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力是心力的作用,例如儒家所提出来的“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是靠自力的变化,不是靠他力。
这里所讲“若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一路的修法是以理论入手,道理明白了,晓得变化本来无主宰,非自然,不是有一个佛菩萨或是上帝或是阎王主宰你的,都是自己的心力、业力的作用。了解了这个道理,任他自然地变化,不妨碍他的作用,无着无依,无碍无作,不着相,不依求,不去障碍他,不去造作他,听其自然。如此修持,便可以断烦恼,达到安住至静的境界。为什么如此可断烦恼呢?因为烦恼的自性本空,假如你用一个方法去断除烦恼,这一个方法本身就变成烦恼,能断与所断之间,都是心起了障碍,违反了自然变化的道理。
这种修持的方法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也就是心经所讲“照见五蕴皆空”,先从理入手,“照”住一切变化,一切变化皆空,不去管他。中修禅那,道理弄清楚了以后,自然宁静下来了,再修持禅那。后修奢摩他,最后到达如来大止,大寂灭海。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
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刚才讲的是以变化力,无碍作用,听其自然,不假方便。现在讲的是以变化力,方便作用,可以借用方便。例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这些都是方便而已,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至静寂灭,最后到达二俱随顺。如何二俱随顺呢?使用任何一个方法之后,就是静。所有的方法都是生灭心,到最后,前念已灭,后念不起,就是空,就是寂灭。
这样的修行原则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齐修奢摩他禅那,止与禅定同时到达。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
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又是一种修法。在理上清楚了一切唯心所造以后,并不一定到山上住茅棚清修,就在人世间应用之际,种种作用,观察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自体本空。由理帮忙了功夫,见地清楚了,功用自然就到了,自然到达了至静的境界。静极了,自然顿断烦恼。
这一类的大乘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在理上观清楚,功夫也就到了,也就止了,观与止同时齐修,最后自然到达禅定的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
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这一种修行路线犹如禅宗的悟后起修,就是楞严经所提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荆”先在理上通达变化力,理通顿悟以后,自然见到涅槃寂灭的自性境界。后住清净无作静虑,这是悟后起修,修定。
这样的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同时修观及禅,后修奢摩他,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
后修奢摩他。】
以上讲的是变化力,接下来讲的是寂灭力。寂灭力是本来的功能,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寂灭的,不必另外去求个寂灭,人的生命本来在寂灭中,不须造作修持。借此寂灭力,而起至静,此心自然放下,住于清静,不须另假方便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叫作先修禅那,先证到自性的寂灭,然后自然住于至静清净中,住于止的境界中。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
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讲到寂灭力,我们可以举禅宗二祖神光大师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认为禅宗讲顿悟成佛,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二祖神光在出家以前,学问非常好,在东海讲易经,学生很多。后来他觉得易经不彻底,看了大般若经以后,决定出家。出家以后,在香山修持九年,专修禅定。二祖神光听说达摩大师来到嵩山,就去见他。但是,达摩祖师一直没有理他。指月录上记载很简单,只说“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其实,神光在达摩祖师那里待了很久,有一天发了狠心,在雪地上合掌站立,等达摩祖师开示。语录上说积雪过膝,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才开口问他:干什么啊?神光悲从中来,流着泪说:请老和尚慈悲,开示甘露法门。神光在雪地上站了那么久,那么诚心,以现代的我们来说,应该好好地鼓励鼓励,爱的教育嘛!结果,不是这样,达摩祖师把神光大骂一顿;就凭你恭敬合个掌,在雪地上站一站,就想要求得无上大法?没有用的,只是徒劳勤苦而已。你看!神光被骂得多惨!一般人早就掉头走了,说不定还捅你一刀。神光听了以后,抽取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放在达摩祖师前面,以此供养。这下子达摩祖师才问他:你学佛想求个什么?神光说:我心不安,求师父替我安心。各位注意,神光在香山修行了九年,心还不能安,这就是说只具有寂灭力,但是,不敢起作用,一起作用,心就不安。
等到二祖悟了以后,明白万法本自寂灭,起作用亦无妨,随用随消,就像这一段所讲的“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在任何境界上都能寂用随顺,都能安心。这种大乘的修法叫作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
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修法是先了解自性本来寂灭,不须另求寂灭。种种自性是指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在任何事理上,在任何作为上,知道自性本空,因此自然安于静定中,定久了,自然智慧神通具足,而起变化,这一类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修止,后修三摩钵提,后起观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
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在理上了解一切法本来寂灭,本来无作,作而不作,因此,敢入世,敢行菩萨道,很多人学佛以后,变得很拘束,为什么?因为修空嘛!既然修空,为什么要那么拘束呢?所作皆空,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作为皆在清净境界中,,最后归于静虑、止的路线。这样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中间修观;后修奢摩他,最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在理上明白了自体本来寂灭,本来清净,不必另外再求清净,因而住于静虑、止的境界上,渐渐生起智慧神通变化。这一类修法,叫作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
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知道了自性本自涅槃,本自寂灭,由此见地,自然生起慧力,而达到至静清明的境界。这一类的修法叫作齐修禅那及观行,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
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假如这个菩萨智慧特别高,以圆满觉性,明白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都不离于佛法。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所不在,无所在,在在处处都可以成佛,圆合一切,一切皆归于圆满。
于诸性相,性是指形而上的道体,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见到形而上的道体呢?透过般若来悟到自性。般若分为(一)实相般若:此是般若的体,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见性就是指认识这个实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不管涅槃也好,菩提也好,都是讲一个东西,但是,境界不同。(三)文字般若:真见了道,智慧开发了,言语文字思想自然高明,这是智慧的境界。(四)方便般若:所谓方便就是般若道体起用的方法、法门,应用不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也是随见道以后自然发生。(五)眷属般若:只要见了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跟着来,八万四千细行,样样都达到至善。这五种般若,我们以前讲过了,再一次在这里提醒各位。透过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么,实相般若是怎么样呢?“空”。因此,后世把般若宗称为性宗,性宗以毕竟空为宗旨。
相是现象,透过现象来认识菩提叫作法相宗。法相讲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胜义有,什么叫胜义有呢?这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实的。
性宗讲的是毕竟空,相宗讲的是胜义有。那么,到底是空还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还都是方便,如果拿圆觉境界讲,都是方便。禅宗的最高境界,所谓“离四句、绝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凡着了一边都不是。这些都是说法的方便,言语文字表达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执著。明心见性,性从哪里见?无可见处。真无可见处?性从相上见,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东西。用过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见性。有诸性相,无离觉性,不管性宗所讲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讲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离于圆觉自性。
走这种路线的方法称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大乘的最高境界,禅那、止、观三者一体,三者清净无碍,也就是华严经所讲事事无碍法界。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
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
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
疑悔,即不成就。】
佛经很有意思,你说佛法是科学呢?还是宗教呢?例如楞严经讲到明心见性的问题,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非常科学,非常合乎逻辑,但是,到了中间讲到修行的问题,佛告诉我们要念一个楞严咒,还要布置一个坛场,这不能拿科学来解释了。圆觉经也是这样,以上所讲的道理都非常透彻,非常解脱,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学。但是,到了这里,就是宗教了。
佛说你懂了这二十五种修行法门以后,不过,这样哦!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门,小乘的人能不能走这个路线?你观察自己的能力了。这二十五轮怎么修呢?他有个方法告诉我们。
佛说若有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要依此方法来修的话,先有个准备工作--当持梵行,先修清净行,清净行就是持戒,中国文化所谓的斋戒沐浴就是梵行。斋不是吃素,斋是斋心,也叫作心斋,严格地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达到庄严、圣洁、清净。持就是拿着不能放掉,为什么叫修持呢?就是有个方法可依,且不能放弃。持此梵行、戒行、清净行以后,还要寂静思维,求哀忏悔。让自己安静下来,忏悔过去种种罪过。
如此专修二十一天以后,在二十五种方法上各作标记,一个标记代表一种方法。诚心拜佛,抽取其中一个;抽到哪一种,就按照哪一种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间没有一点怀疑,绝对信,纯宗教。
不管你抽到哪一轮,不管你走哪一种路线,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假如你不用这个方法抽取其中一种,自己选一种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这种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后一句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最后用偈子作结论,把要点再重复说一遍。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慈力 不久证涅槃】
【辨音汝当知】
辨音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菩萨】
任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大乘菩萨们,
【无碍清净觉】
每一个人本来都是清净无碍的,有所谓障碍都是自己找的。
【皆依禅定生】
为了清除自己所生的障碍,必须依靠修行,如何修呢?有三个纲要,
【所谓奢摩他】
有所谓至静的原则,
【三摩提禅那】
变化观的原则及寂灭禅定的原则,
【三法渐次修】
三种原则互相搭配,
【有二十五种】
共有二十五种方法。
【十方诸如来】
十方上下一切佛,
【三世修行者】
没有不走这二十五条路线,
【而得成菩提】
而成佛道。
【唯除顿觉人】
除此之外,尚有顿觉法门,除了顿悟之人,
【并法不随顺】
一法都不要,直接明心见性。
【一切诸菩萨】
佛吩咐一切菩萨,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应该持此二十五轮的修法,
【随顺勤修习】
随着这些法门勤奋修习,
【依佛大悲力】
依靠佛的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不久即可证得涅槃
《圆觉经略说 第八章 辨音菩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