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辨音菩薩
---圓覺經略說
成佛之道有幾種修行方法
修止修觀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于是辨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而白
佛言:】
現在是辨音菩薩出來提問題。辨音菩薩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程度上差一點,對我們而言,容易學一點了。他問什麼呢?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稀有。】
先來兩句恭維話。大慈大悲的佛啊!你所講的法門世上少有啊!難聽難聞啊!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
辨音菩薩問:世尊,一切菩薩要走上圓覺之路、成佛之道,有幾種修行的方法。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希望您爲大家及未來末世的衆生方便開示,讓大家大徹大悟,證到成佛的境界--實相般若,也就是智慧的成就。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至誠請法,行禮如儀。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是佛的答話,也是一番客氣的話。你們好好仔細聽,我來爲你們講。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都一樣,不贅。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
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佛說一切如來的本性圓覺清淨,本來就不須你去修的,修也修不起來,也沒有一個修習的人,誰來修?沒有辦法去修。明心見性的本性,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你修成了才出現本性,你修也多不起來,不修也少不了。所以“心經”上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譬如虛空,地球的表層還怕原子彈,虛空則不怕,不管你怎麼炸,虛空還是虛空。自性同虛空一樣,所以說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有沒有可以修的方法呢?---有。什麼方法?依于“未覺幻力修習”,修行是幻法,幻人修幻法。換句話說,學佛修行靠什麼來學?靠我們的妄想來學,沒有妄想怎麼學?因爲我們都是靠幻法來修,此時,便産生了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佛現在告訴我們第一條路,“唯取極靜”,只求靜,由靜的力量也可以“永斷煩惱障,證得阿羅漢果。有人喜歡在山上搭個茅棚專修,長坐不臥,脅不至席,“圓覺經”在這裏講:“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叫作“單修奢摩他”,這樣也可以有所成就。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
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這裏提到“唯觀如幻”,我們學佛經常講一切如夢如幻,普通都把夢與幻當成比喻,形容人生如夢。實際上,夢幻是一個實在的境界,如果你仔細研究,這裏面就有方法。其實,一般人所講人生如夢,那是在痛苦、煩惱時,偶爾的感歎而已,並沒有真把人生當作是夢。在佛法裏有夢成就的修法,控製自己的夢,要自己做夢就能做夢,要不做夢就不做夢。要把自己的精神訓練到這個地步,很不容易,一般人都做不到,做不了主。經過正式修持的人,是可以做到的。做到了以後,要修轉變夢,夢到水,把水變成花,你能不能做到?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做夢,這一步已經很難了。
有人喜歡修心養性,白天做人做事都能控製自己,就是理智超過了情緒,要發脾氣不發了,要講這句話不講了,這樣已經很不容易。學佛的人盡管說戒,身口意都要守戒,戒就是理性地管理自己、控製自己。理論這麼講,但是,一到節骨眼,要說的還是說了,要發的脾氣還是發了。發了脾氣以後,唉呀!慚愧,忏悔,不過,並沒有真慚愧,也沒有真忏悔,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假如你白天能夠做主,能夠隨時在念佛中,在夢中就不見得靠得住了。一般人在夢中不能做主,也不知道有夢。若能在夢中能夠做主,修行則有點像樣了。再進一步,開眼做夢,開眼做夢,開眼做夢並不須另外做了,現在眼前的生活就像在夢中似的,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及是、非、善、惡,這些與你都不相幹。然後,再把夢幻境界空掉,此時,看整個世界則是清淨、光明,不是說說理論而已,必須這樣修行才有把握。
我剛才講的是“夢”話,“圓覺經”這裏講的是幻“幻”,夢與幻不一樣。夢是睡眠時理性不做主所産生的。幻則指清醒時,例如沙漠的海市蜃樓。佛法中有修夢成就法,也有修幻成就法。如現代的催眠術,也是夢幻修法所演變出來的,如果修夢幻法不當,很容易走入催眠境界,也很容易變成精神分裂。現在年輕人很喜歡搞打坐,學各種修法,結果,很多人搞得神經兮兮,很可憐!
佛說有些菩薩只修幻觀法門,得到佛的感應,自他的力量合一,心物的力量合一,可以“變化世界”,也就是說有神通了,産生種種作用。菩薩爲什麼玩弄起這個神通呢?下面一句話:“備行菩薩清淨妙行”,爲了實現菩薩道,濟世救人。但是,要注意“清淨妙行”這四個字。我們的普通人做好事並不清淨,無論如何都有夾帶的心理,幫助了別人,心裏總有一點得意、自喜,雖說不希望回報,但是,心裏還是覺得自己幫助了他。在菩薩道來說,這已經犯了戒,免不了貢高我慢,不是清淨妙行。以菩薩道來看普通人行善,那是在造業,造什麼業?造他生來世福報之業,這福報之業也讓你不得解脫,也很可怕。
真正的菩薩行是“清淨妙行”,心裏不留一絲痕迹,所謂叁輪體空,例如我有錢,這個人痛苦需要錢,你給他錢,幫助了他;施者空,受者空,所施之物也空;無所謂我給你,這個東西也不是我的,財物是屬于這個世界的,金錢是流動的,今天在我這裏,明天就流到你那裏去了,你的我的差不多。好事是做了,但是,在內心裏,做與沒有做一樣,始終是清淨的。中國人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救人一條命的功德比蓋一座廟塔的功德還大,假如你救了人一命,真這麼想而沾沾自喜的話,那就不是清淨妙行了。做了就做了,管他七級浮圖還是八級浮圖。
“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注意!剛才以上所講的夢幻觀、變化世界、清淨妙行等等,這些是有爲法,有所作,有所爲。真正的佛法是無爲法,假如在此有爲法中,喪失了無爲法,忘失了本心、本性、本源,就成了外道。所以,佛說:“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智慧。”對于佛法的總體、總綱,清淨智慧的無爲之體,沒有忘失。
這樣的修持的菩薩,叫作單修叁摩缽提,叁摩缽提也有人翻譯爲叁摩提,最簡單的中文叫叁昧,翻成中文叫正受,定慧等持之意。一邊是定力,一邊是慧力,智慧與妄念有別,智慧是聖道,妄念是凡夫道,智慧的發揮是動相,在修如幻觀的動相中仍須保持定力,所以要定慧等持。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
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明我們生活的世界如夢幻般地不實在,佛經以泡、影、露、電、水中月、空中花、鏡中相、芭蕉、陽焰、海市蜃樓來作比喻。除了夢幻觀的修法外,另外就是透過理性的認識,了解我們的人生是虛幻不實的,妻子、兒女、家庭、事業等等都靠不祝真正的修持不是什麼觀、什麼法,而是大智慧,用智慧觀察一切如夢如幻。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這個幻怎麼滅呢?不是你想辦法去滅它,知道這一切是幻以後,不去執著,不去沾染,過去就過去了,要來的就讓它來,反正是假的嘛!不要太認真,不受這些現象欺騙。“不取作用”,就是“金剛經”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吃飯一樣,吃過了就過了。“獨斷煩惱”,因爲不執著,人生便沒有煩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是,煩惱斷得了嗎?李白的詩:
“抽水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不容易啊!煩惱的根--習氣還在,而且人喜歡自尋煩惱,不找些煩惱來煩,活不下去的,尤其是文人,喜歡爲賦新詩強說愁,喜歡講究情調,而所謂的情調其實也是找煩惱。這是什麼道理呢?習氣問題,煩惱沒有斷荊獨斷煩惱是初步,再進一步要“煩惱斷盡,便證實相”,什麼實相?般若實相,實相無相,圓滿清淨。走這樣修行路線的菩薩叫單修禅那,禅那不是禅定,正確的翻譯叫正思維,用思想觀察來修,真正學佛是要用頭腦的,要用思想,要用智慧,觀察清楚,思考清楚,不是南無南無就算了的。南無了半天,越來越迷糊,越來越苯,那不是學佛教,那是學苯教了。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
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叁摩提。】
這又是一種修法,“圓覺經”是大乘法門。中國流行大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流行以後,一般學佛者,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就沒有東西抓了,不曉得怎麼開始修,因此有淨土宗的産生,至少要抓一個東西,走路要抓個手杖。阿彌陀佛就是手杖。事實上,小乘的修法不只念佛一個,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死、念身、念休息、念般若,等于有十根手杖。淨土宗的念佛,念阿彌陀佛,只是念佛法門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念佛是念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過,念阿彌陀佛就比較簡單了,這是一條修行之路。其他,當時釋迦牟尼佛所親傳的有爲法,有所依歸的快速的修法,一般人都忽略了。所以我常感歎佛法的沒落,從東漢以後到隋唐以前,學佛證果的人很多,唐代以後,大乘佛法一流行,尤其是禅宗,講理論玩嘴巴的人…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