,連一半都成就不到,這又是一個題目。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剛才講的六妙門也是六個秩序、六個層次,一數息、二隨息、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唯心淨土現前,也是淨。修淨土宗的淨念相繼與一心不亂,嚴格說來是兩回事,勉強講也可說一樣。爲什麼再提出這個呢?諸法究竟淨相達到了,八萬四千法門中我們提了兩法,六妙法門最後是淨。第二個,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我爲什麼這樣提?淨土不只是阿彌陀佛有,譬如東方藥師佛有琉璃淨土法門,十方叁世諸佛都有自己的淨土法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有淨土的一面,這要研究《觀佛叁昧海經》就知道了,到了《維摩诘經》後面也知道了。

  我們學佛的實在很勢利,佛給我們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你只要念他一聲就得好處,勸我們趕快念啊!這是我們導師教的,結果我們拚命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沒人先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謝謝他的介紹。用世法看,我覺得好勢利啊!所以我甯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呢,佛佛道同,沒有差別的,都有他淨相的一面。

  真達到淨相是究竟嗎?非也。這與認爲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樣是錯的,偏了,不夠圓滿。所以淨相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所以「雖隨諸法究竟淨相」,不落在淨的一面,同觀世音菩薩一樣,「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救世救人,應以何身得救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應以下等身得救度者,即現下等身而爲說法,因爲不淨也不垢。此所謂真正直指人心,不二法門在此。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觀行成就,乃至入定,親證一切佛的國土永寂如空,以爲是究竟,其實還是小乘境界。有一個寂滅,有一個空,就已經不空了,不清淨了。寂滅和空也要舍掉,「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才是菩薩行。這是告訴我們不垢不淨的道理。

  「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最後講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學大乘佛法之人,雖然證得佛道,雖然自利成就,也能轉*輪利他,也可以隨時入涅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兩句話:「智不住叁有,悲不入涅槃」,是智悲雙運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證得,解脫了,般若、法身、解脫,叁樣都圓滿了,因此可以不住叁有。但是大乘菩薩念念在慈悲中,雖然證得法身而跳出叁界外,因爲悲心而永遠不入畢竟涅槃,生生世世在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衆生。講到這裏,維摩居士不說下去了。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當時文殊菩薩所帶領的大衆,有出家在家衆、有天人天龍八部,可是,說這段不二法門時得利益的,只限一種人,就是八千天子,只有欲界天以上的天人,才有這種智慧,能聽得懂。因爲聽懂了,就發大乘心。

  我一再講,《維摩诘經》翻譯得太好了,文字容易懂,但是每次愈讀愈害怕,因爲每一字每一句裏,包涵的意義太多了,但是大家都被文字蓋過去了。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