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十章 普覺菩薩▪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有所求,有邪心,即使念咒子,還是邪念,都抗不住魔的,這個道理要搞清楚。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你有這樣的觀念看法,就是正確的觀念。“若他觀者,名爲邪觀”,若有其它的觀念見解,那是外道邪見。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如果要學真正的禅宗或真正的密宗,必須要依師,依善知識。依師之前,弟子要觀察老師,老師也要觀察弟子。佛說末世的衆生,要想修行佛法,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善友就是善知識,古人說亦師亦友。可是以前是弟子侍候老師,現在時代不同了,反過來是老師侍候弟子,衆生顛倒。

  “彼善知谶欲來親近,應斷憍慢”。只要你是塊料子,夠得上法器,善知谶會來找你。善知識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傳下去,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想找一個好學生,問題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法器。“應斷憍慢”很重要,如果你有主觀成見,認爲不對,完全接受不了,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若複遠離,應斷嗔恨”。跟善知識處不好,他走了,不理你了,也不要嗔恨。一般人相處不來分開了,都會恨,就開始毀謗了,說老師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善知識往往故意示現順境、逆境來磨練你,考驗你。在順境時,看你是否沈迷;在逆境時,看你是否能夠忍受。在逆境時,是否能夠維持平常心,不怨天,不尤人;在順境時,也是一樣,是否能夠維持平常心,而不得意忘形。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自己明了此心畢竟都是空的,與諸衆生並無差別。“如是修行,方入圓覺”,這樣修行,才能進入圓覺境界。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佛說未來末世的衆生,學佛不能成道,是由于無始以來以自我爲中心,所産生的憎愛心理。一切種子包括很多,最基本的貪、嗔、癡、慢、疑五種思惑,所謂修行就是如何轉化這些心理上的毛玻其次就是見惑,見惑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自己主觀的成見,戒禁取見是認爲某件事不能做,做了就不能成道,如同回教徒不吃豬肉,各種宗教都有不同的規條。見惑就是觀念上的錯誤,而被這些錯誤的觀念困惑住了,不能解脫。見思惑形成了心理思想上的一切種性,形成了現在的個性,必須要把見思惑轉化,才能成就。見惑要在見道、明心見性以後才能斷,才能轉。思惑則在見道以後還不能斷,必須靠修持,慢慢作功夫才能斷。所以,我們深受內心愛憎之念的折磨,貪嗔癡慢疑很難斷除。

  佛爲什麼要提這一段?善事善知識很難,我常跟同學們說我不是善知識。但是,我曉得世上縱然有善知識,你們也學不好。爲什麼呢?一般人學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爲中心,某某人講的道理很合于我的想法。還有些同學跟我說:老師啊!你講的思想跟我的一樣哩!我說好,謝謝你啦!所以,我說你們不是學佛,而是拿佛的招牌來表現自己。例如現在很多人批注佛經,很多人上臺弘法,所講的佛法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原意?很成問題。禅宗有個故事,五代時有位忠國師,他的一位弟子學問非常好,想要批注佛經。忠國師就叫人拿一碗水,裏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只筷子,問這是什麼意思?弟子答不出來。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懂佛的意思?

  所以,能夠去掉“自他愛憎”,一切平等,愛人如己,才是學佛的行爲。但是,誰能做到呢?愛人如己,大家都會講,利害關頭一到,當然是我第一,那裏還有你?修行在平常是看不出來的,到了利害關頭,才是真正的考驗。尤其是宗教徒,排擠別人的心理特別強烈,哎呀!你是基督教!那味道就出來了,就不能平等,就不能慈悲了。爲什麼信了宗教,容易排擠人家呢?因爲認爲我信的才是對的,他的錯了,這是犯了見取見及戒禁取見的錯誤,這也是“自他憎愛”的心理,合于我的則喜歡,不合于我的則討厭。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一段話,有那一個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說我不是佛教徒,因爲我沒有資格當一個佛教徒。佛說假定有一個人,看見怨家,如己父母,這多難啊!視怨家猶如自己的親人,怨親平等,這才是學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麼,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癡,要恩怨是非善惡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順的東西!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還想成佛呀?哎呀!老師,我那個媽媽脾氣好古怪,好難相處。對呀!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衆生?父母不是衆生啊?丈夫、妻子、兒女不是衆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對別人,對怨家,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學佛的人看一切衆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視一切衆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也視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衆生。

  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學佛是從做人開始。人都沒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頂,灌了頂就可以往生西方,念個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這個貪心多重啊!

  “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曉得如何起步走,然後再修一切佛法。佛法的基本立足點是在慈悲、平等,在修持的方法上也是一樣平等,沒有好壞,沒有憎愛,不要說信了佛教,就看不起不信佛教或信其它宗教的,不要說學了禅就看不起淨土,學了密宗就認爲密宗才能成佛,學了淨土就認爲禅宗不踏實。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那個好那個壞,要在和你相應,而你能老實修行,就如“楞嚴經”所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一切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佛說末世的衆生要想成就圓覺境界,“應當發心”,發什麼心呢?“盡一切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圓覺經”的文字很美,文字後面的意義則很不簡單,不僅要度一切衆生,沒有時間性,永遠永遠入世救人,最苦難的時代,在最苦難的地方,都要來。這是菩薩發心,這一段可參考普賢行願品。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先讀普賢行願品,至少我當年學佛是這樣。普賢行願品裏有一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虛空很大,沒有邊際,假如這麼大的虛空有邊際有窮盡的話,我救衆生的願力比虛空還要大。地藏王菩薩就是走普賢行願品的路線,“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學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衆生都要讓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實,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還。記住,佛法的精神只問施出去,絕不求收回。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不能存有我在度衆生之心,若有度衆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幾個人,我又救了幾個人,就不是菩薩道。“除彼我相一切諸相”,沒有你我之相,也沒有一切諸相,不被外界的現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內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這樣發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見之中。我們經常聽到發心,你學佛要發心啊!發心並不是你捐了幾百元幾千元,或是到廟裏做了什麼事,而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發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徹大悟成佛之心,不僅自己要覺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衆生都能成佛。發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衆生之心,這樣才是真正的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釋迦牟尼佛再用偈語來作總結: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請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普覺汝當知】 普覺菩薩你應當知道,

  【末世諸衆生】 未來末世的一切衆生,

  【欲求善知識】 學佛要依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應當求具有正知正見的人,

  【心遠二乘者】 遠離聲聞緣覺不走大乘路線的人。

  【法中除四部 此善知識所教的法門,應遠離四病,

  【謂作止任滅】 那四病呢?作病,止病,任病,滅玻

  【親近無憍慢】 善知識親近你,或你親近善知識,心中無憍慢。

  【遠離無嗔恨】 善知識遠離,或遠離善知識,心中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見到善知識示現種種順逆境界,

  【心當生希有】 內心應當生難得之想,善知識所示現的種種順逆境界,都是教育法。

  【還如佛出世】視善知識如現在的佛,不可對善知識起輕慢心。

  【不犯非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態度,不犯戒律,態度莊嚴恭敬,

  【戒根永清淨】 內心持戒清淨。

  【度一切衆生】 然後,要有願力,度一切衆生,

  【究竟入圓覺】 不僅自己要成佛,也令一切衆生成佛。

  【無彼我人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

  【當依正智慧】 千萬記得,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也不是功夫。

  【便得超邪見】 佛者覺也,真正覺悟了,明心見性,而得正知見,破除邪見。

  【證覺般涅槃】 最後達到成佛的圓覺境界。

  

  

《圓覺經略說 第十章 普覺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