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P16

  ..續本文上一頁給你一個頭腦爲什麼不用!智慧是正思惟來的,菩提是參來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來問我爲什麼,你坐久了,腿當然會痛。你真要問,就要問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還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參!

  有位老同學都七十幾了,二十年來,每天功課不停,一定讀一卷《地藏經》,早晚一定打坐。昨天還問我,「這個真要命的啊!半個鍾頭嘛,腿一定發麻,怎麼熬也熬不過去,是啥個道理?」我說,「這沒啥道理,你熬一熬就過去了,熬不過去是心的問題,你好好參。現在如果有人用槍指著你,你一動就開槍,包你一天都熬得下來。命要緊時哪還會管腿?」不過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問題去看骨科、神經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們年輕同學這一關都過不去嗎?你真熬過去了,氣脈走通了,舒服透頂就真不想下座,甯可殺頭也不願意放腿。這些道理你要參啊!要求菩提、求覺悟,起禅波羅蜜,處處要講智慧,不要有依賴性!這每一句經都是話頭,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參,每一句裏頭都有深義在,你多用腦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現在接著再講法布施,這法布施拿現代話講,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養,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衆生,而起于空。」「空」「無相」「無作」是大乘的叁解脫,「無作」在有些經典翻譯成「無願」,修大乘佛法這叁點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揚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們坐在這裏,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體上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衆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衆生,不著教化的觀念,不著教化的相。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衆生而起于空。諸佛菩薩證道了以後,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貪著于定,認爲定就是道,是錯誤的。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衆生,爲教化衆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衆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爲法,而起無相。」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爲,什麼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麼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小乘人偏于空,認爲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爲什麼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衆生,而起于空」。小乘怕一切有爲法,怕有所作爲。有爲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于有爲。無爲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爲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爲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爲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爲。可是他們卻自以爲在修無爲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爲法?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爲法,因爲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爲法,而起無相」,不認爲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叁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法華經》說:「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爲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麼都不敢動,認爲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願力。大乘的菩薩們發願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衆生。發願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大乘菩薩了解生死涅槃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家、入世,「示現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回中。「而起無作」,而離開了無願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布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學佛的人了解叁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著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爲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衆生,起四攝法。」大乘菩薩掌握了「空」「無相」「無願」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護持正法,使之在世間永遠留傳下去。什麼是護法?現在出家人客氣地稱呼我們捐獻金錢的在家人爲護法,這實在不敢當。要真正作個護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學是一個東西,我們把它分成叁個來講。

  現今人類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可以挽回。爲什麼沒有辦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勢速」,是社會趨勢的關系。在這樣的潮流時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薩們,不論是果位上還是因位上的菩薩,都在維持正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輕同學講,佛教的這個教,不跟著時代變是絕對維持不住的,世界的趨勢太厲害。像我每天不斷地接觸到國內外新的消息數據,所以天天有新的觀念和想法,看見人類社會的轉變太快了。所以我說,宗教的形式不變的話,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佛法不會跟著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正不斷地用各種方法,來追求人生的究竟。因爲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價值、佛法的光輝,就會越來越高。在過去,這個護持正法的擔子,純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衆身上。但是這幾百年來起了蛻變,擔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這問題是非常非常的嚴重。至于佛學,在世界文化的思潮裏,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機構裏,佛學的課程越來越普遍,但是對于佛教,這個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能夠把佛教、佛法、佛學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維摩居士所講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學問,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沒有力量,就像年輕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來沒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羅蜜的力,那個方法用出來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麼用?「以度衆生,起四攝法」,這很難了。四攝法大家聽得多了,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樣。這個「攝」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別人。我們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來跟你說空話,這就不是愛語的精神,放棄了方便教化的機會。我雖然跟同學講佛法幾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應該打零分的。從教育的方法來講,我不夠資格護持正法,因爲我沒有耐心。怎麼說呢?假如碰上了學識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輕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機鋒轉語,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羅蜜,還要在那邊張家長李家短的,我的媳婦不好啊……我看了就煩,就沒耐性了,可以說是水太清則無魚。你們年輕法師學四攝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現在有好多年長的法師,我看了他們真是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他們有這麼大的耐心,能夠包容,這是非常難的。要聽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說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做許多厭煩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我可一樣做不到。所以你們青年同學有志弘揚佛法,就要做到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們做事就沒有這個精神,事情一多就煩死了,同我一樣。我的毛病你們都有,我的好處你們一樣沒有。甚至還學了我罵人的口氣,這只有我能玩,別人可不能玩的。曆史上有祖師把七佛的名字寫在褲檔裏,有徒弟也學了玩,結果下半身就爛死了。所以你們沒有這個道,沒有這個德,不要學這些。

  大家千萬對四攝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讓人家原諒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諒別人,才是第一等人。學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如此。布施不只是錢財,要有精神布施。你們經常學到我的缺點,我的布施你就學不到,我雖然把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錢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學,都學壞的。

  「愛語」,我雖然不耐煩說空話,可是還時時在說空話,譬如我講經也在說空話。我其實連經也不願意講了,還講個什麼?你們老早就應該自己懂了。可是有什麼辦法?不懂只好講了。這種精神布施你要學。

  「利行」,有利于別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機會就應該幫助。

  「同事」就是世間法的同事,同事之間相處不易,你去到社會上做事,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公司、政府、乃至廟子,都有同事,兩個人往往弄成叁派。你看我不慣,我看你討厭,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偉大。每一個人都這樣,不能與人相處。

  所以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點做到了?這每一點拿來寫文章的話,都可以寫成一部書了。中國古人所說的敬業樂群,就是菩薩道的四攝法,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專心一致,沒有推诿、沒有煩惱地做到底,是敬業。樂群是團體群衆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很快樂地相處,我們幾千年都這麼教育,結果幾千年都沒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團結。菩薩道的四攝法是這麼難,所以維持正法的人才這麼少。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詞,是說我們的心理狀況和行爲要隨時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對任何一件事認真去做,非常謹慎、慎重,謂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己當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當人看。譬如讀書,總想把學問搞好,可是一讀書就東想西想,不專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時間把問題研究清楚,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還要敬重別人,與人相處不尊重人,就是不敬…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