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说 第八章 辨音菩萨▪P3

  ..续本文上一页祖再问他:“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这下子法融答不出来了,于是赶紧起立行礼,问四祖说:“请问大德从哪里来?”四祖答说:“贫道居无定所,或东或西。”法融就问四祖:“请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吗?”四祖说:“你怎么问他呢?”法融说:“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参访。”道信大师说:“贫道就是。”法融闻之大喜。

  山中很清净,此时道信大师却问法融说:“这里是否有清净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说:“有啊!后山有个小庵。”他们来到庵所,周围都是老虎、狼、熊之类野兽的足迹。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样子,法融对四祖道信说:“大师,您还有这个吗?”意思说您得了道,还会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就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一个“佛”字,然后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紧张,赶紧合掌道:“阿弥陀佛!罪过!”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吗?”法融后来就在四祖门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后,下山说法办道场,自己亲自出去化缘,天天挑米来回走八十里路,供养三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禅师在还没有悟道以前,只管学懒法--打坐,所以叫懒融。悟了道以后,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负米粮,让别人去悟去修行,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众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这个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以后,才敢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是充满着烦恼的,自己没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不敢入世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

  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以我的看法,走这种入世菩萨路线的人很少,像中国的圣人孔父子就是走这个路线。孔子传道与曾子,曾子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至静力”。但是,静到什么程度呢?功夫到什么程度?有问题。若说完全没有功夫也不对,的确也有功夫,也能心断烦恼,达到圣贤境界。但是,没有去掉烦恼的根,非最高菩萨境界,不够圆满。

  这一类菩萨们,以入世为主,以救众生为主,以修功德为主,建立人道世界,讲究做人的道理,形成孔孟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一般佛教所讲修行是走出山路线,而儒家则专走入世路线,以入世度众生为主,这一类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讲到这里,要了解孔子的大乘道,要到哪里去找呢?不要以为读了“论语”就了解了孔子,没那么简单。真要了解的话,要到“礼记”和“易经”的系传去找,这里面有孔子的形而上道。而他的入世之道,则要看懂春秋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

  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由静的功夫入手,静到极点,达到神通变化境界。普通一般人喜欢神通,为神通而修道,但是,却达不到真神通,有也是二号神通,就是神经啦!我看了几十年,玩神通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都很糟糕。

  真的神通是什么呢?有一个原则,请大家记住,通有定发,你看这几段都提到三个字--至静力,静定到了极点,到了身心皆忘的境界。你坐在那里,眼睛闭起立看光呀!看影子呀!那还是这个肉眼在看,这个身子都还没有忘掉啊!所以,看久了,神经就崩溃了。真的神通根本就不用这些,那是心性自力的功能,不须动念就来了;要动念,哪叫神通啊?

  “以至静力,资发变化”,注意这个“资”,资者助也。由至静力的帮助,使心性道体的作用增强,由体起用,行菩萨道,然后再舍用归体,“后断烦恼”,返本还源。此菩萨道,走这样修行路线的人,“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修观,“后修禅那”。这一类人并不是找个清净的地方住茅棚专修,而就在行上修,不谈出世或入世。这些人到哪里找呢?这要看你有无慧眼了。依我几十年人生经验看,多得很,有些人明明是菩萨行,但是,打死他也不会承认,看起来很普通,你也看不出他有没有神通,他的静定不在外形打坐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

  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菩萨比较不容易举例,他的静定功夫已经到了,但是,不走神通的路线,而马上转入寂灭涅槃的境界,然后,再由体起作用,变化世界,转变现世世界,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严经”上佛说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转生为治世的帝王以及大魔王,其中的道理很深。目前可以说没有一个帝王可以转变这个世界,以未来的趋势看,不可忽视科学的力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马上可以使整个世界改观,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萨,并不简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坐在那里不动才是菩萨。

  这一类菩萨很难举例,“名齐修奢摩他禅那”,齐修止静寂灭,“后修三摩钵提”,再修观行起用,变化世界。我刚才所说的科学成就,就是三摩钵提,来自于幻想,再加上实验,实验成功了就是科学。我在此预言,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不如此不能转变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鱼、打打坐所能改变,这是时代趋势,各位拭目以待吧!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

  提,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的变化力,就是说这个法界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如来神力所变化出来。在华严经上讲,这个宇宙万有的生命都是毗卢遮那佛所变化,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的化生,我们也是他的化生。道理是什么呢?本体只有一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同一自性,同一自体,如来代表了本体,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是本体,并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种种神化,要懂这个理。

  第二种变化力乃是宇宙万有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质量与能量的互变等等,例如我们把米饭吃下去,就化成热能,维持生命。同时,万有时时刻刻皆在变化中,印度佛学称为无常,中国文化则产生“易经”的学说,佛学译为“变化力”。中国文化则成为“造化”,这种变化力丝毫没有神秘的色彩,我们学佛不要误解了。

  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我们盘腿打坐不是想求静吗?那是苯方法。若是有智慧的大菩萨,随此世间法,可以处处得静,例如看见佛像,当你第一眼触及佛像时,于此刹那间,保持不动,不起第二念,就可以静下去。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所以看流水也可以定,听声音也可以定。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后修止,后修奢摩他。先观察清楚,观察什么呢?要了解所谓静不静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变化的动乱的环境。譬如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有一句话留住吗?没有一句话留祝你听过就没有了,它没有扰乱你的静口+育!你本来就那么静,你不静就听不见了;你听见了,可见你很静,就在这个地方去体会“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

  提,后修禅那。】

  这一段讲的是在种种境界上都可以悟道,这一类的例子很多。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个楼子和尚,为什么叫楼子和尚?这个和尚修行了几十年不能悟道,有一天到街上去,经过歌楼,鞋绊断了,蹲下来系鞋绊(带),听到楼上的歌女(现代叫歌星)唱“你既无心我便休”,这下子他大彻大悟了,悟到本来无心,自然就放下了。因此,他悟了道以后,就叫搂子和尚。所以说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歌女唱的是情歌,唱的人没有悟道,听的人悟进去了。

  金圣叹批西厢记,他说如果把西厢记当成淫书,此人非下十八层地狱不可,西厢记完全是道书,可以令人大彻大悟的书,一点也没错。会看的人,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就是道书,都可以因此大彻大悟。不会看的人,看佛经也会入地狱,真的口+育!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济颠和尚就是走这个路线。济公传是小说,故事编得非常好,把南北朝梁武帝的故事以及其他高僧的故事都编进去,所以非常热闹。真正的济颠和尚是爱喝酒,爱玩神通,但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个样子。他是名士派,没有那么疯,文学境界高,他的诗留传下来不多,其中有一句说:“愿化西湖作酒池,一浪来时吞一口。”他一生疯疯癫癫,爱喝酒,以变化力,而作佛事,临终时作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来狼藉,东墙打倒西墙,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六十年来吊儿浪当不正经,东方世界、西方世界都参透了,如今要走了,依旧水连天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大陆灵隐寺的罗汉堂过去被烧了,灵隐寺很怪,每碰到中国有大变化,梁柱就断了。罗汉堂内塑有济公像,拿着酒杯喝酒,很传神,以前每天都要在酒杯内供酒,早上倒下去,下午就没有了。后来给一个方丈骂了,对着济颠的像骂:“你活着不正经,现在还不正经,从今以后要守戒,不准喝酒!”以后就不再供养酒了。济颠和尚走的就是这个修行路线。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

  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不一定指的是神通,变化力也是中国道家所讲的“造化”,我们现在的生命都是自然的造化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中,这也就是“无常”,但是,这“无常”的现象也有是自己的心力所造成的。所谓变…

《圆觉经略说 第八章 辨音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