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P20

  ..續本文上一頁感化,發了無上大徹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善德菩薩自己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法,就心得清淨。一個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淨,這很難。大家學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夠常清淨嗎?

  「稽首禮維摩诘足,即解璎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薩當時得了利益,心得清淨,就跪下禮拜維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貴重的璎珞珠寶,解下來供養維摩居士。當時印度規矩,身上挂了許多寶貝,你看菩薩的塑像,身上都挂滿了,中國就不挂,風俗不同。可是維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再說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師地位是並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學問好,相貌莊嚴,樣樣條件具備,才夠得上稱居士。現在有些年輕人給我寫信,都自己稱起居士來了,我看了就往邊上一擺,一點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裏寫得再客氣也都沒有寫通。善德菩薩就求維摩居士接受珠寶供養,而且隨便他怎麼處置。

  「維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衆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櫻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見我那麼樣懇求,才接受我的供養,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養給法會上最窮的窮人。另外這一半,維摩居士把它供養給他方世界的難勝如來,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勝的佛。當時在場的大衆,馬上看到上方出現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維摩居士供養在佛身上的璎珞,這時變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寶臺,這宇宙沒有阻礙,大衆都看到了佛國土。

  這裏不是述說神話,尤其你們出家的同學,更要注意這一段。《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是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叁部經,你們要去看。《四十二章經》有講,供養十億個羅漢,還不如供養一個緣覺,供養百億個緣覺,還不如供養一個佛,供養千億個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道人,根據本經我說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還不如供養一個世界上最窮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會的救濟。在本經中,維摩居士在法會中供養一個最窮苦的人。你能供養世界上最窮苦的人,就比得上供養一個佛。所以不要搞迷信,爲什麼要燒什麼、化什麼東西?這錢爲什麼不能拿去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爲你能供養下方世界這樣窮苦的人,就等于供養了上方世界的難勝如來,上下是一樣的。往往很多宗教徒只會向上供養佛,對于社會貧苦的人理都不理,這根本不是佛法。這裏維摩居士作個榜樣給你看。

  「時維摩诘,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維摩居士現神通,給衆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訴與會大衆說,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養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養了佛,是真正種了福田。我常講,學佛的人決不能起攀緣心,例如看到人時心想,也許這人用得著的,也許這人可以幫自己忙的,這都是攀緣心,要無條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過年時,有些同學想來供養我,名字也不寫,紅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這麼做!當然我很感謝你的誠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學佛,真的行菩薩道,乃至把這點錢去社會上做些有意義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錢,我是最要錢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沒有錢怎麼做?我甯可上課收費,出賣知識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學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錢,還要幫他。但是對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錢出來不可,即使勉強他,他不高興我也要做,這是爲了使他養成布施的習慣。

  維摩居士接著說,能這樣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爲了求果報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報,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錯誤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當時毗耶離城中有一個最可憐的人,看到維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聽了他的說法,也發起了無上的道心。要注意,現實的社會中,最富貴的人不會發心學佛學道的,因爲他的環境沒有痛苦,沒有這個刺激嘛。再者,富貴中人沒有時間跟你學佛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的有錢人太忙,可以說他們一分鍾都不得空。不要說富貴的人,像我的忙碌你們就想象不到,有時眼睛在看東西,嘴裏吩咐人做事,耳朵還聽電話。所以我最受不了講電話長篇大論的不停,尤其許多女性都如此,兩叁句話就解決的事,非要拖著講,這都是一種習氣。同樣地,最下等人也不會發心跟你學佛,因爲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裏沒有一秒鍾清淨。所以一個病到極點的人,你還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話,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脫了,他才有時間和精神念佛。你們這些佛婆婆佛媽媽去探病,不要亂講外行話,病人痛得要死還能念佛的話,這個人也不用你勸了,他能把病痛丟得開,已經成功解脫一半了,他還要聽你勸?他不勸你念佛已經是客氣了。

  記住,布施下等人、困難中的人,同供養佛一樣,這是《維摩诘經》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因此,善德菩薩也表示,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其它每一位菩薩也都不敢去。

  《維摩诘經》的經題是《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是這一部經的全稱。怎麼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我們到最後再作結論。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當然並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解脫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樣可以得成就,得解脫,真正得解脫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維摩居士以生病作爲說法的因由,一個人有生命一定會有病。正應了佛學基本的四句話:「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假有的生命最後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後果的關系,不需要等到後果來到才知道。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動就知道結果了,因裏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願意聽了。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後果怎樣有沒有想過?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爲是玩笑。古人因爲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殺到頭上才知道。

  像我剛才要他們關後面的窗子,因爲那兩位同學坐在窗口,風對著背上吹,背上腦後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鍾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這你們打坐千萬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麼起的。要是老年人這麼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送醫院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維摩居士因病而說法,菩薩有沒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有沒有病呢?照樣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還有色界的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免除了火災,可是水災免不掉,還是要進修。所以菩薩還是有病,不同的病。連佛跟佛見面時,也彼此問候兩句外交辭令:「少病少惱否?衆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生病,還叫阿難去化緣,化到維摩居士家裏去,結果給痛罵一頓。

  所以我們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調養,我們有的修道朋友認爲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結果病得一蹋胡塗。你有這樣大的本事嗎?四大色法很難弄的,不到成佛階段是轉不了的,能夠轉色身,那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一。第二,有許多人有一點點醫藥常識,結果自己自作聰明亂吃藥,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別注意。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菩薩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