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什麼叫作“于大圓覺起增上心”呢?有一個原則要把握住,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圓滿清淨的,叫作大圓覺,但是,現在卻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來的大圓滿,大清淨覺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覺悟,那麼,第一步要怎麼走呢?如何起步呢?--“當發清淨大願”,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發願。發願就是一般所講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標。“願”就唯識學來講,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個名稱叫“願”。爲了自我滿足,自私自利叫欲。犧牲自我,超越自我,爲了利他,發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名願,此謂清淨大願、大悲大願,或者大行大願。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四個方向、目標--慈、悲、喜、舍,這是四大行願,一切的修行都要朝這個大方向去做。換句話說,學佛的人做人做事,離不開這四個字的內涵、標准、原則。到了最後,連“慈悲喜舍”也要舍掉,達到大圓滿清淨覺性的境地。
發願是學佛的第一步,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教我們如何發願。這一段等于是大乘菩薩的發願文。我們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發願,看你的目標是求什麼,一般人拜佛求什麼呢?求菩薩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發大財,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義思想。菩薩很難做口+育!人家磕一個頭很簡單,脖子彎一彎,你就要保佑他這樣那樣,保佑不到,便說這個菩薩不靈。當菩薩很可憐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個頭,要求那麼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報,何況磕個頭算不了什麼善事。真正學佛發願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觀想、參禅時,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同時,還要“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學佛的須靠善知識指引,所以,學佛者都希望能夠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備正知正見的明師。善知識不僅代表人,也代表經教,經典也是善知識。經典分爲了義教與不了義教,了義教是徹底的佛法,是我們的善知識;不了義教是方便教育,僅作爲參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一開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麼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麼,什麼是二乘呢?聲聞與緣覺。
我們講到這裏,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們,有很多的見解都屬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個人的觀點看來,現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摻和了許多外道知見,譬如以打坐來說,有人說子午卯酉的時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則說非在子午卯酉的時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時辰能不能打坐這是道家的觀念,而且這還不是正統道家的觀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時空的觀念,哪裏受子午卯酉的限製?又如看風水選日子都是同樣的道理,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是時時大吉,方方大利,萬法唯心嘛!
講到外道,我勸各位不要隨便罵人家外道,你懂不懂這些外道?不懂,隨便說人家是外道,這是仇恨心理,看別人不起,如此則違反學佛的道理,學佛的人應該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們發願,希望學佛時不要碰到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聲聞與緣覺總不是外道吧!聲聞與緣覺是羅漢境界,怎麼是外道呢?不!你翻開“楞嚴經”看,佛在最後講五十種陰魔,還在罵聲聞與緣覺屬于外道。爲什麼呢?他們還在“心外求法”,歡換句話說,還沒有徹底明心見性,雖然到了羅漢境界,只明白了一半,還未圓滿。依“圓覺經”來講,還沒有達到大圓覺境界。在禅宗而言,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禅宗,他講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屬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屬于外道知見。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第一段發願文。接下來是第二段發願文。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斷了各種障礙。有哪些障礙呢?歸納起來有事障與理障。事障,後世加上一個學名叫作煩惱障,什麼叫煩惱障?例如我們打坐,心裏雜念紛飛,靜不下來,或是腿痛發脹,這些是煩惱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見不明,智慧不開,不能明心見性。這些障礙無法馬上排除,必須漸漸斷除。願力越堅固,則越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薩或某某上師前面磕個頭,菩薩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個頭,什麼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薩會幫忙我,這是什麼心理?依賴心。所以,我常常對年輕人說:你不要來學佛啊!先去學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學佛呢?對不對?例如這種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賴心理,如何能學佛呢?所謂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來,然後加上庇護,互相感應。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薩想加都加不進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謂加庇的道理,就是我們自己中國文化本有的觀念。古德雲:“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別人幫助,自己先要站得起來。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說:“你們來加庇我啊!我站不起來呀!你們抱我到家裏,抱到床上,還要喂我吃飯啊!你們要加庇我啊!”你們說這像話嗎?只要你們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會得到佛菩薩的加庇,你真有願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庇。我經常碰到學佛的人來說:老師啊!見了你回去以後,境界好得很,老師你加庇我。我說:別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還有更妙的,有位同學告訴我說:在美國有一個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實,我連他是誰,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麼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麼長伸到太平洋那邊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聖經提到一些麻瘋病人看見耶酥,趕緊求耶酥救我啊!這些病人摸了耶酥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跑下來感謝耶酥。耶酥說:不要感謝我,感謝你自己。對呀!爲什麼感謝自己呢?信則得救。耶酥此話很高明,一點都沒有錯。可惜聖經因爲翻譯的關系,很多話、很多意思都走了樣,表達得不理想,假如耶酥再複活看到這樣的聖經,一定傷心透了。
“障盡願滿”,請注意這四個字。你說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沒有效果,業障還是那麼重。抱歉!這些都毫不相幹。事障與理障總歸叫業障,業障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造善業則有福報,造惡業則有罪報,不善不惡則有無記報。什麼是無記報?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車子撞著了,都是無記報。因爲業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滿願。
若能“障盡願滿”,便自然解脫,自然自性清淨,自然“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見到自性大圓滿的境界,覺性清明,“證大圓滿妙莊嚴域”。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答複彌勒菩薩的結論,下面是把以上所講的內容,再歸納爲梵文押韻的句子,等于中國的詩詞。但是,翻譯成中文時,很難翻成押韻的詩,因此,翻譯的大師們另創造了新的佛教文學,叫作偈頌,脫離了平仄(ze4:傾斜。古漢語中上聲、去聲、入聲的總稱。)音韻的規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彌勒汝當知】
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
【一切諸衆生】
所有一切的衆生,
【不得大解脫】
不能得到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都是因爲貪欲的緣故。
【墮落于生死】
墮落在生死輪回之中。
【若能斷愛憎】
假如能夠斷除憎恨埋怨以及喜愛嗜好,
【及與貪嗔癡】
以及斷除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內心達到無分別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
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時候,內心有無愛憎?有愛憎。愛什麼?愛阿彌陀佛,憎什麼?憎妄想。唉!念佛不應該想股票,罪過!罪過!趕緊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愛憎之中?假如你對佛既不愛,對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淨,淨土現前。
【二障永消滅】
一切修行的大原則就是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
【求師得正悟】
然後還要求得大善知識的明師指引,明師很難找,也很難辨認,誰是我們的明師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明師,他的經教還在,學佛要以佛經爲根據,直接向佛經求取正法。
【隨順菩薩願】
悟道之後,發大慈大悲菩薩之願。
【依止大涅槃】
悟道成佛以後,依止大涅槃,在哪裏涅槃呢?就在世間,不垢不淨,畢竟清淨。不要以往成佛以後就不來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叁有”,悲智雙運。
【十方諸菩薩】
十方諸位大菩薩,
【皆以大悲願】
都因爲本事的大悲願力,
【示現入生死】
再度來到五濁惡世衆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積極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極逃避現實。
【現在修行者】
佛又再叁吩咐,現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衆生】
以及未來末世的衆生們,
【勤斷諸愛見】
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奮去斷除自己內心各種愛憎的觀念,
【便歸大圓覺】
自然大徹大悟,回歸清淨圓滿的大覺性。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