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P4

  ..續本文上一頁化力是心力的作用,例如儒家所提出來的“變化氣質”,變化氣質是靠自力的變化,不是靠他力。

  這裏所講“若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這一路的修法是以理論入手,道理明白了,曉得變化本來無主宰,非自然,不是有一個佛菩薩或是上帝或是閻王主宰你的,都是自己的心力、業力的作用。了解了這個道理,任他自然地變化,不妨礙他的作用,無著無依,無礙無作,不著相,不依求,不去障礙他,不去造作他,聽其自然。如此修持,便可以斷煩惱,達到安住至靜的境界。爲什麼如此可斷煩惱呢?因爲煩惱的自性本空,假如你用一個方法去斷除煩惱,這一個方法本身就變成煩惱,能斷與所斷之間,都是心起了障礙,違反了自然變化的道理。

  這種修持的方法叫作先修叁摩缽提,先修觀,也就是心經所講“照見五蘊皆空”,先從理入手,“照”住一切變化,一切變化皆空,不去管他。中修禅那,道理弄清楚了以後,自然甯靜下來了,再修持禅那。後修奢摩他,最後到達如來大止,大寂滅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

  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剛才講的是以變化力,無礙作用,聽其自然,不假方便。現在講的是以變化力,方便作用,可以借用方便。例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這些都是方便而已,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至靜寂滅,最後到達二俱隨順。如何二俱隨順呢?使用任何一個方法之後,就是靜。所有的方法都是生滅心,到最後,前念已滅,後念不起,就是空,就是寂滅。

  這樣的修行原則叫作先修叁摩缽提,先修觀;齊修奢摩他禅那,止與禅定同時到達。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

  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這又是一種修法。在理上清楚了一切唯心所造以後,並不一定到山上住茅棚清修,就在人世間應用之際,種種作用,觀察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自體本空。由理幫忙了功夫,見地清楚了,功用自然就到了,自然到達了至靜的境界。靜極了,自然頓斷煩惱。

  這一類的大乘修法叫作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在理上觀清楚,功夫也就到了,也就止了,觀與止同時齊修,最後自然到達禅定的境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

  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這一種修行路線猶如禅宗的悟後起修,就是楞嚴經所提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荊”先在理上通達變化力,理通頓悟以後,自然見到涅槃寂滅的自性境界。後住清淨無作靜慮,這是悟後起修,修定。

  這樣的修法叫作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同時修觀及禅,後修奢摩他,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

  後修奢摩他。】

  以上講的是變化力,接下來講的是寂滅力。寂滅力是本來的功能,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寂滅的,不必另外去求個寂滅,人的生命本來在寂滅中,不須造作修持。借此寂滅力,而起至靜,此心自然放下,住于清靜,不須另假方便修行。

  這個修行方法叫作先修禅那,先證到自性的寂滅,然後自然住于至靜清淨中,住于止的境界中。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

  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講到寂滅力,我們可以舉禅宗二祖神光大師的例子來說明。大家都認爲禅宗講頓悟成佛,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二祖神光在出家以前,學問非常好,在東海講易經,學生很多。後來他覺得易經不徹底,看了大般若經以後,決定出家。出家以後,在香山修持九年,專修禅定。二祖神光聽說達摩大師來到嵩山,就去見他。但是,達摩祖師一直沒有理他。指月錄上記載很簡單,只說“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其實,神光在達摩祖師那裏待了很久,有一天發了狠心,在雪地上合掌站立,等達摩祖師開示。語錄上說積雪過膝,這個時候達摩祖師才開口問他:幹什麼啊?神光悲從中來,流著淚說:請老和尚慈悲,開示甘露法門。神光在雪地上站了那麼久,那麼誠心,以現代的我們來說,應該好好地鼓勵鼓勵,愛的教育嘛!結果,不是這樣,達摩祖師把神光大罵一頓;就憑你恭敬合個掌,在雪地上站一站,就想要求得無上大法?沒有用的,只是徒勞勤苦而已。你看!神光被罵得多慘!一般人早就掉頭走了,說不定還捅你一刀。神光聽了以後,抽取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來,放在達摩祖師前面,以此供養。這下子達摩祖師才問他:你學佛想求個什麼?神光說:我心不安,求師父替我安心。各位注意,神光在香山修行了九年,心還不能安,這就是說只具有寂滅力,但是,不敢起作用,一起作用,心就不安。

  等到二祖悟了以後,明白萬法本自寂滅,起作用亦無妨,隨用隨消,就像這一段所講的“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在任何境界上都能寂用隨順,都能安心。這種大乘的修法叫作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

  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種修法是先了解自性本來寂滅,不須另求寂滅。種種自性是指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在任何事理上,在任何作爲上,知道自性本空,因此自然安于靜定中,定久了,自然智慧神通具足,而起變化,這一類的菩薩叫作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修止,後修叁摩缽提,後起觀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

  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在理上了解一切法本來寂滅,本來無作,作而不作,因此,敢入世,敢行菩薩道,很多人學佛以後,變得很拘束,爲什麼?因爲修空嘛!既然修空,爲什麼要那麼拘束呢?所作皆空,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作爲皆在清淨境界中,,最後歸于靜慮、止的路線。這樣的菩薩叫作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中間修觀;後修奢摩他,最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先在理上明白了自體本來寂滅,本來清淨,不必另外再求清淨,因而住于靜慮、止的境界上,漸漸生起智慧神通變化。這一類修法,叫作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同時修止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

  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知道了自性本自涅槃,本自寂滅,由此見地,自然生起慧力,而達到至靜清明的境界。這一類的修法叫作齊修禅那及觀行,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

  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假如這個菩薩智慧特別高,以圓滿覺性,明白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都不離于佛法。一切法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所不在,無所在,在在處處都可以成佛,圓合一切,一切皆歸于圓滿。

  于諸性相,性是指形而上的道體,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見到形而上的道體呢?透過般若來悟到自性。般若分爲(一)實相般若:此是般若的體,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見性就是指認識這個實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不管涅槃也好,菩提也好,都是講一個東西,但是,境界不同。(叁)文字般若:真見了道,智慧開發了,言語文字思想自然高明,這是智慧的境界。(四)方便般若:所謂方便就是般若道體起用的方法、法門,應用不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也是隨見道以後自然發生。(五)眷屬般若:只要見了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都跟著來,八萬四千細行,樣樣都達到至善。這五種般若,我們以前講過了,再一次在這裏提醒各位。透過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麼,實相般若是怎麼樣呢?“空”。因此,後世把般若宗稱爲性宗,性宗以畢竟空爲宗旨。

  相是現象,透過現象來認識菩提叫作法相宗。法相講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勝義有,什麼叫勝義有呢?這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說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實的。

  性宗講的是畢竟空,相宗講的是勝義有。那麼,到底是空還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還都是方便,如果拿圓覺境界講,都是方便。禅宗的最高境界,所謂“離四句、絕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凡著了一邊都不是。這些都是說法的方便,言語文字表達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執著。明心見性,性從哪裏見?無可見處。真無可見處?性從相上見,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麼樣一個東西。用過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見性。有諸性相,無離覺性,不管性宗所講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講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離于圓覺自性。

  走這種路線的方法稱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這是大乘的最高境界,禅那、止、觀叁者一體,叁者清淨無礙,也就是華嚴經所講事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

  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

  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

  疑悔,即不成就。】

  佛經很有意思,你說佛法是科學呢?還是宗教呢?例如楞嚴經講到明心見性的問題,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非常科學,非常合乎邏輯,但是,到了中間講到修行的問題,佛告訴我們要念一個楞嚴咒,還要布置一個壇場,這不能拿科學來解釋了。圓覺經也是這樣,以上所講的道理都非常透徹,非常解脫,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學。但是,到了這裏,就是宗教了。

  佛說你懂了這二十五種修行法門以後,不過,這樣哦!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門,小乘的人能不能走這個路線?你觀察自己的能力了。這二十五輪怎麼修呢?他有個方法告訴我們。

  佛說若有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的衆生要依此方法來修的話,先有個准備工作--當持梵行,先修清淨行,清淨行就是持戒,中國文化所謂的齋戒沐浴就是梵行。齋不是吃素,齋是齋心,也叫作心齋,嚴格地反省自己、克製自己,達到莊嚴、聖潔、清淨。持就是拿著不能放掉,爲什麼叫修持呢?就是有個方法可依,且不能放棄。持此梵行、戒行、清淨行以後,還要寂靜思維,求哀忏悔。讓自己安靜下來,忏悔過去種種罪過。

  如此專修二十一天以後,在二十五種方法上各作標記,一個標記代表一種方法。誠心拜佛,抽取其中一個;抽到哪一種,就按照哪一種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間沒有一點懷疑,絕對信,純宗教。

  不管你抽到哪一輪,不管你走哪一種路線,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假如你不用這個方法抽取其中一種,自己選一種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這種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後一句話:“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最後用偈子作結論,把要點再重複說一遍。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覺 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 叁摩提禅那 叁法漸次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叁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慈力 不久證涅槃】

  【辨音汝當知】

  辨音菩薩你應該知道,

  【一切諸菩薩】

  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大乘菩薩們,

  【無礙清淨覺】

  每一個人本來都是清淨無礙的,有所謂障礙都是自己找的。

  【皆依禅定生】

  爲了清除自己所生的障礙,必須依靠修行,如何修呢?有叁個綱要,

  【所謂奢摩他】

  有所謂至靜的原則,

  【叁摩提禅那】

  變化觀的原則及寂滅禅定的原則,

  【叁法漸次修】

  叁種原則互相搭配,

  【有二十五種】

  共有二十五種方法。

  【十方諸如來】

  十方上下一切佛,

  【叁世修行者】

  沒有不走這二十五條路線,

  【而得成菩提】

  而成佛道。

  【唯除頓覺人】

  除此之外,尚有頓覺法門,除了頓悟之人,

  【並法不隨順】

  一法都不要,直接明心見性。

  【一切諸菩薩】

  佛吩咐一切菩薩,

  【及末世衆生】

  以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應該持此二十五輪的修法,

  【隨順勤修習】

  隨著這些法門勤奮修習,

  【依佛大悲力】

  依靠佛的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不久即可證得涅槃

  

  

《圓覺經略說 第八章 辨音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