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儒家也一樣講求靜定的功夫。有一次夜裏紮營,大家都休息了,他在營裏靜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隊緊急集合,有敵人偷襲,部隊馬上開往西北方十裏外溝渠。到了目的地,果然發現一批敵人,結果打了勝仗。全軍官兵歡欣鼓舞,不在話下。當然,有將領就問胡林翼:“大帥!你怎麼知道有敵人來偷襲?”他說:“我夜裏靜坐,靜到了極點,方圓十裏外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敵人經過水溝,驚動了蘆葦下的野鴨與雁子,這些聲音我都聽到了。”在這裏,只是隨便舉個例子,佛菩薩的境界當然更大,不只聲音聽得見,心念只要一動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複如是”,大菩薩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能知。“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假如我們凡夫也能知悉衆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這個想發財,那個想害人,怎麼辦?這一切有如過眼煙雲,一切皆不妨礙自性之清淨。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齲】

  上面講的是修止,現在講的是修觀。若有衆生其根性適合修叁摩缽提,適合修觀,“先當憶想”,注意這個“憶”字,憶就是回憶、記住的意思,隨時挂念著。“憶想十方如來”,釋迦牟尼佛在這裏並沒有指定要念那個佛,隨你挑選,西方有阿彌陀佛,東方有藥師如來。每個佛各有不同的願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如來有十二大願,你看看那尊佛的願力與你有緣,就憶念那尊佛。即使不憶念佛,憶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也可以,例如密宗黃教觀想大威德金剛——文殊菩薩的化身,或者是紅度母、綠度母——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重點在憶想兩個字,講到憶想,宋代詩人黃山谷有兩句詩:

  “五更歸夢叁千裏,一日思親十二時。”

  夜裏五更作夢,夢到回到相隔叁千裏外的家,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思念著親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時,那就成功了。憶想十方如來十方菩薩,必須做到如此地步,才會有所成就。

  “依種種門”,憶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門,就必須熟悉“觀無量壽經”裏的各種觀想方法,如日想、水想、華座想、像想......等等。再說觀佛的形像,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心中顯現出來。假如觀不起來,只觀佛眉間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觀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廣大,智慧廣大,功德廣大,一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整個極樂世界全體顯現。我們心量小的人,就觀小一點吧!小人修小法。

  “漸次修行勤苦叁昧”,一步一步地觀,觀想不是那麼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叁昧漸次修行。觀想成就的話,隨時隨地都在觀想境界中,並不一定要專修、閉關、禅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注坐、臥日用之間,觀想境界非常明顯地現前,也不需要閉眼睛,開眼閉眼都現前,那你說是眼睛看到佛菩薩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識的境界。

  “廣發大願”,還要發願,發什麼願?譬如修念佛法門,你必須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是舍己爲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願不只是心願,還要變成行爲,才是真正發願。若不廣發大願,觀想不會成就。

  觀想的道理在那裏呢?爲什麼要觀想呢?“自熏成種”。觀想是利用第六意識來觀,例如觀想四臂觀音,先在意識上有個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讓他越來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薩在前面,再進一步,把自己觀想成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就是我,無二無別。利用第六意識觀想來慢慢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觀想自熏成種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識的現行,形成第八阿賴耶識的種性,死後生生世世,以前所觀想的佛菩薩仍然現前。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如果以觀想憶念法門修行的人,因爲這種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經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終不可齲要明白什麼道理呢?能觀者是我,所觀者是佛,即使真佛來到前面,與我講話,都不予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忘了能觀者是我,看到佛菩薩現前,自己忘了我,那就著魔了。

  這一段所講的修觀,與上一段所講的修止,有什麼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讓第六意識止在一點上,不去想象;修觀想憶念法門是讓六意識去想象造作,同時止在這個觀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齲】

  接下來講的是禅那,禅那是正思惟修,與所謂的禅定有所不同。禅定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禅定也是共法,與外道共有的法門;修止、修觀、修禅那其中都有禅定,功夫層次深淺不同。那麼,這裏所講的禅那是不是中國的禅宗呢?也不是。禅宗又稱爲心宗,諸佛法門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裏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語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這種心中心的修法都屬于禅那,禅那的最高境界就是寂滅清淨,清淨圓明,這是“如來禅”的境界,與中國禅宗同中有異。所以,禅那與修止、修觀有所不同。

  修習禅那如何修呢?佛在這裏告訴我們,“先取數門”,這裏所講的數不是天臺宗的數息法,而是觀心法門。觀什麼心呢?觀後天妄想心,在靜中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念頭,一個一個都很清楚,心中了知“生住滅念”。我不曉得諸位的經驗如何?真正的修行沒有不觀心的,對自己的思想念頭來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有很多人記憶力不好,修觀心法門,記憶力一定會好起來,越放松,影像越容易留;越空越容易裝下東西。

  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隨時空,禅宗祖師教我們修行要“無心于事,無事于心。”心中不求什麼事。常常有人告訴我明天要怎麼樣怎麼樣,我煩起來,就告訴他:你好多余,明天有沒有我還不知道呢!管他明天幹嘛?這就是無心于事。還要無事于心,所有的事不裝到心裏頭,過了就算,發脾氣,要發就發,我發起脾氣比誰都大,一邊發脾氣一邊心裏還在笑。有同學問我某人這件事怎麼處理,我說罵都罵了,還要怎麼處理?罵他就是處理了嘛!你還要他怎麼樣?錯了已經錯了,你打死他也錯了,錯了還挽得回呀?

  “分劑頭數”,對于每一個念頭還須懂得分辨善惡,劑就是排列歸類,對于自己心中的每一個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師地論”裏稱爲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這就是修心、修行。許多人學佛修行對于自己講的話都搞不清楚,都沒有好好的觀心,都不曉得觀照自己的內心。念念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們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爲什麼呢?把心觀察清楚,這就是智慧;假如對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細昏沈,因爲落在細昏沈中,所以智慧發不起來。怎麼說這也是修福德呢?對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把惡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長。所以,觀心法門有如此重要,尤其號稱學禅的朋友們,特別注意這個法門,連這個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還談什麼禅?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無論行、注坐、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覺中,對自己的夢也清清楚楚。更進一步,在夢中還可以作主,變個山來玩玩就變出一個山來,如此的話,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會迷糊,不會被業力牽著走,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動念就去了。

  講到作夢,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十年前,我有一位一起學禅的朋友,他的太太也想一起來學,他這位太太很嬌,也很折磨丈夫,很愛丈夫,拿感情折磨丈夫。有一天她來看我們的袁老師,袁老師對她很不客氣,胡子一抹,問她:“妳來幹嘛?”“我跟劍秋來,(他的丈夫名叫劍秋),想先生收我作徒弟。”袁老師眉毛一橫,頭一歪,說:“我這裏不收女人的!”我們在旁邊看到,擔心死了,不要回去吃安眠藥唷!趕緊跟在後面送她出去,“大嫂!不要難過啊!先生脾氣就是這樣。”“我不難過,我不難過。”她態度表現很好。

  她回到家裏,氣了,這糟老頭有什麼了不起,擺臭架子,我就成佛給你看看!于是,自己弄個蒲團,打起坐來。拚命用功,飯也少吃,覺也少睡,想馬上成佛,腿痛也強忍下來,搞了幾天,病倒了,發高燒。剛好碰上家裏沒有錢,她先生急了,不曉得怎麼辦?只好守在太太旁邊,求觀世音菩薩幫忙。平時叫他念佛,打死也不幹。現在太太病了,家裏又沒錢,只好念佛,他一口氣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念了五個鍾頭。

  到了黎明,他太太突然坐起來,一把抓住先生的手說:“劍秋!我信了。”這下可把我那位朋友嚇了一跳,以爲她發高燒,燒過了頭,發瘋了。問她:“你信了什麼?”她說:“你是菩薩,你的老師是佛。”這麼一答,更加令人莫名其妙。“怎麼了?妳怎麼這樣講呢?”她說:“我病好了。”這樣一說,他才放心。“那倒底怎麼回事?”他太太說:“我病得好難過!好痛苦啊!我叫你拿水給我喝,看到你全身都是金光,金光照到我身上,就清涼了,痛苦全消,然後就睡著了。醒來以後,燒也退了,病也好了。所以說你是菩薩。”第二天,我這位朋友跑到維摩精舍來說給大家聽,大家都笑,袁先生也笑,大家等著看她下一步會怎麼樣?

  她還是繼續用功,天天打坐。有一天夜裏作個夢,她自己也知道要作夢了,就讓它作吧!她心裏想:好,要作夢嘛!就作個大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看。她的念頭這麼一動,就看到一尊大佛,光芒四射,她就跪下來,向佛磕頭。她說她一邊磕頭,一邊心裏還在想:袁老師!你這個糟老頭!嗯!我現在看到佛了。她向佛說:“佛啊!你要度我,我要回去…

《圓覺經略說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