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有辯才有神通方便度人

  六度波羅蜜成就

  在家身出家心行爲美

  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居士病了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如何成就佛身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衆生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弈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正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長者維摩诘,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是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爲說法。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爲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爲如地。是身無我,爲如火。是身無壽,爲如風。是身無人,爲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爲家。是身爲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是身無定,爲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叁明生。從叁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是,長者維摩诘,爲諸問病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方便」這兩個字不要隨便看過去了,你們學佛的同學答一下:方便波羅蜜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幾波羅蜜?是第七波羅蜜!這就是打你們一香板,連這個佛學基礎知識都沒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薩道的一個法門,是但登彼岸的一個法門,不是要你讓讓路的方便。方便是一個大法門,十波羅蜜中的一條大路。現在《維摩诘經》告訴你方便波羅蜜,你看這一品中包含著什麼,你就了解方便波羅蜜,這就是話頭了。普通看經以爲文字都懂了,其實一點都不懂。

  前面是由釋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這一場戲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維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須現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門。這一品是《維摩诘經》全經的關鍵所在。現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維摩居士出場了。

  有辯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裏贊歎形容維摩居士的每一句話都要注意,都是我們學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羅蜜。維摩居士,「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在過去生乃至當時,已曾經供養不曉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這裏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種植的植,是說維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則就該用木字邊的植了。

  「得無生忍」,悟了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辯才無礙」,不是說人很會講話會強辯,而是什麼問題都解答得了。爲什麼他能辯才無礙呢?因爲多生多世修得口業清淨。其實他的口業修法正如禅宗祖師講的:「言滿天下無口過」。即使罵人也是功德,不是過錯,因爲出發點是慈悲喜舍。同樣的話,他說的人家會信;同樣的話,他說的就有份量:同樣的事,他說了就可以定案。如果這一生沒有辯才無礙,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沒有口業清淨,老是批評人家,刺激別人,不講好話,怎麼會有好果報?更不要說辯才無礙了,以世間法來說,要找有演講天才的學生都沒有。現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員,他的聲音悅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雖不是很好,但是聲音好就蓋過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遊戲神通」,神通已經很難了,他能遊戲神通。什麼是遊戲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盡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沒有的。遊戲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遊戲自在。遊戲神通第二個意義是,這位大菩薩活在這個世界是來玩玩的,隨時可以走。

  「逮諸總持」,佛經講咒語也叫總持,因爲咒語包含了一切意義。總持的真正意義是一切的總綱,總是涵蓋一切的意思,維摩居士已經成就了一切總持。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煩惱、生死等魔,證得無所畏的阿羅漢果。有些比丘說法不能圓融,而大阿羅漢、大菩薩,因爲生死煩惱之魔已經破除了,說一切佛法得無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謂經律論叁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無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說法無所畏,能夠降伏世間的塵勞煩惱魔。你覺得作人作得很累,因爲沒有到達菩薩境界,不能降伏塵勞。自覺對人萬分慈悲,卻換來以怨報德,而生惱怒。菩薩若不能降魔勞怨,就不能停留在這個世界上遊戲。到這裏有個問題你們參一下,維摩居士能夠降魔勞怨,爲什麼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門,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世人以爲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絕對錯誤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門,不是淺薄地懂了幾個佛學名詞,看懂了一些經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來求證,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門與善于智度是互爲因果的。

  「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我們學佛都曉得先要讓大願,慣用的第一個大願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學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爲主的一點輕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時間也是很短暫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願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邊緣。我們觀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學術界,有了地位或學問的人,他的行爲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遠,乃至成爲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達方便,沒有方法,不學無術。

  話說回來,我們年紀大了,看的各種人多了,就了解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權傾一時,官拜宰相,有次問一位好朋友對自己的評價,朋友勸寇准回去讀《漢書》的霍光傳,他回去翻《漢書》,原來史書對霍光的評語是不學無術,寇准才知道被朋友罵了。不學無術的術,就是方便。我們年輕時常愛批評別人是不學無術,現在年紀大了,覺得不學無術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學而有術的人,這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有人自己沒有能力,做事沒有條理,一朝當權或做一件事情,耽誤別人更大,你說不可怕嗎?佛家有句話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講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沒有智慧,就反而出問題。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是非常難的。這兩句話也是互爲因果的。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經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衆生心裏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個,有些衆生心中業力的關系,絕不是這一生能成就的。這一生能讓他種一些善根已經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談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衆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別諸根利鈍」,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積修持功德來的,這種人反應敏捷,看到煙就曉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師講的:「良馬見鞭影而馳」。衆生根器利鈍的差別與心理的趣向一樣,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堅決,反應靈敏。孔子再叁贊歎他的學生顔回,《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另一個高足子貢,要他自己同顔回比較,子貢回答說無法比,顔回聞一而知十,自己聞一而知二,孔子聽了就說,不只你不如他,連我也不如他啊!從這裏可以看見,衆生根器的利鈍可以差得很遠。曆史上的張良,所以輔助劉邦而不去幫項羽,就是因爲他看出來劉邦是利根,腳在桌子下一碰他,劉邦馬上就會意了。今天講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須看出來學生能領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現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實中國叁千年前已經知道了。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