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P7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是證悟,怎麼不是證悟。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大的叁千世界、叁界,小的十八界,這些界在哪裏?你理論上知道,實證上證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塵,這根與塵之間就是界,是色界。如用現代高倍顯微鏡,可以看見微末物之間的空隙,但沒有顯微鏡就看不見。所以十八界各個界限之間的間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見。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行八正道至涅槃,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衆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羅漢甚至菩薩可以修到斷除習氣,但是習氣的根還在,余習未斷,只有佛能澈底斷掉習氣。

  「衆覩稀有皆歎佛,今我稽首叁界尊」,大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現象,都贊歎佛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天人之尊,並且向佛頂禮。

  「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在中國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稱爲大聖。法王也是佛,爲法中之王,于法自在。也可以稱佛是空王,等于中國稱孔子爲素王。法王是大衆所歸依。心要絕對幹淨了,佛境界就現前。你說自己的心很清淨了,祈求能見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經不幹淨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淨。我們修持真做到持心于淨,做到一念不生時,不是壓製,不是勉強,既不思惡也不思善,此心本淨,既不看有也不看無,也不觀空。到了這樣的淨心來觀佛,無處不讓你歡欣,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遠了,應該說佛就在你心中,淨心就是佛。懂了這個,才曉得佛永遠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學佛的,你在淨心上面動了一念,另求一個效果,求一個法,不是增就是減。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減法;你想見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才是淨心。假使做不到淨心,就與佛境界不相應。不論是增是減,是垢是淨,是生是滅,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對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個,就是淨心,也就是淨土。再進一步,連這一個名稱都沒有了,有一個心,有一個清淨,有一個淨土,有一個清淨境界現前,都不是了。要在這個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佛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裏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衆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連牛、馬、貓、狗等等,統統聽懂了,而且都認爲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那我要反問,照這樣理解,佛當時講經我們中國應該也聽見了,爲什麼還要翻譯佛經?不要講中國了,佛在世時,印度當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方言,是不是聽佛講經都不要翻譯了?小乘經典記載,許多人見了佛當場決定出家,「須發自落」,是頭發自動落下嗎?那豈不是患了脫毛症?連佛的塑橡都是有頭發的,一粒粒右旋的發窩。自落是講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須發,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經。比如這個保溫熱水壺的蓋子松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發出嘶嘶的聲音,有人聽了知道是水壺發出的,有人聽了可能以爲是鬼,「衆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同一個老師上課,下面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同樣一句話講出來,就會有人誤解。比如佛說過:「看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後來竟然被有的弟子轉誦成「看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還有,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過世了,可是根據佛法是十方叁世都有佛在說法的,那麼現在應該也有佛在說法,在哪裏呢?唐代有個和尚問禅師,「佛在說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無情,在不在說法?」有情是衆生,無情是石頭、樹木、山、水等,因爲它們沒有知性感受。當然,現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認爲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實上反應同感受是兩回事。這位禅師回答,「無情當然說法,」誰聽到了呢?「有情聽到。」曆史上有些禅宗祖師因爲風吹草動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無情說法。衆生何以聽不見呢?是被自己的業力擋住了。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是說衆生根據自己理解的不同,認爲老師說的就是我這個意思,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叁藏十二部講了那麼多,都是空話,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別注意聽!(師不語數秒)聽到了嗎?你太注意就聽不見了,只有這一法,這一法你悟進去了就萬法皆通了。在你沒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經說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自己的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不管他們解釋的對或錯,都會有點好處,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初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是無法學佛的,不能跳離叁界。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這一篇贊歎之辭,重複叁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得到那麼大的好處。我們由此領會到《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贊歎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世界上真正教化的體系,是在聽音聲的清淨功能,也就是耳根圓通法門。用耳朵聽聲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爲什麼?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東西擋住視線就看不見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圓滿。用鼻修數息止觀,也不圓滿。五根當中只有耳朵不受限製,能同時感受到十方來的聲音,容易修得圓滿。

  觀音菩薩傳我們這個耳根圓通法門,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修這法門時,耳朵不向外頭聽了,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而成道,聽什麼呢?聽自己的思想,這思想就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說話是發出聲來的思想。當然,有人打坐聽到別人在對他講話,那是魔境界。音聲是現象,你要聽自己沒說話,念頭沒有來之前的淨心。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念,耳朵不要聽外面,回轉來聽自己念佛聲音,一字字把它距離遠一點,自己聽自己念。前一字過去,後一字還沒有來,就空了嘛。有雜念來了你就念一句,沒有雜念了,你也不念。這樣反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念佛,慢慢、慢慢進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淨。亡所,就把念佛的聲音、雜念都空掉了,淨性現前,亡其所念。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個念的聲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滅。下面你們自己去研究了。

  你們以爲佛法有什麼秘密法門,一定要找個老師磕頭灌頂嗎?真灌頂是智慧灌頂,自己得到智慧,心裏了解了是真灌頂,十方諸佛一切衆生都可以灌頂。你趕緊去研究《楞嚴經》這一段。《維摩诘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你怎麼聽得到呢?就是依觀音菩薩淨心反聞自觀,你就達到那個境界,「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那個時候你就真清淨了。這就是佛法,難道需要磕頭才傳給你嗎?

  寶積問佛淨土

  「稽首十力大精進」,這些都是寶積贊歎佛的話,世上哪一個人最精進?只有佛。學佛的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快樂中,煩惱中,晝夜時中,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成了佛還修不修?我可以告訴你,永遠是在修,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啊!學佛的人要對自己不姑息、不馬虎,才是學佛根器,大精進之人。

  「稽首已得無所畏」,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檢查自己爲什麼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還會怕鬼嗎?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爲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于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禅定,是共法,連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盤腿而已。以前我在成都認識一位法國神父,他在一間像電話亭那麼大的地方靜坐,二十分鍾就下座。他打坐的時候會懸空,但是他說只要一動念,知道自己在懸空,咚,就掉下來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導師」,佛是世上一切衆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爲這個結,才使你苦惱、輪回。

  「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你們可能以爲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因爲佛了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衆生,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如果這樣發心的話,就永遠不能了生死,因爲見地不正,連小乘道都談不上。我們學佛就要先學會《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生生世世度一切衆生,而且要去苦難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獄都敢去,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爲逃避這個世界,哪是學佛?

  「悉知衆生來去相,吾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連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佛了了生死,把衆生來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于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得了解脫,乃至外道魔法無所不知。佛法在哪裏?佛法在世間,真正的淨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