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沒有形相,沒有名稱,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圓覺”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認不到。即使你認到了,悟了,不要以爲就到了沒事了,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指非常銳利的寶劍,拔下一根毛(鬓-賓+毛)放在劍鋒上,吹一口氣,毛(鬓-賓+毛)就斷了,還要注意修行,我們的心念用過了就要丟,隨時在止中,隨時在定中。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
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是幻故,便能內
發大悲輕安。】
剛才講止,現在講觀。講到止觀,其實,止中有觀,觀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竅,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也是修止。而現在哪裏呢?當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亂想。你知道在亂想,這就是觀。所以,止與觀是同時,換句話說,不止不能觀,有止才有觀,有觀才有止,止與觀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別,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亂?這就靠觀了。觀是什麼?觀是慧的因,慧是觀的果,般若智慧是觀行的成果,觀修到了,般若就出來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訴各位,你們修行,有一本書叫作“小止觀六妙門”,不曉得你們讀過沒有?修止觀有六個步驟,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據我個人幾十年看來,許許多多的人修了幾十年,都還在那裏數息,我坐了幾個鍾頭了,數了多少息了,幾百下了,幾千下了,幹什麼呢?你在學會計?還是當出納?而且,很多人在數呼吸的時候,還拼命想把呼吸的氣留在丹田,留得住嗎?你去解剖屍體看看丹田有氣嗎?
爲什麼要數息?你心靜不下來,不能得止。一上座,先聽自己的呼吸,一,二,叁……,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變細,再靜下去,耳朵聽不見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覺來去,乃至感覺到鼻子都沒有氣了,胸部也不動了,只有小肚子輕輕地很久動一下,這樣才叫“息”。到達了這個地步,不要數了,換第二步“隨”,隨著這個息定下去。第叁步“止”,把呼吸都停掉,這時才沒有雜念,內發的寂靜輕安就來了。得止以後要起“觀”,不起觀,那是外道定。觀是用智慧觀察,轉入修慧的境界。觀行成就了以後,第五步是“還”,還我本來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祝最後達到“淨”心淨則國土淨,修持到此地步,所謂“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這才是真正唯心淨土。
爲什麼提這些?現在“圓覺經”准備講觀,我隨便告訴大家修觀的道理。修止是定學,修觀是慧學,希望大家有個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經的重要。
接下來,我們看“圓覺經”原文。注意!“圓覺經”這裏所講的觀,不是普通的觀,而是大菩薩境界的觀。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證悟到了自心淨土的圓滿覺性。“悟淨圓覺”很難解釋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證悟,否則,講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癢。悟淨圓覺是菩薩見道的境界,見道以後才能修道,道都沒有見到,你修個什麼?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說菩薩悟淨圓覺以後,見道以後,“以淨覺心”,什麼是淨覺心?就是現代人很喜歡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境界就是淨覺心。
講到這裏,請諸位小心!現在人喜歡說大話,一講到禅就提六祖的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實,各位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並沒有錯,那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實用功,隨時拿把掃把,把自己的內心掃幹淨,纖塵不染,這是真修行。做到這步功夫以後,再進一步,可以談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鏡的境界還要打破,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沒有達到,未證言證,未悟言悟,這是撒謊,犯大妄語戒,罪過非常大,萬萬不可。
到達了悟淨圓覺,心如明鏡以後,“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達真正淨覺的心境,自然了解知覺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些都是幻化。幻化並不是沒有,例如看電視、看電影,我們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達了這個境界,才知道宇宙萬象以及我們的生命、身體、思想、感情、知覺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東西,無法永恒存在。例如我們人類的曆史,幾千年來、幾百年來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叁國演義”開章那阙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是多美的文學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經,不用佛學名詞描寫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紅樓夢”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們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諸行無常。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夢如幻的時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來,所謂“性空緣起”,在空的境界裏自己起觀,觀出東西來。修行真到達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間,把自己變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別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比如,以前在大陸上,一位能海法師,到西藏學密宗,回來以後,開了一個密宗黃教的道場,修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叁個頭,一個頭有叁只眼,叁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腳,腳下踏著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麼都有,行者一彈指刹那之間,要把自己觀想成大威德金剛。能海法師經常晝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進殿一看,能海法師不見了,大殿裏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剛。這就是“即起諸幻”的故事。
爲什麼要“即起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爲念頭太多,用念佛號來除掉念頭,其實,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修行必須“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須化空。空有之間,任運自在,“變化諸幻”。我們是幻衆,不信,八十年後一定沒有你了。像釋迦牟尼佛就是“變化諸幻,而開幻衆”,講了那麼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經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確來過人間,但是,後來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爲菩薩明白衆生是幻衆,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執著幻化,不爲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衆生,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薩之慈悲即是菩薩之煩惱,但是,他在煩惱中有其不煩惱的一面,因爲他知道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
是幻故,幻相永滅。】
佛說一切大乘道的菩薩從此幻觀開始修,漸次增進,一步一步慢慢地進步。“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這個能夠知道幻化的,能夠起幻觀的,與幻化並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覺是幻,但是,那個能知道疼痛的並不痛,疼痛與他毫不相幹,要從這裏去體會,注意!這是傳大法口+育!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再進一步,把那個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滅。
講到幻相,現代的社會中,精神病人越來越多。19世紀的絕症是肺病,20世紀的絕症是癌症,未來21世紀的絕症是精神玻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爲在打坐中看到東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統學佛的就要記住佛在“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在“圓覺經”所講與“金剛經”所講的,一模一樣,表達方式不同。學佛千萬不要著相,不要被幻相牽著走,越平實,越通俗,越好。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或叁摩缽提。】
這些菩薩所修的如夢如幻觀行,漸次增進,慢慢有所成果這個方法叫作叁摩缽提。叁摩缽提就是止觀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佛說學大乘道的菩薩們悟到了我們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在圓覺中。以此淨覺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騙,也不要以爲我打起坐來,內心空洞洞的很甯靜,哦!這就對了,這就是佛。打起坐來很清淨,不打坐就沒了,這是生滅法。修之則有,不修則無,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如果在增一點、減一點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覺得好清淨,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騙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後面對著佛像,再點個檀香,這樣才清淨,這是取幻化、取靜相。不要以爲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廁所就沒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廁所就不敢念了,萬一你坐在馬桶,突然要死了怎麼辦?不垢不淨,佛法遍一切處。
【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絕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
世界及與身心。】
“了知身心皆爲挂礙”,我們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礙住了,打坐剛有一點境界,腿就不對勁了,屁股也坐不住了,這是身的障礙。再來就是心的障礙,思想雜亂,念頭來來去去,靜不下來。所以佛叫我們修夢幻觀,不取動相,也不取靜相,徹底明白身心就是我們的大障礙。
“無知覺明”,這四個字可真妙了,這一句在文詞上不通,無知與覺明是互相矛盾的,卻擺在一起,這是有其道理的。無知與覺明是同樣一個東…
《圓覺經略說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