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圓覺經略說
一切衆生和諸菩薩如來所悟得的道有無差別
成佛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涅槃
什麼是成佛
最好最快的方法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
手而白佛言:】
這段當時印度見佛的禮儀,我們不再重複講了。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
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爲我們大家詳細分析解說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來不曾見過,從來不曾聽過。我們現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誘,身心舒暢,得到很大的利益。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
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清淨慧在此提出的問題是接著彌勒菩薩的問題而來。應了中國的一句話“打蛇隨棍上”。
清淨慧菩薩很會說話,先恭維釋迦牟尼佛一番,世尊啊!您了不起啊!您講的話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從來沒有聽過,自從聽了您的話以後,我們好舒服口+育!希望您爲大家再重宣“法王圓滿覺性”,還不是爲我哦!是爲大家以及一切衆生。你看他推得多幹淨,他好像一點事情都沒有,而且還是替您老人家將來教化衆生,逼得佛非說不可。我們說句開玩笑的話,清淨慧菩薩好滑頭口+育!他自己推得幹幹淨淨,所以叫“清淨慧”,他真清淨!真有智慧!
他問什麼問題呢?他說一切衆生和諸菩薩以及如來他們悟得什麼?證得什麼?菩薩所悟的道與佛所得的道其中有何差別?還有衆生所得的差別又在哪裏?他說請佛將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負責替您宣揚廣播,使將來的末世衆生,聽了佛所講的聖教,依教奉行而開悟,一步一步地進入佛的境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由此可了解人類的文化,凡是對重要的事情,大都再叁重複,就像現在的法令在頒布之前,必須經過立法院叁讀通過。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
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清淨慧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你們能夠爲了末世衆生來問修行漸次的差別,你現在好好聽,我來告訴你。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清淨慧菩薩聽了很高興,其他大衆也都靜靜聆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
無菩薩及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這一段有很多“性”字,性啊性的,不容易懂,卻是非常重要,佛學的基本哲學在這裏。
圓覺自性就是我們心性的本體,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衆生,叁者一體。若真想見佛,不是要見到佛的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基督教說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樣不崇拜偶像,“金剛經”上說:“若人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但是,基督教講究不崇拜偶像,卻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對崇拜偶像,爲什麼又拼命拜佛像呢?其實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當你一念誠懇恭敬拜下去的時候,心無雜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當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萬法唯心,因爲你的誠心,感應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來。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講到拜佛,很多人見到我,就跪下來磕頭。我一輩子最怕這一套了,無論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頭,我一定馬上先跪下來。假如人家向你磕頭,自認爲是善知識予以接受,完了!有這一點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們趕快回拜人家,並且要非常真心誠敬。拜佛也是一樣,一合掌,對佛萬分恭敬,此時你的心謙恭安祥,得利的是你自己。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忏悔,學佛不拜佛,這算什麼學佛?有些青年知識分子拜佛覺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丟臉,一點氣派、一點膽量都沒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無人,恭恭敬敬拜下去,這才是大丈夫,連這一點心量都沒有,還學什麼佛?不過,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一度如此,跟很多同學一起到寺廟,心裏很想拜佛,但是,看到同學都不拜,實在不好意思跪下來拜,等到大家走了,趕快跑回去匆匆忙忙拜一下,怕人家看見。可是,有一天想想不對,非丈夫也,我要拜佛,還管你們啊!我又不是爲你們而活,爲什麼要在乎你們?我到基督教的教堂,也一樣跪下來拜,耶酥在西方教化了那麼多人,他也是聖人,他被釘到十字架上,流出鮮紅的血,那真痛的!他沒有怨恨別人,他說我爲世人贖罪,憑這句話,我非向他磕頭不可,了不起的菩薩!
圓覺自性就是一切佛及一切衆生相同的本性,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開悟?爲什麼諸佛菩薩先我們開悟而成道?佛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理由--“非性性有”,這四個字如何解釋?照字面上來說,非性,不是性;不是性嘛!又是性。非性性有,性有非性,這講些什麼?多去想想,真會想成精神玻非性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例如這張桌子是不是原本就有這張桌子呢?不是的,它是由山上的樹木砍下來,鋸成木材,經過木匠製造而成。再說,木材是不是原本就有木材呢?也不是的,它是由一粒種子,吸收水份、陽光、養份,慢慢長成的,如果碰上大火一燒,便化成灰燼,變成其他的元素。所有萬物都沒有它自己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萬法無自性,這叫作“非性”。
那麼,“性有”如何解釋呢?這裏的性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也是一切生命的來源,這也是一切衆生與諸佛共有的本體,我們也可以稱之爲真如、涅槃、菩提、實相般若、一真法界,禅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性。
談到這裏,再引述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的“中庸”向各位說明。“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一切衆生的生命本來就有,叫作天命之謂性。率性不是亂來。我要打你就打你,這不叫率性;率性就是“心經”上所講的自在,明心見性自在了以後,叫作道。悟了道以後起行,起菩薩萬行,悟後起修叫作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須臾就是佛教所講的刹那,道這個東西刹那之間都不可以離開,可離開的話,就不是道了。道在哪裏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兒,道不是修來的,它不增不減,只是你沒有認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間。不管在中國或在印度,都有相同的思想,所謂“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把中庸的道理拿來融會貫通,就比較容易了解“非性性有”的道理。
接下來,“循諸性起”,學佛修道要怎麼修呢?依性起修,從自己的心性上開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整自己的心理行爲。循諸性起的意思就是中庸上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要明心見性,認識生命本有的自性,才能率性,才能自在。禅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不論你修什麼法,不管是顯教、密教,都沒有用。必須明了認識了圓覺自性,循諸性起,依性起修,最好成佛。
成佛是什麼境界?“無取無證”,學佛很難吧!你還以往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間凡夫學佛修道都是以所有得之心在修,那麼,不修行不做功夫嗎?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獄之中。“心經”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修了一萬年,不增,沒有多一點;你不修它,它少了沒有?沒有,不減。上天堂,它沒有變成純淨一點;下地獄,它也沒有變得汙穢一點;不垢不淨。下地獄受苦,誰在受苦?自性曉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誰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我們一般人都在苦、樂、憂、喜的感受中,苦、樂是屬于生理的感覺,憂、喜是屬于心理的感覺。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樂、憂、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極樂。“心經”接下來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一路無到底,最後,無智亦無得,等于“圓覺經”這裏所講的“無取無證”。
注意!我聽了以後不要吹牛口+育!剛才所講的是成佛境界,我沒有成佛,沒有悟到圓覺境界,不要看了“圓覺經”,懂了一點道理,會背幾句,就在外面亂講什麼無取無證,佛法不用修了。你沒有證得而亂說,就是犯妄語戒,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罪很重,是無間地獄的罪,在密宗來說是金剛地獄的罪,我們不可以做佛法的大騙子。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衆生。”實相就是見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現象、境界。“相”在中國文化裏用得很多,“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心經”講:“是諸法空相,”這些都是相。我們學佛經常聽到說不要著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物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觀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那麼,拜佛像不是也著相了嗎?這是什麼道理?因爲拜佛像而對叁世諸佛起恭敬心,由此領悟自性,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禮拜的是自己。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歡拜經,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和尚拜“法華經”,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時節因緣到了,拜到了一個字--屎,突然發現不對,我拜佛可以,爲什麼要拜大便?這一下大徹大悟了。這是拜佛經的功德。還有一位和尚拜“心經”,也拜了好幾年,有一天拜到“無眼耳鼻舍身意”,不對呀!摸摸自己的臉,臉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爲什麼“心經”說沒有?這一下悟道了。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當相來拜也對,真把它當佛來拜也對,等于我們遊子想到父母的…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