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能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假如我们凡夫也能知悉众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怎么办?这一切有如过眼烟云,一切皆不妨碍自性之清净。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龋】
上面讲的是修止,现在讲的是修观。若有众生其根性适合修三摩钵提,适合修观,“先当忆想”,注意这个“忆”字,忆就是回忆、记住的意思,随时挂念着。“忆想十方如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并没有指定要念那个佛,随你挑选,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如来。每个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与你有缘,就忆念那尊佛。即使不忆念佛,忆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也可以,例如密宗黄教观想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是红度母、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重点在忆想两个字,讲到忆想,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两句诗: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夜里五更作梦,梦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思念着亲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时,那就成功了。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必须做到如此地步,才会有所成就。
“依种种门”,忆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门,就必须熟悉“观无量寿经”里的各种观想方法,如日想、水想、华座想、像想......等等。再说观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心中显现出来。假如观不起来,只观佛眉间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观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广大,智慧广大,功德广大,一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整个极乐世界全体显现。我们心量小的人,就观小一点吧!小人修小法。
“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一步一步地观,观想不是那么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三昧渐次修行。观想成就的话,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境界中,并不一定要专修、闭关、禅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注坐、卧日用之间,观想境界非常明显地现前,也不需要闭眼睛,开眼闭眼都现前,那你说是眼睛看到佛菩萨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识的境界。
“广发大愿”,还要发愿,发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门,你必须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还要变成行为,才是真正发愿。若不广发大愿,观想不会成就。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龋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这一段所讲的修观,与上一段所讲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让第六意识止在一点上,不去想象;修观想忆念法门是让六意识去想象造作,同时止在这个观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龋】
接下来讲的是禅那,禅那是正思惟修,与所谓的禅定有所不同。禅定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禅定也是共法,与外道共有的法门;修止、修观、修禅那其中都有禅定,功夫层次深浅不同。那么,这里所讲的禅那是不是中国的禅宗呢?也不是。禅宗又称为心宗,诸佛法门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里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语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这种心中心的修法都属于禅那,禅那的最高境界就是寂灭清净,清净圆明,这是“如来禅”的境界,与中国禅宗同中有异。所以,禅那与修止、修观有所不同。
修习禅那如何修呢?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取数门”,这里所讲的数不是天台宗的数息法,而是观心法门。观什么心呢?观后天妄想心,在静中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一个一个都很清楚,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我不晓得诸位的经验如何?真正的修行没有不观心的,对自己的思想念头来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有很多人记忆力不好,修观心法门,记忆力一定会好起来,越放松,影像越容易留;越空越容易装下东西。
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随时空,禅宗祖师教我们修行要“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心中不求什么事。常常有人告诉我明天要怎么样怎么样,我烦起来,就告诉他:你好多余,明天有没有我还不知道呢!管他明天干嘛?这就是无心于事。还要无事于心,所有的事不装到心里头,过了就算,发脾气,要发就发,我发起脾气比谁都大,一边发脾气一边心里还在笑。有同学问我某人这件事怎么处理,我说骂都骂了,还要怎么处理?骂他就是处理了嘛!你还要他怎么样?错了已经错了,你打死他也错了,错了还挽得回呀?
“分剂头数”,对于每一个念头还须懂得分辨善恶,剂就是排列归类,对于自己心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师地论”里称为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就是修心、修行。许多人学佛修行对于自己讲的话都搞不清楚,都没有好好的观心,都不晓得观照自己的内心。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们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为什么呢?把心观察清楚,这就是智慧;假如对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细昏沈,因为落在细昏沈中,所以智慧发不起来。怎么说这也是修福德呢?对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恶都清清楚楚,把恶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长。所以,观心法门有如此重要,尤其号称学禅的朋友们,特别注意这个法门,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禅?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无论行、注坐、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觉中,对自己的梦也清清楚楚。更进一步,在梦中还可以作主,变个山来玩玩就变出一个山来,如此的话,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会迷糊,不会被业力牵着走,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动念就去了。
讲到作梦,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十年前,我有一位一起学禅的朋友,他的太太也想一起来学,他这位太太很娇,也很折磨丈夫,很爱丈夫,拿感情折磨丈夫。有一天她来看我们的袁老师,袁老师对她很不客气,胡子一抹,问她:“妳来干嘛?”“我跟剑秋来,(他的丈夫名叫剑秋),想先生收我作徒弟。”袁老师眉毛一横,头一歪,说:“我这里不收女人的!”我们在旁边看到,担心死了,不要回去吃安眠药唷!赶紧跟在后面送她出去,“大嫂!不要难过啊!先生脾气就是这样。”“我不难过,我不难过。”她态度表现很好。
她回到家里,气了,这糟老头有什么了不起,摆臭架子,我就成佛给你看看!于是,自己弄个蒲团,打起坐来。拚命用功,饭也少吃,觉也少睡,想马上成佛,腿痛也强忍下来,搞了几天,病倒了,发高烧。刚好碰上家里没有钱,她先生急了,不晓得怎么办?只好守在太太旁边,求观世音菩萨帮忙。平时叫他念佛,打死也不干。现在太太病了,家里又没钱,只好念佛,他一口气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了五个钟头。
到了黎明,他太太突然坐起来,一把抓住先生的手说:“剑秋!我信了。”这下可把我那位朋友吓了一跳,以为她发高烧,烧过了头,发疯了。问她:“你信了什么?”她说:“你是菩萨,你的老师是佛。”这么一答,更加令人莫名其妙。“怎么了?妳怎么这样讲呢?”她说:“我病好了。”这样一说,他才放心。“那倒底怎么回事?”他太太说:“我病得好难过!好痛苦啊!我叫你拿水给我喝,看到你全身都是金光,金光照到我身上,就清凉了,痛苦全消,然后就睡着了。醒来以后,烧也退了,病也好了。所以说你是菩萨。”第二天,我这位朋友跑到维摩精舍来说给大家听,大家都笑,袁先生也笑,大家等着看她下一步会怎么样?
她还是继续用功,天天打坐。有一天夜里作个梦,她自己也知道要作梦了,就让它作吧!她心里想:好,要作梦嘛!就作个大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看看。她的念头这么一动,就看到一尊大佛,光芒四射,她就跪下来,向佛磕头。她说她一边磕头,一边心里还在想:袁老师!你这个糟老头!嗯!我现在看到佛了。她向佛说:“佛啊!你要度我,我要回去…
《圆觉经略说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