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多,真修行的人少,所以,越到後來,證果者越少。

  所以,我常常講要學佛,跟佛走--我們的真正老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大家只念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丟開了,甚至有些道場連釋迦牟尼佛都不供了。現在,我們要轉來跟釋迦牟尼佛學,有些廟宇花了錢買大藏經,自己不看,供養書蟲去了,多可憐!再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弟子,跟著他叁天、五天、七天,甚至當場證阿羅漢果的人很多,爲什麼我們做不到?爲什麼不去研究?這道理在哪裏呢?第一,最重要的,我經常講,那就是修習白骨觀。只要一修白骨觀,馬上迅速成就。白骨觀也包括了念佛法門。其次,就是修安般,修出入息,像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都主動傳授安般法門。所以,最近六七年來我一直在提倡白骨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如何先取至靜呢?如何能達到靜呢?大家學打坐,有誰真達到靜呢?恐怕沒有,越坐越鬧倒是真的。唉口育!腳痛,頭漲,妄念又來了。爲什麼不能達到靜?因爲沒有方法,修行的法門沒有專一,真專一,這一切都沒有了。例如念佛也一樣,心心念念在佛號上,阿彌陀佛,念到阿就定住了,兩個小時以後才念出彌字,中間沒有雜念,也沒有身體的感覺,那才算是念佛專一了。

  告訴各位,這些都是法門,就看你們的智慧夠不夠。假如學密宗,這是要隆重傳法,送上供養的。一上來!阿--弄上半個鍾頭,再來彌--,又是半個鍾頭,這樣熱鬧了半天,傳法完畢,五體投地磕頭!這樣你們就會珍惜重視,喔!上師傳了大法。人就是喜歡自欺、欺人、被人欺。我現在那麼明白跟你們講,你若等閑視之,那就錯了。我不喜歡搞這一套,我認爲道是天下之公道,都講了,再來就靠各位的智慧了。智慧不夠,什麼經都聽,有什麼用?

  剛才講專一,專一到極點,把雜念、妄想都打下去了,把念佛這一念停住了,或者某一個觀念停住了,這樣才達到靜。“圓覺經”看起來很容易懂,佛法就是如此。我問你,至靜你做到了?其實,中國的老子也講過至靜,“致虛極,守靜笃。”“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生命的根本是靜,靜到了極點,才能夠把握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夠恢複生命的本能。無論念佛也好,修止觀也好,要先專一,才能修到靜,靜還不算,要達到“至靜”,但是,我們有幾個人真修到靜?真修到靜,則忘掉身體了,也的確可以祛病,因爲靜到極點,病也空了,受也空了,苦的感覺也沒有了。很多人打起坐來,這裏痛,那裏痛,都在苦受之中,哪裏靜得了?真靜的話,病苦也靜了,煩惱也靜了。妄想也靜了。

  明代的憨山大師在五臺山修行,住在溪邊,溪水沖激,如萬馬奔騰,吵得不得了,定不下去,他一氣,一氣是我講的,不大好聽,意思就是煩死了,這樣一吵就定不下去,這叫修行啊?幹脆就在橋上打坐,一天,忽然之間,萬簌俱寂,什麼聲音都沒有了,這也是入定,入什麼定?靜的定。

  現在“圓覺經”提到至靜,憨山大師當時這個境界算不算至靜呢?不算。那麼,怎樣才算至靜呢?這就要到“楞嚴經”去找了,“楞嚴經”裏有觀世音菩薩的音聲入定法門,“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聽一切聲音,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也好,聽汽車的聲音也好,聽自己的呼吸也好,聽!聽!聽到“入流亡所”,進入法性之流,“亡所”,所聽的聲音聽不見了,“所入既寂”,聲音寂滅了,清淨到極點,然後,動相,一切的聲音;靜相,沒有聲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無礙,一念不生。以上我只是作簡單的解釋,詳細講的話,不只如此。

  這樣才接近于“圓覺經”的至靜。真到達至靜的話,不只如此。“楞嚴經”所謂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現世間,猶如夢中事。”所以,“圓覺經”在這裏講“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靜極了,出現了般若智慧之光,自然證到了一切都是夢幻,便于這裏,起菩薩行。走這條路線的菩薩,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後修叁摩提”,再修幻觀的成就。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

  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這是另外一種路線的修法,由靜而發慧。講到靜,一般人都會想到打坐,打坐只是修靜的一種練習,打坐本身並不一定是靜。真正的靜必須忘掉了身體,忘掉了感覺,心念不動了。其實心念不動這個話是不對的,應該說心念靜不下來了。心念靜下來,忘掉了身體,忘掉了感覺,並不是無知。什麼都不知那是昏沈,大昏沈!平常打坐所謂氣脈發動,感覺舒服不舒服,這些是生理的反應,有此反應,已經不是靜了,那是慢慢向靜的路上走。靜到後來,身體的感覺都沒有了,靜到什麼樣子呢?只能勉強以“萬裏晴空”作比方,沒有一點雲,沒有一絲妄念,這才是靜的境界。話講起來很簡單,有人一生,甚至好幾年,能不能修到還是個問題。但也不一定,也有人一下子就到了,這也不是這一生修來的,那是過去前幾輩子積累而來。

  這樣靜下來,到家沒有?沒有。下面有句話:“證至靜性,這怎麼解釋呢?學過唯識就懂得了,證至靜性就是唯識所講的證自證分,或稱證自證量,什麼叫“證自證分”呢?我們剛才拿“萬裏晴空”作比方,萬裏晴空,一點雲都沒有,這晴空哪裏來的呢?還不是自己的心量變出來的,晴空是個境界,還要更進一步,證到能夠變出萬裏晴空境界是什麼東西,這個時候證到了,悟到了,才可以斷煩惱,所謂頓斷煩惱,就是跳出了生死。

  走這種修持路線的菩薩,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後修禅那”。唐宋以來的禅宗大都是走這種路線。下面又是另一種路線: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

  入寂滅,此菩薩者,先修奢摩他,次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西藏密宗的黃教就是走這種路線。西藏的達賴和班禅,乃至蒙古的章嘉活佛,都是屬于黃教宗喀巴大師的法系,所依據的經典是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

  這種路線怎麼修呢?先修寂靜慧。修寂靜慧之前,還有所准備的,詳細的修法過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網羅最多。修寂靜慧,先要了解教理,叁藏十二部的教理都要清楚。現在很多人學密宗,我覺得蠻好玩。真正學密宗的話,差不多七八歲就出家接受教育,專門研究佛學,到了二十幾歲要接受考試,必須把一萬多卷的大藏經都讀過了,要深思佛經的教理,然後加以考試,就是說佛學的學問成就了,慢慢才開始修加行,先修拜佛、忏悔……等等,到了中年,才正式修學觀法,而能夠有所成就,已經四五十歲五六十歲了。這是密宗正統的修法,不是拿點水在頭上滴一滴,灌了頂了,會念個咒子,哦!我學了密宗了,開玩笑!真正學密宗要先了解教理,“菩提道次第廣論”有句話“周遍尋思”,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思想、去參究,每一個理都要懂,周遍尋思,每一個理都要想透,而且要很精密,不能遺漏。再經過修證,這樣才能發起寂靜當中的智慧。

  寂靜慧有了基礎之後,再修觀想。修觀想也不容易,譬如你修紅觀音也好,綠度母也好,喜樂金剛也好,你坐在這裏,或走在路上,隨時感覺到菩薩就在前面,在意境是完全看得見,乃至身心與菩薩完全合一。當然,自己知道,進一步,使別人也看到你有特殊的現象,這是“複現幻力”,達到幻觀成就,心力的作用呈現出來,那麼,自己也感覺到各種境界的變化,別人也感覺到你有各種境界的變化,此所謂“種種變現,度諸衆生。”

  以密宗來講,到這一步是初步的成就,叫作“生起次第”,本來沒有的,在空地上,建起房子來,這是心力堅固所造成的,産生種種變現,近于神通,這是屬于緣起,也是妙有。由此再轉入圓滿第次,本來無中生有,等到修成了,再歸到無,再把它空掉,徹底的空了。這是宗喀巴大師所創建的黃教走的路線。

  最後,“後斷煩惱,而如寂滅”,把有法再歸到空。什麼是煩惱?就是教理所講的見思惑。思想上、觀念上、理上、情緒上所有的無明都斷完了,入到寂滅境界。

  這樣一類的修法,“先修奢摩他”,先修止;“次修叁摩缽提”,次修觀;“後修禅那”,進入涅槃。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

  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這個路線是先修至靜,至靜的方法那就很多了,譬如念佛,止觀……等等,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達到至靜的境界,不修密宗“有”的觀想,一路靜下去,靜到極點,也可以斷除煩惱,也可以斷除見思惑的習氣,證到果位。然後,再出山,行菩薩道,度化衆生,中國很多禅宗祖師走這個路線。

  例如牛頭山法融禅師就是如此。法融禅師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他的法系與五祖的弟子神秀和尚(六祖慧能的師兄)的法系影響唐代的文化很大。法融禅師在牛頭山住茅棚,萬緣放下,專修禅定。修到什麼程度呢?百花銜花供養,功夫定力當然很高。

  這個時候,中國禅宗四祖道信禅師已經退休了,雲遊四海,來到牛頭山一看,曉得山裏有個修道人,于是,想入山看看。到了山中的寺廟,就問:“師父,請問這山裏有修道的人吧?”有位和尚回答他:“我們出家人哪個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說:“啊?那你說哪個是修道的人?”這個和尚再不敢說話了,旁邊一位和尚說:“在後山有個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見到人也不起來,也不合掌,我們叫他懶融,莫非這個人就是您所說的修道人。”

  四祖就進山去了,看到法融禅師坐在那兒,四祖來到,法融視若無睹不理不睬。四祖明明知道他在觀心修定,卻故意問他:“在此做什麼?”法融答:“觀心。”四…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