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影響他、教化他,使他成道。所以,大乘菩薩道不是那麼簡單,這是非常痛苦,非常艱難的事。大乘菩薩不只以一個方式度衆生,你喜歡什麼,他會什麼;你懂什麼,他也懂什麼,而且,總比你高明一點,讓你跟他走。所以,菩薩要具備五明,那五明呢?第一是因明,就是邏輯,一切理論的學問無所不懂。第二是聲明,不管中文、英文、日文都要懂。第叁是醫方明,菩薩要懂得醫理醫藥,隨手可以救人。第四是工巧明,就是一切科學技術都要會。第五是內明,內明最重要,內明就是明心見性悟道;不悟道的話,以上四明學得再好,還是世間法。此處所說的清淨菩薩,就是指得內明的菩薩。
若要進一步了解這些菩薩的境界,就要參考“維摩經”,維摩诘居士所說經,出家佛是釋迦牟尼佛,在家佛就是維摩诘,他所講的是入世在家菩薩的修行,雖有妻子,常修梵行。同時要參考“法華經”,以及“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的一切作爲不是爲自己,絕對的利他,絕對的清淨。例如禅宗的藥山禅師告訴李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最偉大最崇高的成就,最普通最平凡的行爲。“中庸”也講“極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他的行爲做法是最平凡的,是最合適的,而不是古怪奇特,奇特與古怪不是大乘道的行爲。
再說,這一段講結夏安居叁個月,等于是閉關。閉關這兩個字是出自于“易經”——先王以至閉關,什麼是至呢?日子到了就去閉關,不是這麼解釋。中國曆法有二至,夏至與冬至,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冬至是在陰曆的十一月之間,冬至一陽生,陽氣初生,屬于複卦,一陽來複,恢複生機的意思。二陽是在十二月,到了叁陽則是正月歲首,所謂叁陽開泰,地天泰卦,又稱爲叁羊開泰,羊是吉祥的意思。我們現在陰曆以正月爲歲首,這是周代文化,周代上一朝的殷商,則以十二月醜月爲歲首;再上一朝的夏朝則以十一月爲歲首,取冬至一陽生之意。
中國的老祖宗先王閉關做什麼呢?齋戒沐裕持齋不是吃素,吃素不是持齋。其實,吃素也不能叫作吃素,什麼是素?很難講,素者白色幹淨,應該說不吃肉最准確。更不能講成持齋,齋者清淨謂之齋,真正持齋的意思是“洗心退藏于密”,把自己的心洗得幹幹淨淨,一念不生,什麼思想都沒有了,空了,找不到了,所以,叫作退藏于密。
後來,佛教思想進入中國,用了“閉關”這個名詞。你們學佛可不要輕易談閉關,禅宗有兩句話:“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沒有悟道以前,還沒有資格到山裏住,因爲你身心的煩惱還沒有清淨,即使到了最清淨的地方,你還是有煩惱,要悟了道,破了本參,破了初關,明心見性,才有資格入山。初關是見空不見有,到了重關是起有而修,此時,晝夜都在定中。真正的閉關不是在拜佛、看經,關房裏什麼都沒有,一個蒲團,一個水壺,非常簡單幾樣東西。到了現在,把門一鎖都閉關了,你閉什麼關?觀音關,拜經關,都是關。
我們講了半天,是解釋“清淨菩薩住止”,千萬注意,大乘菩薩不止于內明,不止于悟道,更重要的是行願,你的行爲是不是真正的利世利人?光想修道,青菜蘿蔔吃得很好,萬事不管,那不是菩薩道。
“圓覺經”在這裏說,結夏安居的時候,必須找這麼一位清淨菩薩大善知識共同進修。剛才提到閉關,有些同學要去閉關,你憑什麼閉關?我想去專修一下,你憑什麼修呀?你拿什麼來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嗎?有方法嗎?到了這個境界,下一個境界如何,你知道嗎?不知道,你怎麼修啊?例如打坐搖起來了,搖起來又怎麼樣?搖到那裏去?你說氣脈通了,通到什麼程度?通到那裏去?這些都不懂,你如何專修?你如何閉關?古人閉關是依止明師而修的呀!照應你閉關的是老師,真正護關護法的是善知識,隨時告訴你下一步怎麼辦。我有幾位年紀大的老朋友說要去閉關,誰去照應你呀?我有學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關吧!
“心離聲聞,不假徒衆”。結夏安居,修的是大乘佛法,不是聲聞乘。“不假徒衆”,假就是藉,借用;決不依靠徒衆。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至安居日,道場布置好了,日子確定了。布置道場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乃至于你沒有錢買佛像,寫一個“佛”字挂在那裏也可以。即使不挂“佛”字也可以,佛在那裏?佛在心中,內心莊嚴就可以了。以前的印光法師,他的寮房裏沒有佛像,也沒有供一個“佛”字,只有“死”字,念死,隨時想到死,所以,趕緊修。我把一切安頓好,等到後天再來修行,死!明天有沒有你還不知道呢!還有後天?常常有同學問:老師啊!年底打七不打七呀?我說我啊!明天在不在還不知道,還到年底?人世無常。但是,你要布置一個佛的壇場就要莊嚴了,香、花、燈、水、果一應俱全,敬佛如佛在。
道場布置好了,跪在佛前,告訴佛說:我比丘某某。假如是男居士就說我優婆塞某某某。然後就是發願,發什麼願?這是上乘禅的修法,也是無上密的修法,假如是真心至誠發願的話,願力到了,功夫也到了,初發心即成正覺。“踞菩薩乘”,我要修的是大乘道。修大乘道,先要求證內明,就是寂滅行,一切念,一切行,了不可得。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同入,與誰同入?與諸大菩薩同入,包括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同入什麼呢?清淨實相。什麼是清淨實相?智慧的成就——般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此實相般若不假修持,自然清淨。“住持”,住持正法,以實相般若爲主持。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以大圓覺境界爲我的道場,盡虛空、遍法界均是我的道常“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沒有了,一切衆生與我性相平等,同一本體,沒有差別。爲什麼呢?“涅槃自性無系屬故”,因爲一切衆生與諸佛的本性本來清淨,本來解脫無所系,本來平等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我現在請十方一切佛與一切大乘菩薩,與我同在,與我共同修行。
“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因此,在這樣一個莊嚴的道場,十方一切佛與菩薩都與你同在,自己的身心隨時要清淨,以求得無上妙覺,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徹大悟。在此大因緣下,當然不系徒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或是在家的居士,如此專修叁個月,如何專修呢?就是遵照剛才的發願內容而修,修寂滅行,晝夜都在清淨實相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如此經過叁個月,“隨住無礙”,得大自在大解脫。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齲】
佛又再吩咐,末世時代修行的衆生。修行的衆生不只指出家衆,包括在家衆,想求得菩薩道,以叁個月爲一期努力專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意思就是說一切境界來的時候,都不要抓住,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入魔道了。有許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會聽到一些聲音,聲音告訴他什麼都對了,哦!這是菩薩指示我。全錯了,早就著相了,非著魔不可,這決不是神通,而是神經。記住啊!此時要記住“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在這裏特別作原則性的叮咛吩咐,“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齲”修行上的障礙,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眼睛看到什麼了,以爲是得眼通了;另一種是耳朵會聽到聲音,或者聽到美妙的音樂。記住!這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亦複如是。】
佛又慈悲再叁吩咐。假定在這叁期修行期間,要修什麼呢?“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們的思想念頭像流水一般,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點上,系心一緣,所有一切的修行,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不管是那一宗,甚至是道家、儒家,都是一樣。思想、念頭、情緒安定不下來,止都得不到,你說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說“先取至靜”,我們學習打坐,打坐是練習如何養靜,靜還不能說是止。你們打坐靜靜坐在那裏,但是,內心的思想七上八下,並未得止。你說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有沒有止呢?沒有。如何先取至靜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並不是把念頭壓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話,非出毛病不可。那麼,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對不起!沒有方法。若還有方法,已經不是至靜,還在鬧中。如何先取至靜?——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靜。就是這個樣子,不可說,猶如雪窦禅師的詩:
“太湖叁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靜極便覺”,靜到了極點,智慧開了,悟道了。“楞嚴徑”上說:“淨極光通達”,這句話不是比喻,是實際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靜”,對不起,到達這個境界,還是初靜,再進一步,“從于一身至一世界,亦複如是”。由自己身心清淨,再擴大到整個宇宙世界都在清淨圓覺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與整個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淨極光通達”達到“寂照含虛空”了。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齲】
到達了這個地步,清淨覺性遍滿一世界,所有衆生只要動一個念頭,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們舉一個故事,對這件事稍作說明。清朝中興名將胡林翼,雖是儒家,也一樣靜坐,只是沒有盤腿罷了。中國…
《圓覺經略說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