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于佛道,心已純淑」,這裏說維摩居士實際上早已悟道成佛,久遠以來對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經純熟了,因此「決定大乘」,決定走大乘道路線。我常跟與我平輩的和尚說笑,不要和居士爭,他們聽了都笑,心裏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諸位菩薩都是居士身,觀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彌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國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彌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薩一位是出家菩薩。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薩道簡單的說有八個字,永遠都做不到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決定大乘,決不退轉的。
現在演繹什麼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叁思量,這是大乘與小乘不一樣的地方,小乘人動辄想無念,求空,不求思量,萬事怕啰嗦,山裏頭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別一切法,于第一義而不動,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沒有動過妄念,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沖動,喜怒哀樂都自智慧發出。但是他的內心是「住佛威儀,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現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萬象。而且十方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學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釋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間的帝王領袖,以及叁界天人都尊敬他。因爲要度人,以變化神通的方便,現普通人一樣的身像,不是從石頭裏跳出來或者是蓮花裏生出來,爲的是與衆生親近,否則衆生不會修道了,以爲成佛的人必須是天生的。所以維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離。
(此時南師忽對某同學說:某某人,你在幹什麼?不要裝模作樣,放松!休息!很輕松地學佛作人就好了。聽到沒有?對了,笑了就好了,一個人每天笑幾次多好!不信試試看,躺下來休息,躺下來聽,不要打坐了,知道嗎?去後面躺下來。)
六度波羅蜜成就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維摩居士資財無量,財富多得不得了,沒有限度,像是有個中國的聚寶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萬叁,據說就有個聚寶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萬叁財富的力量很大,出錢修了叁分之一的城。後來朱元璋要殺他,他被佛教人士稱爲馬如來的馬皇後所救,財産沒收,流放邊疆。朱元璋的脾氣真壞,我現在發現很多學佛的人脾氣壞,包括我在內。馬皇後死後朱元璋變本加厲,不知殺了多少人!講到維摩居士「資財無量,攝諸貧民」,一切的窮人都救濟,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淨,攝諸毀禁」,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會犯戒。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養,調伏自己的心理和行爲。忍辱而沒有嗔恨心,輕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發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會墮入畜生道,因爲他所有的神經肌肉都帶一種恨意,很嚴重的。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我們學佛的榜樣就是如此,晝夜都在大精進,隨時都在努力,對自己不松懈,.沒有懶惰怠慢。
「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他的心永遠在禅定的境界中,寂滅清淨,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亂。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對無量法門有決定性的判斷力,無智的人到了他這裏都變得有智慧了。
上面這一路經文講的就是六波羅蜜門,原文說:「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爲經典講究文學的境界,兩句一對排下來,很美。所以看《維摩诘經》,文字好像都懂了,觀念都沒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經禅學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爲「資財無量,攝諸貧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爲什麼講六波羅蜜?是爲了這六個大方向的成就。因爲布施,可以攝諸窮苦的人,免除他們窮困的痛苦,這就是度人。因爲維摩居士資財無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窮苦人;因爲他持戒的成就,影響了旁人不犯罪;因爲他能忍辱,不會發脾氣生嗔恨心;因爲他修精進,就不懈怠不馬虎;因爲修禅定,心沒有散亂;因爲修般若成就,對天上天下一切事無所不知。學佛學六度,爲的就是這個,不是空口說白話。下面是我們在家居士要學的榜樣。
在家身出家心行爲美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對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國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顔色的布。我有時寫信給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寫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爲我也不好自稱是他的弟子。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爲,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叁界」,雖然表現是在家人,心已經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一切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淨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會留戀這些的,已經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說,兒女大了,就不要再牽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兒女回報,否則你下輩子可能變成兒女的兒女來還債。也有朋友爲兒女不肖而愁,我便勸他們看開些,社會上年輕人一定有好有壞,不可能個個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總要分擔一些吧!自己家裏樣樣都要好的,不是菩薩道。別人的苦難我們挑一些,這也是回向。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常有些人向我說某某女士已經學佛了還打扮那麼濃。我就說,這有什麼奇怪?難道學了佛就不顧形像,使一切衆生不願親近你嗎?你看觀世音菩薩打扮得多好看,頭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滿了。菩薩要相好嚴身,不要使人討厭,並不是爲了漂亮。維摩居士也帶珠寶,不是爲了誘惑人,是要莊嚴這個色身。我們人的色身太髒了,把皮剝下來裏面又髒又臭!所以要莊嚴色身,但是心裏不要執著。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爲別人看的,漢武帝有一個愛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這妃子硬是把臉遮起來不給武帝看,侍女問這妃子爲什麼,她就說皇上寵愛自己,是因爲愛自己的容貌美麗,如果把病容給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寵,連自己的家人往後都會失去照顧,就是這個道理。
「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爲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礙自己學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維摩居士也進出賭場,也下棋,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爲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個場合仍然還在布施持戒。這不是你們所做的,尤其你們出家人,要懂這道理。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學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來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世典是世間一切學問,他沒有不會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爲。
「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因此維摩居士到任何場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養。另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維摩居士自己對待一切衆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他堅持走正佛法,毫不馬虎,就是我常說的:甯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一講到佛法,毫不客氣,沒有人情講的,不對就是不對。同學在這裏常挨我的罵,但是一旦離開這裏了,偶爾回來,我會客客氣氣地當他是客人。不論是什麼人,真是學佛法的,我尊敬你供養你,若是冒充的,決不理你。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謀生的事業都來,所以養了那麼多人,像寶積菩薩這些人,不做生意,錢哪裏來?諧,是描寫他談笑輕松和諧的樣子。偶,是什麼都來。但是賺了錢也不會高興,都是爲衆生賺的。
「遊諸四衢,饒益衆生」,他外出遊玩,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別人的事,到了哪裏,哪裏就沾他的光了。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這個意思。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離城等于是當地的主席,盡量愛護犯錯的人,重的罰減輕,輕的罰取銷。如果居士從政或者執法的話,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到了幼兒園小學,會用誘導的教育教導不懂事的孩子們。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他連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說法,使人解脫淫欲。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這篇文章我就把它標題爲維摩居士行爲的美,你會怎麼標題呢?你不要把這一段理解成了贊歎維摩居士的德行,真實這裏每一條都是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引爲榜樣、引以爲鑒的。不然《維摩诘經》還是《維摩诘經》,你還是你。在家學佛戒律的榜樣都在這裏了,沒有一點要你做個面有菜色婆婆媽媽的人。
像有些年輕人一來就要行跪拜禮,你有恭敬心一進門就看出來了,打個招呼就好了嘛!不須要來這個,害我還得跪著還禮。你規規矩矩學佛,好過跟我磕頭。你成了佛我還來拜你。我一輩子不受人跪拜,因爲我受八關齋戒,不坐高廣大床,這都是沙彌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講經白衣升座已是不應該了,所以我一定擺個佛像在前面。你們是拜佛不是拜我,這樣一來有人來磕頭我也不在乎了。
《維摩诘經》沒有一點形式主義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裝起那個學道的樣子,有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進了房間把空氣都染汙了,我最怕這種人。當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