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P3

  ..續本文上一頁祖再問他:“觀是何人?心是何物?”這下子法融答不出來了,于是趕緊起立行禮,問四祖說:“請問大德從哪裏來?”四祖答說:“貧道居無定所,或東或西。”法融就問四祖:“請問你認識道信禅師嗎?”四祖說:“你怎麼問他呢?”法融說:“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參訪。”道信大師說:“貧道就是。”法融聞之大喜。

  山中很清淨,此時道信大師卻問法融說:“這裏是否有清淨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說:“有啊!後山有個小庵。”他們來到庵所,周圍都是老虎、狼、熊之類野獸的足迹。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樣子,法融對四祖道信說:“大師,您還有這個嗎?”意思說您得了道,還會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就在法融打坐的石頭上寫一個“佛”字,然後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緊張,趕緊合掌道:“阿彌陀佛!罪過!”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嗎?”法融後來就在四祖門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後,下山說法辦道場,自己親自出去化緣,天天挑米來回走八十裏路,供養叁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禅師在還沒有悟道以前,只管學懶法--打坐,所以叫懶融。悟了道以後,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負米糧,讓別人去悟去修行,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衆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犧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這個路線的菩薩,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煩惱以後,才敢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是充滿著煩惱的,自己沒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不敢入世的。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

  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以我的看法,走這種入世菩薩路線的人很少,像中國的聖人孔父子就是走這個路線。孔子傳道與曾子,曾子著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圓覺經”這裏所講的“至靜力”。但是,靜到什麼程度呢?功夫到什麼程度?有問題。若說完全沒有功夫也不對,的確也有功夫,也能心斷煩惱,達到聖賢境界。但是,沒有去掉煩惱的根,非最高菩薩境界,不夠圓滿。

  這一類菩薩們,以入世爲主,以救衆生爲主,以修功德爲主,建立人道世界,講究做人的道理,形成孔孟學說,影響中國幾千年。一般佛教所講修行是走出山路線,而儒家則專走入世路線,以入世度衆生爲主,這一類的菩薩名爲“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講到這裏,要了解孔子的大乘道,要到哪裏去找呢?不要以爲讀了“論語”就了解了孔子,沒那麼簡單。真要了解的話,要到“禮記”和“易經”的系傳去找,這裏面有孔子的形而上道。而他的入世之道,則要看懂春秋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

  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由靜的功夫入手,靜到極點,達到神通變化境界。普通一般人喜歡神通,爲神通而修道,但是,卻達不到真神通,有也是二號神通,就是神經啦!我看了幾十年,玩神通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都很糟糕。

  真的神通是什麼呢?有一個原則,請大家記住,通有定發,你看這幾段都提到叁個字--至靜力,靜定到了極點,到了身心皆忘的境界。你坐在那裏,眼睛閉起立看光呀!看影子呀!那還是這個肉眼在看,這個身子都還沒有忘掉啊!所以,看久了,神經就崩潰了。真的神通根本就不用這些,那是心性自力的功能,不須動念就來了;要動念,哪叫神通啊?

  “以至靜力,資發變化”,注意這個“資”,資者助也。由至靜力的幫助,使心性道體的作用增強,由體起用,行菩薩道,然後再舍用歸體,“後斷煩惱”,返本還源。此菩薩道,走這樣修行路線的人,“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同時修止修觀,“後修禅那”。這一類人並不是找個清淨的地方住茅棚專修,而就在行上修,不談出世或入世。這些人到哪裏找呢?這要看你有無慧眼了。依我幾十年人生經驗看,多得很,有些人明明是菩薩行,但是,打死他也不會承認,看起來很普通,你也看不出他有沒有神通,他的靜定不在外形打坐中。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

  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這種菩薩比較不容易舉例,他的靜定功夫已經到了,但是,不走神通的路線,而馬上轉入寂滅涅槃的境界,然後,再由體起作用,變化世界,轉變現世世界,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華嚴經”上佛說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轉生爲治世的帝王以及大魔王,其中的道理很深。目前可以說沒有一個帝王可以轉變這個世界,以未來的趨勢看,不可忽視科學的力量,一個新的理論出現,馬上可以使整個世界改觀,在科學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薩,並不簡單!不要以爲慈眉善目坐在那裏不動才是菩薩。

  這一類菩薩很難舉例,“名齊修奢摩他禅那”,齊修止靜寂滅,“後修叁摩缽提”,再修觀行起用,變化世界。我剛才所說的科學成就,就是叁摩缽提,來自于幻想,再加上實驗,實驗成功了就是科學。我在此預言,今後的菩薩大都將出現于科學界,不如此不能轉變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魚、打打坐所能改變,這是時代趨勢,各位拭目以待吧!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

  提,後修奢摩他。】

  變化力有兩種,一種是如來的變化力,就是說這個法界內,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一切萬有都是如來神力所變化出來。在華嚴經上講,這個宇宙萬有的生命都是毗盧遮那佛所變化,包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他的化生,我們也是他的化生。道理是什麼呢?本體只有一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佛、衆生同一自性,同一自體,如來代表了本體,什麼叫如來呢?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如來是本體,並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種種神化,要懂這個理。

  第二種變化力乃是宇宙萬有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質量與能量的互變等等,例如我們把米飯吃下去,就化成熱能,維持生命。同時,萬有時時刻刻皆在變化中,印度佛學稱爲無常,中國文化則産生“易經”的學說,佛學譯爲“變化力”。中國文化則成爲“造化”,這種變化力絲毫沒有神秘的色彩,我們學佛不要誤解了。

  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我們盤腿打坐不是想求靜嗎?那是苯方法。若是有智慧的大菩薩,隨此世間法,可以處處得靜,例如看見佛像,當你第一眼觸及佛像時,于此刹那間,保持不動,不起第二念,就可以靜下去。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所以看流水也可以定,聽聲音也可以定。

  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叫作先修叁摩缽提,先修觀,後修止,後修奢摩他。先觀察清楚,觀察什麼呢?要了解所謂靜不靜的關鍵,在于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外在變化的動亂的環境。譬如我講了一個多小時的話,有一句話留住嗎?沒有一句話留祝你聽過就沒有了,它沒有擾亂你的靜口+育!你本來就那麼靜,你不靜就聽不見了;你聽見了,可見你很靜,就在這個地方去體會“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

  提,後修禅那。】

  這一段講的是在種種境界上都可以悟道,這一類的例子很多。隨便舉個例子,有一個樓子和尚,爲什麼叫樓子和尚?這個和尚修行了幾十年不能悟道,有一天到街上去,經過歌樓,鞋絆斷了,蹲下來系鞋絆(帶),聽到樓上的歌女(現代叫歌星)唱“你既無心我便休”,這下子他大徹大悟了,悟到本來無心,自然就放下了。因此,他悟了道以後,就叫摟子和尚。所以說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歌女唱的是情歌,唱的人沒有悟道,聽的人悟進去了。

  金聖歎批西廂記,他說如果把西廂記當成淫書,此人非下十八層地獄不可,西廂記完全是道書,可以令人大徹大悟的書,一點也沒錯。會看的人,紅樓夢、西廂記、金瓶梅就是道書,都可以因此大徹大悟。不會看的人,看佛經也會入地獄,真的口+育!

  【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以變化力,而作佛事,濟顛和尚就是走這個路線。濟公傳是小說,故事編得非常好,把南北朝梁武帝的故事以及其他高僧的故事都編進去,所以非常熱鬧。真正的濟顛和尚是愛喝酒,愛玩神通,但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個樣子。他是名士派,沒有那麼瘋,文學境界高,他的詩留傳下來不多,其中有一句說:“願化西湖作酒池,一浪來時吞一口。”他一生瘋瘋癫癫,愛喝酒,以變化力,而作佛事,臨終時作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來狼藉,東牆打倒西牆,

  于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六十年來吊兒浪當不正經,東方世界、西方世界都參透了,如今要走了,依舊水連天碧,赤條條來去無牽挂。

  大陸靈隱寺的羅漢堂過去被燒了,靈隱寺很怪,每碰到中國有大變化,梁柱就斷了。羅漢堂內塑有濟公像,拿著酒杯喝酒,很傳神,以前每天都要在酒杯內供酒,早上倒下去,下午就沒有了。後來給一個方丈罵了,對著濟顛的像罵:“你活著不正經,現在還不正經,從今以後要守戒,不准喝酒!”以後就不再供養酒了。濟顛和尚走的就是這個修行路線。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

  先修叁摩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變化力不一定指的是神通,變化力也是中國道家所講的“造化”,我們現在的生命都是自然的造化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中,這也就是“無常”,但是,這“無常”的現象也有是自己的心力所造成的。所謂變…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