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值,不要想我將來可以得什麼利益、得什麼果位,不要有這個利害觀念。同時,也沒有功德的觀念,如果心裏想著;「我學佛了,佛應該保佑我吧」,這都是功利思想。
求道學佛應該沒有利害的觀念,不是爲了利害出家,不是爲了求功德,「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是副很好的對子,你說出家人沒有欲望,但是想求道不是很大的欲望嗎?這比做生意的一本萬利欲望還大呢!打一天坐,明天就想色身起變化,學叁天佛就想升天,都是以功利思想來出家學佛。所以說,人家問你出家有什麼利益?你應該講沒有利益,愛出家就出家,講這樣那樣好處的功利主義,都是不對的。
這句話還有一層道理,一個人活在世間一無所求,有求皆苦,沒有利害,也無功德思想,人就是應該做好事。我不敢說跑遍天下,但是在中國去過的地方不少,有一塊岩壁上,看到不知是哪一位題的鬥大的字:「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真是好!佛法什麼法都講完了。我覺得很多名勝古迹,好多文人題的字作的詩,都是浪費功夫,都不如這位不知名人士題的字。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法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維摩居士在這裏說羅睺羅講錯了,因爲問題本身已經問錯了,問出家有什麼功德和利益,你根據出家有什麼功德和利益來回答,自然不對了。所以說,「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對世間法,有爲法來講,可以說有利益有功德,世間法本來如此。但是「夫出家者,爲無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無爲法是沒有絲毫的利害功德觀念的。什麼是真出家呢?
「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真出家了,一切放下,沒有我也沒有他,也沒有你我之間,都沒有,這是人的方面。沒有世間,也沒有出世間,也沒有半世間半出世間的中間路線。
「離六十二見。」這麻煩了,《大品般若經》上提到有六十二見,就是六十二種思想觀念。外道認爲這個世界有神或沒有神、有常或無常等等,講過去的世界或未來的世界等有間、無間等等,涅槃入道了以後,還來不來這個世界,這個身體和靈魂是合一或不合一,這個生命有斷有生死或沒有生死,這些合共有六十二種觀念,我們不詳細講了。這些觀念我們大家不論出家在家都有的,自己不知道是錯誤的。好像有人學佛修道想下輩子不再來這個世界了,太苦了,這個屬于神我的常見,是觀念的偏差,落入外道了。雖然是外道也是道噢!外道是歪道,不是正道。
「處于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衆魔。」一個出家的人將這些觀念思想通通放下,因此能夠「處于涅槃,智者所受」,涅槃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講每一個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會成就的。所以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覺得世間很麻煩,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聖所行處」。出家穿了這件不漂亮的壞色衣,頭發胡子刮光,就是爲了破世間人愛美的心理魔障,「降伏衆魔」就是降伏一切魔怨,什麼魔?生死魔,煩惱魔。
曆史上,在宋朝時要出家可難了,還要考試,考取了,政府給個文件,拿到了才能出家,所以叫度牒。這樣出家叁年以後,才能受沙彌戒。如果今天仍然推行這個製度,由我這個白衣來主考的話,就要問,根據《維摩诘經》羅睺羅問答的這一段,出家人什麼受、什麼處、降什麼魔?依原文答出來,這叁句話答得出來才算合格。
「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度就是超越,五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這些名詞就不再詳細講了(五眼爲: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力爲: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爲信根等五力之根)。
「不惱于彼,離衆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不惱于彼」,出家人剃了頭,什麼都不要了,穿了一件並不漂亮的衣服,爲什麼被世間人看不起?你也不要看我,我正想離開這個世界,你也少煩惱,我也免得痛苦,彼此都不要煩惱。「離衆雜惡」,離開世間,一切錯亂的壞事都不來,不作惡了。「摧諸外道,超越假名」,摧伏了一切外道的觀念。
世間人常常爲名所困,出家人放棄名字,取一個代號。小說上寫乾隆皇帝下江南,遇上金山寺的當家和尚,這和尚不曉得他是皇帝,皇帝看他忙進忙出,就問這位法師怎麼這樣忙,和尚說:「唉呀!當家忙啊!」乾隆就說:「我看你還是再出一次家吧!」這個道理是說明,我們在家人爲名所騙,已經算不上學佛了,如果出家更被這個假名所騙,那就違背了這個出家的原意。所以出家人就隨便起兩個字作代號,什麼明光,光明也可以,你愛怎麼叫都可以,只是代號,出家要有這個精神。
「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跳出社會這個爛泥,既出了家,就沒有牽挂,無系著,也無我,也無他,也無所受,苦也當成樂,一無所受,功德不受,空境界也不受,無空無不空。此心是絕對的清淨,沒有擾亂之處,內在永遠只有喜悅。
「護彼意,隨禅定,離衆過。」永遠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動壞念頭,乃至不動念,意念如如不動。我去年講《金剛經》的時候說過:《金剛經》的精華就在叁個字:「善護念」。什麼是善護念?就是護彼意,保護你的起心動念。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禅定的境界裏,叫作「隨禅定」。「離衆過」,是身口意離開一切的過錯。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維摩居士總結上面,從「無彼無此」到「離衆過」一段話,告訴羅睺羅說,「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不是剃光頭吃素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維摩居士罵了羅睺羅之後,「于是維摩诘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他說,好了,你們現在懂了,你們處在佛法的正法,立刻一齊出家,爲什麼呢?因爲現在釋迦牟尼佛在世,萬劫千生難得碰到肉身佛出世啊!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他們聽聞佛的戒律是,如果不先得到父母的同意,是不准出家的。「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他說,你們說得沒錯,但是我要你們出家,不是要你們剃光頭披上僧衣,你們的心真出家了,發了大乘心了,立了大願,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徹大悟,發了這樣的無上真心真願,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反過來說,你們即使形式上出家了,如果沒有真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是真出家,也不是得具足戒。這就是大乘菩薩道,大比丘的道理。在別的經典上,佛也說過,出家者是心出家。心怎麼出家?就是剛才《維摩诘經》上這段話,「護彼意,隨禅定,離衆過」。
「爾時叁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羅睺羅告訴佛,當時有叁十二個長者子聽了維摩居士這話,都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現在剩下最後的一位大弟子,是阿難。
阿難爲佛乞食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诘問疾。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爲晨朝持缽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最後,佛轉向阿難,要他去給維摩居士探病,阿離他表示自己不夠資格去,爲什麼呢?因爲阿難想起從前有一次,釋迦牟尼佛感染小病,要飲用牛奶,阿難就拿著缽,去到一個大婆羅門的家,想化緣一些牛奶。那時,維摩居士來了,問阿難爲什麼早上就跑出來化緣,因爲佛門有些出家人日中一食,中午才出來化緣。阿難就告訴維摩居士,因爲佛陀有些不舒服,要喝牛奶,所以現在出來化緣。
「維摩诘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維摩居士對阿難說,你不要亂講,「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如來是金剛不壞之身,一切的惡果已經斷了,集彙了一切的功德善行,怎麼還會生病?也怎麼會有煩惱?快不要亂講了,你阿難是佛的大弟子,又是佛的堂兄弟,怎麼還毀謗佛呢?你趕快走吧!不要讓那些外道聽到你這番粗陋下流的話,更不要讓各方天人、各方淨土的大菩薩們,聽到你這些話。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維摩居士接著說,阿難啊!世間治世帝王有福報的,都不會生病,何況成了佛的人,那福報不知比世間帝王大多少倍。講到這裏,想到我過去在大陸上,看過有位老人家一生沒有病,我那時還年輕,他已經七八十歲了,什麼宗教也不信,什麼道也沒有,那是大福報人。當年還有一個朋友,那時六十八歲,一輩子沒有作過夢,他抓住我問,「什麼叫夢?」叫我怎麼答啊?你們諸位會回答嗎?這都是大福人,他也不信宗教,白天常哈哈大笑,沒什麼煩惱,家裏終年備有奉茶,給路上來往的人喝,也不收錢。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爲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維摩居士又催阿難趕快走,不要在這裏給他丟人了,阿難被罵得一塌糊塗。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哪裏會等著阿難拿牛奶回去吃呢?這是什麼理由?維摩居士接著說,如果婆羅門這些外道們,聽到阿難你化緣求牛奶的話,他們就會想,這怎麼能叫作老師啊!自己的病都醫不好,怎麼去度衆生生老病死啊?你還是快一點走吧!不要被別人聽到了。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爲世尊,過于叁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阿難你應該知道,一切成了佛的身體,已經成了不生不滅、不生不死的法身,不是世間思想欲念所構成的身體。「佛爲世尊,過于叁界」,佛是世間最爲尊貴的,不只是人間的老師,也是天上的老師,已經超過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是沒有缺點的,是圓滿清淨不漏的。「佛身無爲,不墮諸數」,佛的身體正處在涅槃的無爲道,「不墮諸數」的數,是限量的意思。如此這樣的身體,怎麼會有病!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爲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衆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阿難被維摩居士罵得無地自容,懷疑自己有沒有聽錯,是佛叫地出來化緣,難道是佛講錯了?這個時候,聽見虛空中有聲音說,維摩居士說得沒有錯,佛是不會生病的。「但爲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使脫衆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但是佛的肉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上,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劫濁是指各種劫難,如刀兵劫、水火劫,見濁是講世人的思想見解都是髒的,煩惱也是濁,世人都爲自己打算,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髒東西。但是要走大乘菩薩道,就要五濁惡世我先入,不怕滔天的苦海。你去西方極樂世界度誰啊?只有別人度你!佛現身我們這個世界,現在故意表示人的肉體脫不了生老病死,用自己的病,以身行教來說法。所以空中的聲音對阿難說,你不要怕,快去化緣吧,世尊的確要用牛奶。唉!這阿難還真難了,進退兩難。
佛還是有業報的,像這一次生病,還有在八十一歲涅槃時,寒風發背。又有一次,佛的腳紮進刺出血,他用神通查知是多生累世之前,他刺傷過別人,應該受這個果報,還這個賬,因爲成佛了,只要他身上出血,這個因果就可以了。佛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你要求少病少苦,這一生就多布施醫藥給人,他生自然會少病少苦。如果你只爲自己打算,凡事只求自己好,恐怕這一生都沒人理你,何況他生來世!
「世尊!維摩诘智慧辯才爲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阿難回憶這一段遭遇,對佛說,維摩居士的智慧辯才這樣高明,請不要找我去探病吧!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佛的十大弟子,每一位都有第一的本事,這下慘了,恐怕第二也輪不上,變成第叁了!佛接著又問遍了其它的大弟子,這些五百羅漢,每一個都表示被維摩居士教訓過,個個不敢代表佛去探病。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弟子品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