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圓覺經略說
成佛漸修的法門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幾種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觀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來是威德自在菩薩上常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權勢大、地位高。密宗裏有大威德金剛的修法,在此不講。威德自在菩薩的含義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脫自在而威儀莊嚴。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行禮如儀,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他提什麼問題呢?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
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他說感謝大慈大悲廣爲我們分析說明如何學佛而成佛,從任何一條路都可以隨順進入佛的境界,使我們修習菩薩道的人曉得心就是佛,進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圓滿清淨的音聲教化,使我們明了不須勞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這是威德自在菩薩的贊歎之詞,先恭維一番,然後再將主題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
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
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
來大寂滅海。】
佛啊!您所說隨順覺性的道理,譬如一個大城有四個大門,可以從東方進城,也可以從西方進城;可以從南方進城,也可以從北方進城;不只一條道路。一切菩薩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種莊嚴佛國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種。您所說“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認識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爲我們再開個廣大的法門,告訴我們成佛漸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幾種,使我們這些參加法會的菩薩以及未來求大乘道的衆生,能夠快快悟道,然後,遊戲于如來大寂滅海。
悟了道的菩薩們一切都在遊戲中,宣揚佛法度衆生也只不過是遊戲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話講完了,跪下來拜,如是叁清,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
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此時,佛告訴威德自在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發心爲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薩,以及將來的衆生,問我成佛的各種方法。你們好好仔細地聽,我爲你們說明。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非常歡喜,在座大衆靜默聆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
行,實無有二。】
無上妙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至高無上正等正覺,在此不用梵音,譯爲無上妙覺。佛法沒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沒有秘密,所謂的密宗只是一種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諸十方,無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認識得到,學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麼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悟與未悟都一樣平等,成佛與未成佛一樣平等,在生命的本體而言,成佛並沒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沒有少一分。佛說你問我修行的方法有幾種?實無有二。真理只有一個,所以許多佛教寺廟的大門或大殿上寫著“不二法門”。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幾種。】
佛說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門別類,這其中的數量太多了,但是依衆生性向的差別,歸納起來有叁種。哪叁種呢?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
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第一類的人,屬于大菩薩的種性,“悟淨圓覺”,他悟到了心就是淨土,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的心從來就沒有龌龊(wo4chuo4:肮髒,不幹淨)過。就是有龌龊,壞事想過,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虛空一樣,有烏雲密布的時候,但是,下過雨以後,還是幹淨的。不管天晴也好,陰雨也好,虛空仍是虛空,毫無障礙。學佛要先悟到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圓滿。這個很難口+育!雖然很難,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來清淨,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個清淨?但是,有些人喜歡。
“以淨覺心,取靜爲行。”很多人認爲內心清淨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頭靜在那裏,用什麼方法靜呢?“由澄諸念”,什麼是澄呢?把一杯渾水靜止擺在那裏,擺久了,水中的雜質慢慢沈澱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靜不下來,妄念反而特別多,怎麼辦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頭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覺識煩動”,又起個妄念,很討厭。你不要討厭它,釋迦牟尼佛講過“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討厭人家,它來也蠻好嘛!認清妄念是第六意識在動,不要討厭它,慢慢你就曉得每一個妄想與你都不相幹,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時間,時間就叫功夫。所謂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時間,加上練習,加上實驗,然後得到成果。
“靜慧發生”,不斷地靜下去,于是另外開發一個境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我們的妄想都是客,來了會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則沒有動過。例如各位坐在那裏,我講的話,各位都聽進去了,這個話是客,屬于外來的,什麼是主人呢?你聽到了,覺得有道理,我懂了,這個是主人,他沒有動過。我們心理上的動態是心理的客塵。什麼是生理的客塵呢?打坐腿發麻、發脹、氣脈通羅!這裏動了!那裏跳了!這些是屬于身體上的客塵,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過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塵拉著走,哦!氣脈通了,不得了了!于是,便玩弄氣脈、功夫去了,心也就無法真正靜下來,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果呢?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
中像。】
身心客塵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注意!這個“內”不是指身體內部,此內是不分內外之內,不以自體爲標准,所以,中國的禅宗稱身體叫“色殼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靜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後,由寂靜而發生輕安,身體輕靈,心理清明安詳(祥),生理上的酸、脹、麻、痛都沒有了,內心甯靜平安。其實念佛也可以達到輕安,但是,我看到你們打念佛七,走著念,坐著念,一天忙死了。走著念、坐著念,沒錯,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著像趕集一樣。只要方法對的話,也可發生輕安,頭頂清涼。
輕安只是第一步,還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說:“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因爲寂靜到極點,十方世界諸佛的心在你心中顯現。爲什麼諸佛之心會在你心中顯現呢?因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個方法稱爲奢摩他,奢摩他翻譯成中文是“止”的意思,這是真正的大止觀,不是小止觀,小止觀中六妙門中的最後一步“淨”,是這裏的第一步。
關于這一段“寂靜”與“輕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補充說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守竅、煉氣、念佛、觀想……等,都是把心念專一止于一點上,這些修法也屬于奢摩他,但是,這是屬于小乘的奢摩他。這些修法有四個原則,第一步是求得“專一”,止于一點。第二步驟是“離戲”,離開了“空”的境界,離開了“有”的境界,離開了“非空非有”的境界,離開了“即空即有”的境界,這叫“離戲”,離開了戲論,戲論就是說笑話。達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爲了不起,不要以爲“空”就是道;“空”是戲論、笑話,“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些境界都一樣是笑話。離開了這些笑話,算不算“寂靜”?還沒有。接下來,第叁步是“一味”,在靜中,在動中,始終如一,始終不變,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也不受內心情緒的幹擾。第四步是“無修無證”,不須用心做功夫,也不認爲證得什麼道。到此階段,才是“寂靜”,無事不定,無時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是大乘的止。
再說“輕安”的情形,初步的輕安,由頭頂發生清涼,然後下降遍及全身。清涼以後,便是得暖。得暖不是發燙、發熱,得暖是有溫暖的感覺,但不是發燒。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節、經脈都柔軟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後,再進一步是得“頂”,自己的精神可以與天地相往來,與宇宙合一。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氣脈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只是初步而已。再下來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煩惱妄想,以及憂、悲、苦、樂都切斷了,但不叫作“空”,如果還有一個“空”的境界,那是戲論。經典上說大乘菩薩可以得“無生法忍”,沒有生起動的作用。再進一步是“世第一法”,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頂”“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外道法門,在功夫境界的階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輕安”。
修行打坐種種的法門,都是在修止的階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祝禅宗臨濟祖師臨終時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
我們的心念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雜念妄想停不住,怎麼辦?雜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塵,只要心靜下來,你知道雜念妄想很多的那個“知”,就是“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個“知”它本身沒有雜念妄想,它猶如虛空無量無邊,這個“…
《圓覺經略說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